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復,同意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轉設并更名為湛江科技學院。這所辦學21年的獨立學院,正式成為中國1200余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大家庭的正式一員。
湛江科技學院推進“現代化、智慧型、書院式”的校園建設,圖為湛江科技學院新湖校區。
消息傳來,舉校振奮。
21年前,順應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正式創辦,開啟了粵西地區民辦高校之先河。此后,學校歷經3次擴建,夯實辦學硬件基礎;接受了3次評估,辦學實力穩步提高;跨越了3個辦學層次,實現了戰略性大發展。
初心不改,使命光榮。
“全新的發展格局已然形成,有待廣大師生薪火續燃、接續奮斗!”談到未來的規劃,湛江科技學院校長彭壽清言辭堅定,信心十足。他說,乘著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東風,學校正以轉設更名為契機,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再立新功。
興學育人:
不忘初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南海之濱,水天一色,風起云涌。
在中國大陸最南端、廣東西部的海港城市湛江,湛江科技學院中西合璧、恢弘大氣的校園,成為南海之濱一道靚麗風景線。這所臨海而建的現代化新大學,默默見證著民辦高等教育從艱難起步、飛速成長再到轉型升級的不凡歷程。
自創辦以來,湛江科技學院就帶著舉辦者“興學育才、造福桑梓”的質樸愿景,成為一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熱土。
時間倒回1999年,心懷祖國的僑資企業家李敏先生憑著一份強烈的責任感回到家鄉湛江,成立寸金教育集團,投資興辦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
為何取名“寸金”?其背后大有文章。
在湛江、廣東乃至中國人心目中,寸金已經成為中國人民抗擊外辱、愛國救國的符號。位于湛江市中心,始建于1925年的寸金橋,是為紀念湛江人民抗擊法國侵略者侵占廣州灣,驅逐外來強敵并取得斗爭勝利而修建的。郭沫若為之題詞“一寸山河一寸金”,更是深刻闡發了寸金背后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情懷。
“人們認識寸金,一定是因為我們為了國家的教育事業、為了這個時代做過有意義的事情?!崩蠲粼@樣說道。21年來,當外界追尋教育資本化的過程中,湛江科技學院沒有背離教育的本質和使命,繼續堅持公益性原則,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扎扎實實辦好民辦高等教育。
“心中有學生,學生有天下”是湛江科技學院的教育教學理念。正是在這種育人環境的熏陶下,已有5萬多名德才兼備的畢業生走出校門,以“工作作風踏實、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真實”的品牌形象贏得社會各界廣泛認可,深耕在湛江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各行各業。
湛江科技學院黨委書記譚樹明說,當前,在舉國上下掀起黨史學習教育熱潮之時,湛江科技學院動員全校,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確保黨員干部在學習教育中激發的工作熱情和進取精神轉化為攻堅克難和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奮力開創湛江科技學院發展事業的新篇章。
成果喜人:
辦學層次提升,辦學指標跨越式發展
今年3月,教育部發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湛江科技學院申報的“小學教育”專業獲批通過。
這次專業申報獲批,符合學校專業結構優化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目標定位,也是鞏固學校優勢專業基礎上的新布局。自此,湛江科技學院本科專業數量達到42個,涉及經、文、工、管、藝、教6個學科門類,蔚為壯觀。
今昔對比,方知成果來之不易。要知道,學校剛剛成立時,僅有3個??茖I。還有一組數據的對比,更能說明問題——
從200畝校園,發展到現今占地2000畝;
從207名??粕?,發展到現今在校本科生20000人;
從9名教職工,發展到現今海內外專兼職教師超過1000人……
短短21年,在高等教育發展長河中只是一朵小浪花,但是對一所新大學而言,取得這樣的發展成果,依舊令人欣喜驚嘆。
被列為2020年“湛江十大民心工程”、廣東省重點項目的湛江科技學院新湖校區,計劃斥資30億元修建,已基本完工二期工程。目前,校區內行政樓、教學樓、實驗樓、藝術樓、圖書館、體育館、游泳池、田徑場、網球場等學習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校園內無線網絡全覆蓋,教學生活區啟用多項智能服務,為全校師生提供了一個靜心治教、潛心求學的寶地。
湛江科技學院教授何為民在日本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回國后,來到學校成立北部灣發展研究中心,以校內教師+國內外高??蒲腥藛T組成,迅速搭建起一支為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國際性學術科研團隊。成立4年以來,該團隊研究成果豐碩,出版了《北部灣城市群經濟藍皮書》等學術著作,發表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并成功舉辦了兩屆“北部灣區域經濟國際研討會”,一舉奠定了北部灣發展研究中心在國內外在該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
這只是湛江科技學院辦學指標的跨越式提升、辦學層次的不斷提高的兩個注腳。在大量成果的助推下,湛江科技學院逐步發展壯大,成為粵西地區規模最大、實力最雄厚、具有區域性重要影響的民辦本科高校。
內涵發展:
大手筆投入,狠抓人才培養質量
在用人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印象中,湛江科技學院的畢業生好用、管用,實用,學生“工作作風踏實、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真實”的顯著特點已經成為這所大學質量立校的最好詮釋。
