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狈Q號。
一代代平凡又不凡的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譜寫了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的先進事跡和可貴精神,彰顯著時代價值。
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部分先進代表接受媒體采訪后合影。(攝影:陳帆)
東深供水工程被譽為“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
東深供水工程是為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線東莞鎮街供水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擔負著三地居民生活、生產用水重任,為香港的繁榮穩定,為深圳、東莞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
在位于東莞市塘廈鎮的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一座巨大的“生命之源”雕像矗立在廣場上,紀念園中的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展覽館展示了東深供水工程的歷史及全貌。
東深供水工程北起東莞市橋頭鎮,首期工程于1964年2月20日動工建設,1965年2月25日完工,3月1日正式通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后經一期、二期、三期擴建和四期改造。
在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不遠處,是東深供水工程金湖泵站。在金湖泵站,8臺巨型水泵將水提升后,將東江水輸送至深圳水庫。
“首期工程建設的時候,當時周邊都是農田,工地上都是用水桶一桶一桶地搬運泥水?!苯衲?9歲的東坑人黃惠棠全程參與了東深供水工程首期工程建設以及一期、二期、三期擴建工程建設,將30多年時間獻給了東深供水工程。
位于深圳市羅湖區的深圳水庫,水面面積約4平方公里,湖水清澈透明,水中可以看到魚群,水庫周圍環境優美。
“我們的管理水平要匹配工程建設水平,也要匹配對香港和深圳供水的任務,現在正在向‘智慧管理’進軍?!辟×⑤x2010年畢業后就來到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目前是公司生產技術部水質管理經理,主要負責工程的水質保護工作。
她介紹,深圳水庫被列入全國重要飲用水源地,水質長期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水質以上。
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在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回憶當年的建設場景。(攝影:陳帆)
靠肩挑、手鏟按期完成工程建設
1962年,香港出現了嚴重干旱,并一直持續到1963年,市民生活陷入困境。應香港同胞之請,為解香港供水短缺并兼顧廣東部分地區供水灌溉而建的水利工程——東深供水工程應運而生。
1964年2月20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動工興建。當時施工人員喊出了“讓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口號。
為了盡快完成施工,中央和廣東省幾乎動員了可以動員的一切力量,史稱“萬人會戰”。
今年86歲的王壽永當時被派往竹塘工地進行現場施工設計工作。他表示,當時中央和廣東省選派大批優秀干部和技術骨干,征召數萬人參與工程建設。當時條件異常艱苦,工期緊張,高峰期時共2萬多人現場作業?!按蠹乙黄鸪宰。黄鹂朔щy,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奮斗。”王壽永說。
今年80歲的符天儀,在1964年作為廣工土木系學生參加東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設?!?958年,我去過香港,香港非常缺水,能夠參加這個工程建設,也是懷著對香港同胞的深厚感情,想早日解決他們的缺水問題?!狈靸x說,1964年4月就到了東深供水工程常平司馬站建設現場,住在村里面,負責泵站的土建施工。
符天儀介紹,由于施工很緊張,都是三班倒,大家加班加點,于1964年11月就完成了泵站建設。
符天儀還清楚地記著一位同學為工程建設犧牲的情景。“那位同學很負責任,因為混凝土震動器的一條管壞了,他去幫工人拉管的時候,沒有站好,從7米多高的施工臺上摔下去,后來因失血過多犧牲了,同學們都很痛心,到現在還記得他。”她說。
1964年東深供水工程全線開工后,當時24歲的陳寶強到沙嶺工地參與建設。陳寶強回憶道:“當時,吃的菜只有冬瓜和腐乳,我們有時會用發電機冷卻池里的熱水將烏欖泡軟,用來拌米飯,調節下口味。”
就這樣,工程建設者們不畏艱苦,開山劈嶺、鑿洞架橋。1965年2月25日,東深供水工程如期全線完工。東江水的到來,讓香港初步擺脫了缺水之苦,極大地促進香港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年設計供水量提升為24.23億立方米
為進一步滿足香港、深圳和東莞等地用水需求,東深供水工程曾先后進行了三期擴建和一次改造。其中,東深供水改造工程于2000年8月28日開工興建,2003年6月28日完工通水。
建設者們迎難而上,遇山建隧、平地搭渠,先后克服了“頭頂水庫”“腳踩淤泥”等一系列難題,短短3年時間重新修建了一條現代化的供水通道。
今年83歲的林振勛曾是廣東省水利水電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于1996年參與了東深供水應急抽水工程建設。
“渡槽和涵管一滴水都不漏,在供水工程中真是一個奇跡。”林振勛說, “整個東深供水工程,如今回過頭來看一看,非常有意義,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貢獻,大家合力把這個事情做完,這當中包含著每個人的血汗?!?/p>
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年設計供水量提升為24.23億立方米,輸水系統由石馬河天然河道升級為全封閉的專用管道,供水從“量”的保障走向“量”和“質”的雙重保障。
如今,清澈的東江水通過管涵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香港。浩繁艱巨的工程,凝結著建設者們的奉獻,凝聚著祖國人民對香港同胞的關懷和祝福。
(作者單位:東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