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建二局建筑3D打印展館開館儀式暨廣東工人文藝小分隊慰問演出在陽光智造有限公司順利舉行。廣東省總工會黨組成員、經審委主任馮建華,河源市副市長何偉良,河源市政協副主席黃添勝,龍川縣委副書記、縣長楊利華,中建二局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許遠峰,華南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春軒等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有關單位領導,華南公司相關領導班子,陽光智造公司全體職工以及廣東工人文藝小分隊藝術家們共500余人參加活動。
中建二局建筑3D打印展館開館儀式。受訪者供圖。
活動中,馮建華、何偉良、黃添勝、許遠峰、張春軒、李鑫共同為中建二局建筑3D打印展館揭牌,標志著國內首個3D打印展館正式開館。與會人員參觀了3D打印展廳、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先鋒驛站、鋼結構車間等,詳細了解中建二局3D打印技術、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企業發展規劃等方面情況。
儀式上,何偉良對中建二局建筑3D打印展館開館及陽光智造公司更名表示祝賀,指出3D打印代表著現代建筑工業化的高端前沿技術,是龍川乃至河源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最新成果之一,希望中建二局能繼續增強科技攻關能力,積極參與“兩個河源”建設。
楊利華希望中建二局能繼續打造“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平臺,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
張春軒在致辭中表示,在建筑3D打印展館開館之際,陽光智造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不只是為適應市場競爭、轉型升級需要的一種變革, 更是體現了對陽光智造公司打造成行業領先的EPC智能建造工業一體化承包商的愿景,全部投產后年產值要達50億元以上。
許遠峰在講話中指出,去年底中建二局打印完成了世界首例原位“輪廓工藝”3D打印雙層建筑,該打印技術與現有施工技術相互補充,助推著建筑行業向工業化、產業化和智能化邁進。他表示,為了使這一技術得到更好的共享、研究、推廣和應用,公司在該雙層建筑原址升級打造國內首家建筑3D打印展館,兼具企業展示、科技體驗、人才培養、辦公等多重功能,展示現代建筑產業技術魅力。
據介紹,3D打印建筑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可黏合混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構造建筑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位“輪廓工藝”3D打印多層建筑,成功擺脫模板化施工、實現個性化建造。該技術已獲得15項國家專利授權,技術成果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獲選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科技創新示范案例”。
期間,與會人員共同觀看了視頻短片,見證了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更名。儀式結束后,廣東工人文藝小分隊帶來的音樂、舞蹈、雜技等節目陸續登臺上演。
鏈接:
3D打印出來的房子,有啥不一樣?
2019年底,中建二局華南公司在龍川縣陽光智造公司打印了原位“輪廓工藝”3D打印雙層建筑,打印完成凈用時不到60小時。在不尋常中求索“尋?!?,工程師們借助科技之力,將建筑與3D打印結合,完成對現有建筑技術的再造。
走進3D打印建筑現場,一棟7.2米高的雙層小樓映入眼簾,現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在該雙層建筑原址升級打造國內首家建筑3D打印展館,設置有“3D打印展廳、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先鋒驛站、辦公區”四大區,兼具企業展示、科技體驗、人才培養、辦公等多重功能,旨在展示現代建筑產業技術魅力,表達工程師們對3D打印技術的探索與思考,推動現代建筑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
3D打印出來的房子,到底有啥不一樣?記者了解到,這棟建筑雖然為3D打印混凝土結構,使用起來和傳統建筑功能大體一致,但是建筑墻體也可以達到隔音、隔熱、防潮的效果,且使用壽命可達50年。
據介紹,3D打印建筑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可黏合混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構造建筑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位“輪廓工藝”3D打印多層建筑,成功擺脫模板化施工、實現個性化建造。
《建筑3D打印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課題成立之初,建筑3D打印的研究剛剛起步,從材料到建筑3D打印的設備研發及可借鑒資料都很少,并且建筑3D打印技術屬于多專業跨領域的綜合技術專業范圍涵蓋了材料、機械、自動化、微機控制。
經過3年的技術攻關,技術團隊已經完成了架體結構、多種3D打印材料體系、輸料系統、控制軟件的開發工作,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突破,打印所需材料、設備、工藝及控制軟件均為自主開發,已獲得15項國家專利授權,技術成果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獲選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科技創新示范案例”。
該棟建筑背后透露出的是建筑師們一次又一次追求建筑高度、跨度、深度和廣度的努力和探索。項目的實施成功檢驗了原位3D打印建造技術的可實施性,標志著3D打印技術在建筑領域的取得突破性進展,為3D技術推廣應用奠定基礎。
【全媒體記者】黃敏立
【通訊員】曾祥太 張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