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一個能看、能用、能聯動的“城市大腦”出現在人們面前。
超大城市的治理問題,向來是道難題。在改革創新的前沿陣地深圳,一個最強“城市大腦”已見雛形。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讓城市治理從“經驗治理”走向“科學治理”、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
2018年6月29日,福田中心區燈光秀將連續3天預演的消息迅速成為熱門輿情。2018年6月30日一早,深圳市福田區智慧城市指揮中心里的“城市大腦”迅速發出預警。到了晚間,全市約10余萬群眾往中心區和蓮花山等處聚集,情況開始變得嚴峻……
“根據視頻監控和人流熱力圖捕捉的實時影像,我們制定了科學的應急指揮方案,及時疏散、引導人群流向,避免了踩踏險情的發生。”深圳市福田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副局長高增感慨,那一晚福田區的“城市大腦”幫了大忙,共疏散12萬余人,未發生任何意外情況。
什么是“城市大腦”?“可感知、會思考、善指揮、有情感、能記憶,是‘城市大腦’的特點?!备咴鼋榻B,“城市大腦”最為直接的好處,是能夠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細化、公共服務高效化。
在改革創新的前沿陣地深圳,一個最強“城市大腦”已見雛形。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讓城市治理從“經驗治理”走向“科學治理”、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
科學決策
2018年8月29日,深圳突降暴雨,一連兩日。時間長、降雨量大,成為自1952年以來深圳最強降雨,福田區受災嚴重。
情況告急!29日14時55分,福田區迅速啟動防汛Ⅳ級應急響應,區三防指揮部領導帶班值守,利用新上線的智慧三防指揮平臺研判了氣象降雨趨勢,察看了雨水積澇態勢,指揮協調了災情處置與安置工作。
“平臺支撐了應急指揮過程中輔助決策、指揮調度、事后評估等工作,有效減少了受災損失,提升了處置效率?!备咴鼋榻B,由于決策正確、處置及時,暴雨災害并未造成重大損失、人員傷亡。
不論是可預見的人為因素,還是無法預知的自然情況,有了“城市大腦”,再棘手的難題都能迎刃而解。迅速收集、處理信息和數據,幫助管理者做出科學決策,已經成為每一顆“城市大腦”的必備技能。
在福田,被稱為決策中樞的“城市大腦”還肩負更多使命。福田區“城市大腦”可以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運用,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經濟運行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數據服務和全過程的分析研判,為政府科學決策做支撐。
以經濟運行為例,福田區建設了經濟數據監測預警系統,整合部門經濟數據、匯集社會公開數據,建成了經濟大數據庫,實時動態對經濟運行情況進行監測預警,及時發現問題并可視化展現,為經濟決策提供大數據支撐?!艾F在福田區關于經濟發展分析的會議,都會展示‘城市大腦’的數據分析?!备咴龈嬖V《南方》雜志記者。
那么“城市大腦”到底是如何運轉的?在福田區智慧城市指揮中心值班大廳,《南方》雜志記者有了更加直觀、具體的感受。
“在智慧城市指揮中心的日常值守工作中,預設了平時和戰時兩種值班監控模式?!备L飬^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平時值班模式”展示福田區轄區內的氣象監控、人流熱力圖、實時路況及重點場所的監控圖像等。當遇突發情況時,立即轉入“戰時值班模式”,這一模式通常以事件為中心,第一時間調用與之相關的所有系統對應急指揮給予支持。
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功能,構成了“城市大腦”,也讓城市活了起來。具體來講,福田區“城市大腦”是由一中心、五平臺、N應用構成,即“福田區智慧城市指揮中心”為核心,“預警監測平臺、綜合治理平臺、決策支持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基礎技術平臺”為載體,開發一系列應用系統。據悉,目前福田區的“一中心、五平臺”已搭建完成。
精細城市
施工噪聲、校園噪聲、車輛噪聲……你是否知曉每種噪聲的監管部門是哪些?如何快速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噪聲問題?在深圳市坪山區,你可以試試微信號“@坪山”。
打開微信端的“@坪山”,不論你是常住居民還是匆匆過客,只要發現問題,“@坪山”便能幫你一鍵解決。讓民生訴求落地成為民生實事,這一切得益于坪山區打造的“一張表單統情況,一個系統分事件,一套標準抓落實”的新型民生訴求系統。
民生訴求系統是坪山區“城市大腦”最為重要的探索之一,是坪山區的“一號改革任務”。2019年12月,在由人民網和中央黨校聯合主辦的2019年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中,坪山區《以民生訴求改革為抓手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榮獲“最佳案例”。
此外,系統還實現了精準分撥派件,全部事件兜底解決。通過5年的持續細分,已經分到了1285小類,其中僅噪聲問題就已經細分成了29類。
“自2017年以來,我們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以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需、我有所為’的服務型政府為目標,學習借鑒知名企業‘流程+IT’的經驗,持續推進‘小切口、深層次、漸進式’改革,有序推進公眾參與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鄙钲谑衅荷絽^委書記陶永欣告訴《南方》雜志記者,“城市大腦”最終還是要回歸于服務群眾。
