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隊官兵始終牢記抗美援朝精神,已成為我軍執行渡海登陸作戰任務的一支尖刀部隊。
■走進英模部隊
粵西某瀕海駐訓場,波翻浪涌、戰車轟鳴。第74集團軍某兩棲合成旅“黃草嶺功臣連”正進行協同突擊訓練。烈日下,兩棲坦克分隊、裝甲輸送車分隊編波航渡,無人機前出偵察敵情。
“發現目標,摧毀!”演練中,該連809號戰車車長王銳指揮兩棲突擊車對敵岸灘工事實施火力壓制,成功掩護裝甲輸送車分隊實施搶灘登陸。
70年前,靠一把步槍、一把炒面將“聯合國軍”趕回“三八線”的該連先輩們,或許想都沒有想過70年后,連隊竟發展進步如斯。
“黃草嶺功臣連”前身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124師371團2連。在第一次戰役中,該連奉命參加黃草嶺阻擊戰。后在掩護主力轉移過程中,該連以犧牲14人的代價,成功頂住擁有坦克、飛機支援的強敵的數次沖鋒。戰后,2連被志愿軍第42軍授予“黃草嶺功臣連”榮譽稱號。70年來,該連官兵始終牢記抗美援朝精神、矢志練兵打贏,加快實現戰斗力由陸向海延伸,已成為我軍執行渡海登陸作戰任務的一支尖刀部隊。
一個加強排頂住敵飛機坦克
正午,駐訓場陽光火辣,兩棲戰車車內溫度可達40—50攝氏度。與之相對,70年前的朝鮮戰場,先輩們面臨的最大氣候挑戰是“嚴寒”。該連現任指導員朱星辰說,無論“鋼少”“鋼多”,戰士們從不缺戰斗精神。
1950年10月中旬,作為首批入朝參戰部隊之一,志愿軍第42軍主力渡過鴨綠江。10月22日,志愿軍第13兵團令該軍主力迅速進至東線長津及其以南之德實里、舊津里線,擔負阻擊東線之敵,保障西線主力作戰的任務。此時,敵大部隊已逼近長津湖門戶黃草嶺等地。10月25日開始,2連奉命參加黃草嶺阻擊戰,與兄弟部隊英勇擊退南朝鮮第3師、美陸戰第1師多次進攻。阻擊任務完成后,大部隊需轉移,以誘敵深入。上級命令371團留下兵力掩護主力。
“當時,我連時任連長、指導員紛紛向上級請求,擔負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作為連隊第28任指導員,講起先輩的英勇無畏,朱星辰感慨萬千。
團里認為,掩護部隊不在多而在精,以一個加強排兵力為宜,遂決定派2連2排,配屬火箭筒1個班、重機槍1個班執行掩護任務。戰斗打響后,2排頂住敵多輪進攻。敵派出坦克、飛機支援步兵沖鋒。冒著轟炸,副排長孟獻源帶人向敵陣地匍匐前進。距敵30米時,他第一個沖上敵陣地朝敵人掃射,不料被樹枝絆倒。孟獻源從地上爬起來,用手一摸,左耳朵像被刀割似的,手一放下,耳朵也隨之掉了下來。原來,他被絆倒的時候,左耳正好撞到鋒利的炮彈片。他強忍疼痛繼續指揮戰斗。
最終,2排順利完成掩護任務。當孟獻源撤回陣地著手組織戰友轉移時,卻不幸被敵人冷槍打中心臟,當場犧牲。此戰,2連共14名戰士光榮犧牲。
在黃草嶺地區13晝夜的阻擊戰中,志愿軍第42軍殲敵2700余人,有力配合了西線作戰,為第一次戰役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只有給連隊爭光的義務”
駐地營房大樓,一塊紅底金字“黃草嶺功臣連”牌匾熠熠生輝。一樓墻上掛著一枚碩大金色獎章,上書“志愿軍第四十二軍1950年11月授予黃草嶺功臣連”。
2012年12月,習主席來到原第42集團軍觀看新裝備實兵實彈演練時,健步登上809號兩棲突擊戰車,與王銳親切握手,并詳細了解裝備性能。
抗美援朝戰場上,先輩們用鮮血打出“黃草嶺功臣連”威名,形成了“勇猛頑強、勇挑重擔、勇擔尖刀”的光榮連訓。王銳把連隊榮譽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英雄連隊是有血脈傳承的。我們作為‘黃草嶺功臣連’的兵,只有給連隊爭光的義務,沒有給連隊抹黑的權力。”王銳斬釘截鐵地說。
“每次在外面演訓,幾百米開外就可以看到‘黃草嶺功臣連’的連旗。這既是榮譽更是鞭策,提醒我們要時刻做好榜樣!”王銳徒弟、上等兵劉敏杰說。
朱星辰介紹,為傳承好“打得猛、打得快、攻得下、守得住”的光榮連魂,連隊想了很多招。如從2016年始,在王銳等人提議下,連隊開設《黃草嶺微講堂》,邀請戰友分享強軍故事、讀書心得等,成為連隊學理論品牌欄目。
“新兵下連第一天,我們還會組織他們參觀連史館,通過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枚枚沉甸甸的榮譽勛章,讓他們直觀學習連隊光輝歷史。”朱星辰說。
要當好功臣連的兵并不容易。為了不拖連隊后腿,每人都鉚足了勁。
王銳說,他新兵時駕駛戰車首次參加海訓,下水后戰車“在水里打轉,撞了登陸艦”,他頂住壓力虛心學習,如今已精通“駕、射、通”專業。王銳的新徒弟劉敏杰也很拼:在并列機槍拆解訓練中,他練到指甲蓋掀開、淌血;有次排除卡彈故障,他被彈片劃傷渾然不知,直到完成任務才發現手上全是血……
70年前,連隊先輩們憑借一把步槍、一把炒面,將“聯合國軍”趕回“三八線”。70年來,無論編制、裝備如何變,“黃草嶺功臣連”戰斗精神代代相傳。
“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兵”
這些年,得益于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連隊“氣”多、“鋼”多、人才多,各項訓練成績在旅里常名列前茅,成為名副其實的“刀尖子”。
“裝甲兵靠技術立身,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兵。”朱星辰說,酷熱而無情的海訓場,是他們鍛煉戰斗力的“磨刀石”。
一次,王銳車組在進行搶灘登陸訓練時,突遭車輛熄火險情。這時,海面上突然掀起1米多高的巨浪,車輛隨時可能沉沒。50秒內,王銳冷靜地按照平時學習的特情處置程序,迅速排故,車組成功脫險!
一次,連隊赴某地開展實彈射擊訓練時,一輛戰車的履帶在射擊跑道上突然脫落,若不迅速排故,其他戰車將被堵死。連隊底盤技師齊帥輝擼起褲腿就跳進了過膝的泥潭里,與戰友們合力將戰車搶救出來。
練為戰、非為看。70年來,連隊官兵始終牢記抗美援朝精神、矢志練兵打贏,加快實現戰斗力由陸地向海上延伸。最近,該連榮獲“海訓先進單位”稱號。
“現在部隊裝備好、后勤好,你們一定要好好訓練,保家衛國!”王銳還記得,此前參加一個報告會,抗美援朝時期時任371團團長劉新生動情地告訴臺下將士們。“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一定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王銳說。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祁雷 張冠軍
通訊員 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