民辦高校如何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湛江科技學院有什么“秘訣”?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走進了學校省級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商科實驗室、財務共享實驗室、電子商務沙盤實驗室等理念先進、貼近實戰的教學設備應接不暇。
該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學校著力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實驗實訓硬件建設,走出一條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育人的道路,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2018年,學校斥資3000萬元,強化和提升了省級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功能,以“新商科”實驗室為核心,形成了“新商科”的實踐教學矩陣,讓學生在模擬仿真的環境下切實掌握實戰專業知識。學校大手筆投資4000萬元打造的“新工科”智慧學習工場,廣泛運用AR、VR等前沿技術,讓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獲取生產一線的寶貴經驗。
推動以實踐動手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改革工程”,圖為工業機器人編程與仿真實驗室。
得益于人才培養條件的提升,湛江科技學院學生“雙創”成果捷報頻傳。去年7月,在第十二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創業大賽省級終審決賽中,學校參賽團隊斬獲金獎1項、銀獎5項、銅獎7項,不僅刷新了學校在該項賽事上的獲獎記錄,獲獎數量還高居湛江高校第一、全省同級別高校第三。同年8月,在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東省分賽決賽中,學校的參賽項目斬獲紅旅賽道商業組銀獎,實現該項賽事的新突破。
湛江科技學院堅持將“區域性、應用型、國際化”的辦學目標貫穿在辦學治校全過程、人才培養全領域、創新創業全方位,狠抓人才培養質量。除了為區域輸送應用型人才,學校還特別注重提升學生的國際化水平。
近日,湛江科技學院與瑞士酒店管理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為該校布局國際化辦學的又一重要成果。雙方將圍繞學術活動、人才培養和雙學位項目等開展全面合作,快速提升學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
近年來,該校專任教師隊伍中,活躍著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外籍教師。學校與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多所高校開展交流與合作,開展碩士研究生保薦、雙學位、交流交換生、短期研修、志愿服務等三十多個項目,有利于學生開拓國際化視野、提供專業國際化水平。
扎根湛江:
融入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同向而行
近日,一場“借智”政府大腦,“問計”企業需求的研討會在湛江科技學院舉行。
在這場名為“湛江新發展與湛江科技學院新機遇”的系列學術研討活動中,來自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領導、企業家和專家學者齊聚學校,聚焦高校對接湛江、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建設,對接湛江經濟發展主導產業,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和智庫建設等議題,為湛江科技學院獻智慧、開“良方”。
今年3月,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意見,支持湛江更好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事實上,高校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向而行,既是社會發展需求,也是高校發展的題中之義。
根據教育部批復的函件精神,湛江科技學院是獨立設置的非營利性本科層次民辦普通高等學校,學校辦學定位于應用型高等學校,主要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須有我!”彭壽清介紹,學校扎根湛江大地辦大學,就要明確“應地所需、依地而建、為地所用、因地而興、受地所托、順勢而為”的辦學思路;打好“湛江牌”,講好“湛江故事”、寫出“湛江文章”、繪好“湛江畫卷”、唱出“湛江旋律”、發出“湛江聲音”;構建起學校的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相同步、學校的學科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主導產業相適應、學校的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技術需求相銜接、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區域所需的專業人才職業能力要求相匹配的事業發展新格局。
湛江建設教育強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勢必要有湛江科技學院的一份貢獻、一份擔當。湛江科技學院的精彩故事,還將濃墨重彩地續寫……
【校長訪談】
湛江科技學院校長彭壽清:
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創新創業型大學
在湛江科技學院舉行轉設更名揭牌儀式之際,該校校長彭壽清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暢談治校理念,擘畫發展藍圖。
南方日報:從獨立學院到獨立設置的民辦本科高校的跨越,對湛江科技學院意味著什么?支撐學校辦下去、辦出彩的“秘訣”在哪里?
