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唐子湉 曾美玲)珠海,香山海洋科技港。一艘無人駕駛的小艇破浪前行,在海面上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
“珠海的海洋條件優越,十分有利于開展無人艇測試。同時,珠海的海洋裝備制造業發達,游艇工廠眾多,工程師人力成本較有競爭力。綜合這些因素,我們選擇了在這里創業。事實證明,我們選對了!”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張云飛說。
“80后”張云飛在珠海創業已滿11年。2010年,他在香港科技大學畢業后,與團隊開始了無人船的“追夢”之旅。在國家及省、市支持創新創業的各項政策扶持下,云洲智能團隊在珠海扎根并不斷發展壯大。
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由廣東逸動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電動船外機正在這里的水庫進行測試。
“松山湖對我們來說是一塊寶地,我們擁有了一個天然的測試場?!惫韭摵蟿撌既伺俗诹家伯厴I于香港科技大學,在求學期間就開始研究新能源船舶,并與4位同學聯合創立了逸動科技。
“產品研發出來后,我們在2014年從香港來到松山湖進行產業化落地,是首批入駐機器人基地的企業之一?!迸俗诹颊f,這里匯聚了廣深港澳的人才,又有東莞先進制造基礎的支撐,供應鏈企業大部分都在車程1.5小時以內可達。
在機器人產業基地,像這樣的企業還有許多。他們通過聯結香港、內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上下游供應鏈等資源,利用東莞松山湖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打開了創新發展的廣闊天地。
近年來,廣東省不斷推進廣深港澳科創走廊建設,三地科技設施聯通、科技要素暢通、創新鏈條融通的創新網絡初步形成。廣東布局建設10家省實驗室,與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聯合實驗室,吸引近200位院士和40余位港澳科學家來粵開展研發創新,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影響力顯著增強。
隨著粵港澳三地創新要素加速聚集,越來越多像張云飛、潘宗良這樣來自港澳的創新人才選擇在珠三角創業,將先進科研資源與珠三角發達制造業結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一個“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就此形成。
“未來,我們希望深化與大學、科研機構等單位的合作,做好無人船艇產業化,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踐行海洋科技強國夢。”張云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