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前三季度,汕尾GDP同比增長4.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在疫情影響下,經濟發展保持可喜的增速,得益于汕尾市委、市政府統籌推進“基層基礎建設年”“項目雙進會戰年”“營商環境優化年”三大行動。其中《汕尾市“營商環境優化年”行動方案》提出,要對標世行營商環境評價標準,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最優營商環境。
探索分類審批,加速項目落地
汕尾市正成為新的投資熱土。去年10月,汕尾首次召開發展大會,現場簽約33個重點項目,投資總額超1200億元,創下歷年新高。數據統計,去年1—11月,汕尾全市新引進超億元以上產業項目80個,總投資達437.1億元。
持續涌入的投資,證明營商環境在不斷優化。一方面,汕尾對照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標準,全面推行開辦企業、施工許可辦理、用水用電用氣、獲得信貸、不動產登記、辦理納稅、貿易通關便利化;另一方面,汕尾市加快“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全面推行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證通辦、一碼通辦、一次通辦、一地通辦;最后,強化服務企業意識,深化“店小二”服務機制。
為加快企業投資項目落地,汕尾提出,要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間控制在35個工作日內。在全省統一推進的并聯審批、審批告知承諾制等“指定動作”基礎上,汕尾探索出具創新特色的是“分類審批”模式。
具體來說,就是把企業投資項目劃分為五類,按照不同分類實施優化審批流程,并與全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相銜接。每類項目落地審批時間分別為:一般民用建筑項目控制在23個工作日內、一般工業項目控制在19個工作日內、小型項目控制在15個工作日內、帶方案出讓類項目控制在13個工作日內、交通水利能源項目控制在29個工作日內。
應用電子保函,探索遠程評標
汕尾提出,要加快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大力推行電子保函,積極探索異地遠程評標,實現全流程網辦。去年3月,汕尾首單電子保函落地后,全市加速推行投標保證金電子保函方式。
以往企業參與投標需繳納一定金額的保證金,且保證金流轉慢、手續繁。電子保函方式免除繳納100%保證金,緩解企業現金壓力,極大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投標企業可通過互聯網訪問具有經營許可資質的金融擔保企業電子保函系統服務界面,注冊、登錄和申請后可實時進行保函辦理、保費繳收、電子發票和保函開立。同時,系統通過先進的身份識別、權限控制、加密防控等技術手段,確保保函具有唯一性、真實性。
此外,打造更加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也是汕尾“營商環境優化年”的重要行動目標。汕尾堅持用法治思維和創新辦法推動工作,依法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獲得市場要素和公共服務、公平享受支持政策。
南方日報記者 南小渭 通訊員 李鑫 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