彭壽清:學校21年的辦學歷程,可以說是艱苦創業、篳路藍縷,每一步走來都不容易。今年學校順利完成轉設更名,是一次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全校師生歡欣鼓舞,也倍感責任重大。這意味著湛江科技學院將作為一所獨立的大學承擔它應有的使命。
21年來,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公益性辦學原則;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到“心中有學生、學生有天下”;堅持以人才培養質量為生命線,狠抓教學工作;堅持人才強校戰略,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堅持對標對表教育部的基本辦學指標要求,不斷完善辦學條件。始終做到了這“五個堅持”,才能讓湛江科技學院這艘大船行穩致遠,駛向新的輝煌。
南方日報:轉設后,學校將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如何重構藍圖、重新“畫像”,您有什么設想?
彭壽清:今年是學校以“湛江科技學院”新校名建制辦學的開局之年。我們對照《湛江科技學院2021年黨政工作要點》,進一步明確了今年黨政工作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拆解出38條行動指南和150條工作臺賬,詳細勾勒工作總譜,確保轉設更名后學校各項工作開好局、起好步,奮力實現“開門紅”。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新的歷史方位,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做好聚勢謀遠、統籌布局,大手筆推動學校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顯得非常關鍵。具體而言,我認為要做到“四個新”。第一、學校確立了“質量立校、人才興校、特色強校、服務榮校、文化名校”的辦學新思路。第二、確定了創新發展“新工科”、積極發展“新文科”、聚焦發展“新商科”的新戰略。第三、確立了把學校建成在國內民辦高校中有一定影響、廣東有重要地位、粵東西北地區有標桿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創新創業型大學的新目標。第四、從辦學目標、服務面向、辦學類型、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五個維度形成了學校發展的新定位。在“十四五”期間,努力朝著高水平創新創業型大學的辦學目標奮勇前進。
南方日報:學校定位應用型本科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未來發展將如何突出“科技”味,體現區域性?
彭壽清:轉設更名之后,湛江科技學院是湛江市域內唯一以“湛江”命名的本科高校。首當其沖、理所當然地要為湛江建設教育強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做出應有的貢獻。
學校一直致力于建設區域性、應用型、國際化,具有鮮明經濟學、管理學、工學特色的高水平創新創業型大學。我們要順應國家科技強國戰略,主導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以經濟學、管理學、工學為主體,文學、藝術學為兩翼,以教育學為重要補充,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寬厚基礎知識和扎實的專業基礎,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業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語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數讀湛科】
學校先后獲得“廣東省民辦教育突出貢獻獎”“中華文化傳承基地”“湛江市園林式單位”等榮譽稱號。
學校開設42個本科專業,涉及6個學科門類。擁有2個廣東省高校重點培育學科(會計學、英語語言文學),2個廣東省特色專業(音樂學、園林學),5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建成9門省級精品課程,50門校級精品課程,開設94門慕課課程。
學校擁有專兼職教師1100人,其中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297人,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634人。
學校擁有校內實驗室165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27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0016.55萬元。
學校育人成果顯著,學生專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不斷提高,近5年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441項。
學校與英、澳、泰、日、韓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多所高校開展交流與合作,近年來選派近700名師生赴境外進行交流學習。
【發展沿革】
1999年,廣東海洋大學與湛江寸金教育集團合作創辦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隸屬廣東海洋大學二級學院。
2006年,經教育部批準改為獨立學院。
2011年,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
2013年,通過廣東省教育廳獨立學院本科教學基本狀態評估。
2021年,經教育部批準,轉設為本科層次民辦普通高等學校并更名湛江科技學院。
【記者】杜瑋淦
【通訊員】楊文玲
【攝影】鄭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