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14日,以“鏈接·融合·引領 生態驅動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主題的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松山湖會議順利舉行。
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創新生態會議,是廣東醫科大學發起并攜手政府、協會學會、科研院所、醫療機構、金融行業創辦的“政產學研醫融”創新生態會議,今年是第二屆。本次會議是東莞生物月重磅活動之一,由東莞市人民政府指導,東莞市科學技術局、松山湖管委會、石龍鎮人民政府、廣東醫科大學主辦,東莞市生物技術行業協會、東莞市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廣東醫科大學東莞創新研究院承辦。
創新生態會議上,由韓德民院士、錢旭紅院士擔任會議主席,張元亭、崔大祥、李華兵、羅小平、鄒小兵、弓孟春擔任會議執行主席,來自政府和130家產業、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金融機構等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就相關領域研究現狀與趨勢、面臨問題與挑戰、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及應用場景展開交流,共建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交流融合平臺。
本次會議按照“1+N”模式,策劃了1場創新生態會議,6場政產學研醫融學術交流會議,以及咨詢會、智庫對話、院企對話、項目展示等活動。
搭建“政產學研醫融”創新交流平臺
生態驅動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新質生產力發展
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著力點,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醫學院校是推進基礎醫學與臨床研究、推進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力量。
本次會議匯聚生物醫藥與大健康領域“政產學研醫融生態”,通過“鏈接·融合·引領”,促進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創新與產業的學術交流、產業合作和科技創新。
廣東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在致辭中表示,廣東醫科大學將進一步聚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政府、企業、醫院、科研院所和金融機構開展更多領域更深層次的交流合作,匯聚更多高層次高水平創新人才和團隊,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和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大力發展醫工交叉融合的創新研究和應用,推進“政產學研醫融”協同創新,不斷開辟醫學科技創新和健康產業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學校發展建設新動能新優勢,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原國家衛生計生委藥政司司長、中國衛生信息學會副會長、現任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會長鄭宏表示,深化生物醫藥與大健康領域“政產學研醫融”協同創新,將是探索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的新模式、新路徑。本次會議搭建了一個“政產學研醫融”創新交流平臺,通過創新生態會議,探討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的最新發展趨勢和前沿技術;通過政產學研醫融創新生態主題會議,促進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金融機構之間的深度合作;通過咨詢會、智庫對話,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參考;通過點對點交流和項目展示等活動,搭建成果展示和交流合作的平臺。
創新生態會議:院士領銜,共探生物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當前,全球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工智能等行業迎來蓬勃發展,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同樣迎來研發創新的范式變革時代。作為東莞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東莞生物醫藥與大健康行業如何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應用鏈、金融鏈、服務鏈“六鏈”融合,協同創新?
會議期間,院士、專家、企業負責人等展開精彩碰撞,從醫藥健康新服務體系的構建,到“超限制造”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再到基因工程的推進,從不同維度、不同視角,共探生物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會議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會長、廣東醫科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領域首席科學家韓德民發表題為《醫藥健康新服務體系建設》的分享,為與會者帶來醫藥健康新服務體系的詳細解讀和未來發展前景。
韓德民院士建言,當前,新型醫藥健康服務模式要構建大眾醫藥健康服務新機制、新體系、新方法,要以新質生產力帶動科技創新發展不斷釋放原始動能,要不斷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賦能新型醫療機構建設。建議東莞依托現有優勢,緊密結合國家發展需要,建設新型醫藥健康服務模式。
會議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校長、中國綠色制造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錢旭紅以線上的方式帶來《超限制造與生物醫藥》的精彩演講,探索“超限制造”在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研發與生產等領域的應用。