陶永欣介紹,早在2013年坪山區便開始了民生訴求改革的起步工作。到目前為止,民生訴求系統已經經過五輪流程優化,實現了“整渠道、統分撥”“并表單、縮時限”“抓實效、優體驗”“融智慧、助治理”“惠民生、促發展”循序漸進的五個階段性目標。
在最新一輪優化中,坪山區推出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民生訴求系統”改革,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到社區,構建起基層智慧治理體系。
在回應訴求之外,坪山區“城市大腦”還將一系列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并報送區領導以及區人大代表、區政協委員等。“區領導每天早晨都能收到手機短信早報?!逼荷絽^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胡鍇介紹。
暖心政府
曾經,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讓每個來到深圳的人倍感親切;如今,“來了就用i深圳”是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帶給所有人的驚喜與溫暖。
打開名為“i深圳”的淡藍色APP,不論你是普通群眾還是企業辦事員,小到預約掛號,大到經營許可辦理,動動手指均能一鍵搞定。截至4月底,“i深圳”APP累計下載數超1998萬,注冊用戶數超1430萬,累計訪問量超11億。
毫不夸張地說,它已經走進了大多數深圳市民的生活,成為24小時陪伴在市民身邊的生活“好幫手”。市民在“i深圳”可一站式享受社會保障、交通出行、警務安全、生活繳費、電子證明等與其息息相關的服務。
2019年1月,深圳市推出全市統一政務服務APP——“i深圳”,在這一移動政務服務平臺上,超過8000項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實現了“指尖辦理”。實際上,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設探索不僅僅停留在政務服務方面,在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地方都隱藏著“小智慧”。
以智慧交通為例,深圳正在打造燈控一張網,實時優化交通信號燈的控制策略。簡單來說,過去是車看燈,讀秒數通行,現在是燈看車,讀車數放行,極大優化了主干道路口等待時間。在試點應用的200個路口,初步實現了高峰期路口通行能力提升約10%。未來還將推廣到全市2000多個路口,實現全市統一協同控制。通過開展“AI+”非現場執法方案,加大執法力度,據統計,通過該方案加持,深圳路面上大貨車違法數量減少約90%。
數據賦能
在深圳市龍崗區,智慧“城市大腦”將跨部門數據進行融合,提升了政務服務效能。
“龍崗區發改局搭建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持續歸集信用信息超過8834萬條,涵蓋轄區內登記的商事主體約111萬個,為推進誠信體系建設,服務全區各部門資質審核、評優評先、資金扶持、采購招標、信用監管等業務應用提供了重要抓手。”龍崗區大數據中心數據資源科科長陳幫泰舉例道,龍崗區依托區大數據平臺,推進區內業務系統和數據資源“應接盡接”。
在看得見的地方,數據化的監管方式大幅提升了效率。比如,在土地監察執法方面,基于“龍崗一張圖”,通過7天/次高頻率更新的677個高空全景點影像數據,實現全景影像數據展示、歷史版本對比,為“天眼”查違提供了有力支撐,大幅提升了發現、取證和處置效率。
實現高效監管的背后,是基于龍崗區對政務數據的收集、處理、開發等。走進龍崗新型智慧城區運行管理中心,一塊168平方米大屏上,躍動著數以億計、類型繁多的數據。
“數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如何推動城市數據共享,打破“信息孤島”,是智慧城市建設最大的難點之一。陳幫泰告訴《南方》雜志記者,龍崗走出了自己的獨特路徑。在體制機制方面,龍崗在全市率先成立由區委書記、區長任“雙組長”的智慧城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2015年,龍崗區設立了深圳市首個正處級數據統籌機構龍崗區數據統籌辦公室(龍崗區大數據中心前身),編制人員配備相當強大。
在信息化項目建設上,龍崗創新實行“總包”模式。“以前的信息化建設基本是各個部門自己搞,標準、規范都不統一?!标悗吞┙榻B,龍崗引入智慧城市建設“總承包商”,建設自主可控的政務大數據基礎設施,這樣就杜絕了新的“信息孤島”產生。
據了解,截至2020年底,龍崗政務數據規模突破140億條,物聯網、視頻等動態數據規模突破800億條,建成各類基礎數據庫、專題數據庫,構建了堅實有力的政務數據“底座”。
此外,作為全市唯一省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龍崗區在全國率先推進全域、全量、全類型政府數據開放利用,與鵬城實驗室、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等共建聯合實驗室、搭建AI算法訓練賦能平臺,為人工智能企業提供“數據+算力+平臺”一體化服務等創新舉措。截至目前,龍崗區開放數據資源151項,開放數據集數量位列全市第一。
作為我國首批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城市,2018年深圳出臺了《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方案》,提出智慧城市建設“六個一”(一圖全面感知、一號走遍深圳、一鍵可知全局、一體運行聯動、一站創新創業、一屏智享生活)的目標。
如今,這一目標正在一步步走向現實。智慧城市的探索,正讓這座風華正茂的年輕城市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
◎《南方》雜志記者/溫柔 史成雷 實習生/姚筱楚 發自深圳
◎本文責編/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