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項目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眾多太極拳傳承人和愛好者備受鼓舞,“這是一個遲到的好消息”。
太極拳早已不是刻板印象中“老年人的運動”。在廣東,隨著近年來非遺推廣方式的多樣化,太極拳逐漸走出“深閨”,為大眾所認識和了解。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走訪多位太極拳傳承人及愛好者,了解太極拳在廣東的傳承和發展。
太極拳在嶺南擁有深厚民眾基礎
太極拳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據不完全統計,太極拳在全球有著3億—5億的愛好者。
“尤其在嶺南地區,據各大太極拳網站統計,廣東都是最大的拳友群體,保守估計在粵港澳大灣區有近千萬太極拳友。”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正太極會館總經理鄭十三介紹。
在嶺南地區,南北武術自民國以來就有很深的交流。源于河南焦作陳家溝的陳氏太極拳,如今也在這里落地生根。
國家非遺項目陳式太極拳嫡宗傳人、廣東省武術協會副會長陳娟便是致力于太極拳傳承和推廣的一份子。在廣東定居的20年間,她創辦了4家拳館,積極參與“太極進校園”、太極拳公益培訓班等普及推廣活動,培養的學生遍布海內外。
在她看來,關于“太極”的論述吸收了道家渾厚的哲學思想,“太極亦有陰陽交融,亦有中庸之道。靜與動之間,虛與實之間的變換與循環,是太極的真諦”。
“剛柔并濟”是太極的一大特點?!疤珮O其實是一項系統嚴謹的運動,除了大家認為的‘柔’外,太極還有剛猛的一面。”太極拳教練、“95后”青年許志填認為,“太極拳涉及手、眼、步伐、身法、呼吸、關節的調整等。練拳后身體素質的加強,是對練拳效果最好的體現?!?/p>
在廣州市文化館,太極拳培訓班一直十分火爆。該館國學系列負責人孔文碩介紹,自2016年起,廣州市文化館與陳娟合作的陳氏太極拳培訓班,已完成近200場公益培訓,培訓人數近萬人次,先后有10多位太極老師走進文化館培訓學員,深受學員的歡迎。“今年疫情特殊背景下,我們8月份招生,第一期就有300多人報名爭奪50個名額?!?/p>
因地制宜讓太極拳推廣更接地氣
在廣東這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太極拳的傳承和傳播也被賦予了更多時代氣息。
“在太極拳的傳承和推廣中,因地制宜汲取了嶺南當地武術和中醫文化的優秀內容?!标惥杲榻B。陳氏太極拳創編了針對都市辦公人員的太極工間操“正太極四季導引(春生五式等)”,以及針對青少年的“智明八式”課間操。
今年2月,陳娟將“春生五式”太極拳課程推送到“學習強國”平臺。迎合公眾宅家防疫的需求,陳氏太極也在網上“火”了一把。她在線演練的“六手四象功”,每天都有數萬人跟著視頻一起練習。
課間操“智明八式”則是為中小學生改良設計的“青春版”太極拳動作,相比起傳統太極拳招式,更多一份陽剛之氣。今年4月,“智明八式”率先在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大學、佛山順德華僑中學等省內多家學校試點,不少師生家長拍手叫好。“太極不僅是一門體育課,更是一門文化課?!标惥暾f。
“太極進校園”“太極進企業”“太極進展館”……目前,太極拳在廣東各地落地生根,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陳娟計劃,未來將與文旅、教育部門等共同出臺太極拳進校園的標準,培養“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兼備的下一代。
觀點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研究員崔樂泉:
太極拳應回歸本位,讓全民共享
南方日報記者采訪了參與此次太極拳申遺文本準備的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研究員崔樂泉。他認為,申遺成功對于太極拳最重要的意義在于——讓它回歸民眾,回歸本位,讓全民共享。
太極拳起源于中國民間,其中許多招式、活動和傳習方式都與老百姓生活緊密相關。崔樂泉認為,太極拳應當回歸民眾,通過練習,讓人們領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秩序,懂得發揮人的身體能力。
崔樂泉認為,中國武術是一個綜合體系,把太極拳單獨提出來,可通過這一單一運動項目,讓人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武術,讓它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名片。
太極拳申遺成功后,會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歡,相信會迎來一陣“太極拳熱”。崔樂泉提醒,要有正本清源的文化認知?!耙驗橐恍┯耙暫臀膶W作品,太極拳的‘大眾熱’其實被寄托了某種文化想象,這本有利于太極拳文化傳播。但現在我們更應讓太極拳回歸文化本源,從它本身的實用價值認知它,不能把它和文學作品里夸大的效果等同起來。在新時期認知太極拳的文化本質,應當將它視作強身健體的形式,視為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符號?!?/p>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徐子茗 李文軒
見習記者 王昕桐 實習生 孫羽嘉
統籌: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