“超限制造”是通過追求制造和研發過程中的微縮化、集成化,以實現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錢旭紅表示,在生產領域,通過“超限制造”研發的微納化工器件,將極大改變工廠外觀與形態,可進一步提升化工制藥、生物制藥等流程工業的安全性與效率及質量。“以工廠萃取環節為例,通過超快激光加工的萃取芯片不僅極大縮減了萃取流程,將過去的幾十個小時乃至幾天的萃取環節大幅壓縮,還可以極大地節省工廠占地面積,產品轉化率進一步提升。”錢旭紅表示,“超限制造”還可參與到化工制藥的反應、分離、混合、萃取、結晶、乳化的全流程中,實現全流程的變革。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海外)獲得者、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李晨鐘帶來《智能生物芯片的現狀和展望》的精彩演講。
“智能生物芯片是AI+生物+芯片組合,背后更是AI+碳基和硅基的組合,主要包括生物物理芯片和生物化學芯片。”李晨鐘院士表示,生物芯片在疾病預測、疾病診斷、個體化治療、藥物開發、食品安全、司法鑒定、太空探索、農業生物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科技部高新技術及產業化司原副司長、一級巡視員,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醫工融合分會顧問曹國英帶來《加強成果轉化促進醫工融合發展》的分享。他表示,要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從開始就謀劃推進,從組建團隊,到技術及完整性驗證,再到商業可行性評估、公司化市場實踐,以及通過金融加速,以此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華為運動健康業務發展副總裁、華為運動健康產業首席專家姜婷帶來《穿戴創新技術助力更健康生活》的分享。她指出,慢性病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挑戰,而華為正通過穿戴創新技術為慢性病的預防、管理和康復提供全面解決方案。華為穿戴設備可實時監測血壓、血糖、心電圖等健康數據,結合遠程監測、實時指導及個性化康復計劃,為用戶帶來更加精準、便捷的健康管理體驗。
華大集團南區總經理、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資深副院長劉心帶來《基因科技在精準醫學及健康管理中的應用》主題演講,分享基因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未來前景。劉心表示,人工智能將打破基因組產業發展的瓶頸,通過基因測序從大數據角度解析生命現象,進而通過基因編輯等技術進行應用轉化,已經極大地提高了科研轉化效率。
東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分享《東莞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創業綜合體建設方案推介》的主題內容。
廣東醫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曾志嶸表示,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科技與產業,一手牽著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一手拉著人民健康事業。廣東醫科大學聯動各方組建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灣區創新與產業“政產學研醫融”生態聯盟,致力于通過創新生態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服務所有生態鏈參與者,為政府、企業、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
6場學術交流會議:超60位行業人士演講分享
當天下午,6場政產學研醫融學術交流會議舉行,超過60位科學家、生物醫藥行業企業代表圍繞“醫學人工智能”“醫工融合創新與轉化”“醫藥CXO平臺建設與應用”“孤獨癥綜合防治與數字療法創新應用”“數智驅動的慢病管理康復”“罕見病診療與協作”等六大主題,就相關領域研究現狀與趨勢、面臨問題與挑戰、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及應用場景等進行演講,共探生物醫藥行業發展前景。
在醫學人工智能主題會議上,國際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IEEE終身會士(IEEE Life Fellow)、廣東醫科大學心腦血管智能醫療器械領域首席科學家張元亭擔任執行主席,發表《醫工融合,創新發展:從智能穿戴技術,健康聯接到心腦血管疾病篩查》的精彩演講,張文生、馮前進、王洋、錢慶、辛均益、尹聰穎、葉誠等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分享。
在醫工融合創新與轉化會議上,國家杰青、教育部特聘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廣東醫科大學納米技術及應用領域首席科學家崔大祥擔任執行主席。曹國英、段星光、汪聯輝、王作斌、楊德金、黃 鵬、王鵬錦、申麗等知名專家學者發表主題演講。
在醫藥CXO平臺建設與應用會議上,孟廣鵬、米繼東、夏其奎、李強、丁鳳娟、蘭萬軍等企業家,以及來自松山湖生物醫藥領域的代表進行分享,并圍繞醫藥CXO平臺建設和應用展開對接交流。
在孤獨癥綜合防治與數字療法創新應用會議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學科帶頭人、教授鄒小兵擔任執行主席,并作題為《重新認識孤獨癥》的精彩演講,張之光、張坤、江漫、周陽芳、李清華、農雪艷、陳錦金等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分享,并展開熱烈討論。
在數智驅動的慢病管理康復會議上,國家杰青,重慶醫科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李華兵任執行主席,攜手吳志遠、陶愛林、劉昀、許娟、黃輝、王吉光、金博、應頌敏、劉桀利、賴天文等來自全國多家醫院以及知名企業的專家學者發表主題演講,并就如何推進數智驅動的慢病管理康復的話題展開交流。
在罕見病診療與協作會議上,廣東醫科大學多模態數據融合應用實驗室主任弓孟春擔任執行主席。同時,弓孟春、林顥、周海紅、翟曉文、吳坤、郭健、李林國、孟巖、李麗等知名專家學者發表主題演講,并特邀青年醫生代表進行討論。會議還舉辦兒童罕見病公益活動啟動儀式,為罕見病的治療展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