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公交場站101個;公交專用道新增69.6公里(達172.2公里);全市公交線路條數由626條增加至670條,同時還推出了輔助公交、夜間公交等特需服務項目......作為“十三五”期間廣東省唯一入選“首批創建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的佛山,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公交出行服務。
“每天佛山約有150萬人次的出行大軍,只要有一半人都開私家車,我們的城市只會變得更堵,所以公交會是佛山最綠色、最有效的出行方式。”佛山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莊儒耀指出將提供更好的公交服務,讓更多市民選擇公交出行。
借助創建全國“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為契機,借鑒國際發達都市公共交通發展先進理念和模式,佛山將繼續推動公交TC改革,通過頂層設計和政策法規引領,構建多元、開放、一體化的公共交通體系,將佛山打造成具備“嶺南特色和國際水準”的公交都市。
佛山設置公交專用燈提高公交車運行效率。
深化公交TC改革支撐創國家公交示范市
2020年末,佛山市機動車保有量336.3萬輛,小汽車保有量290.2萬輛,千人擁車率位居全國前列。人口、車輛不斷增加,給城市帶來“擁堵病”,最好的藥方就是推動“公交優先”戰略。
從2008年開始,佛山即推動公交TC改革,這一事件被評選為改革開放40周年廣東省城市公交行業“十大最具影響力事件”,為當地公交發展提供長足動力。
“深化公交TC改革,就是著力加強市級公交統籌力度,順應交通出行服務一體化和城鄉交通服務均等化要求,樹立全市公共交通規劃、建設、發展、營運一盤棋的理念?!狈鹕绞泄步煌ü芾碛邢薰靖笨偨浝砹稚黉h認為,“十三五”期間,通過深化改革,全面推動管理架構、財政投入、運用規劃等公交發展八個“一體化”工程開展,有力地提升了佛山公交服務水平。
一組數據證明佛山公交TC改革成效。佛山市公共交通客流由2008年改革初期的日均36萬人次/日,增至2019年的150萬人次/日,公交出行粘度持續增加,尤其是根據第三方監測,公共交通服務供給指數從82.69上升至85.34,市民對公交服務的滿意度不斷提升。
如今的佛山公交TC深化改革還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推動事業再上新臺階。
“全市深化公交智能化應用,建立公交智能平臺、實時公交查詢軟件、手機信令等數據平臺,其中公交實時查詢服務覆蓋用戶由269萬人次增加至879萬人次,位列全國地級市首位。”林少鋒表示,佛山已建立公交多元化支付方式,實現交通卡、微信、支付寶、銀聯等支付方式全覆蓋(非現金支付比例由66.8%增加至86.4%)。同時通過大數據,重構公交規劃和運輸組織新方法,構建“大數據+規劃”“大數據+管理”“大數據+服務”的現代化公交系統。
“增站場+擴專用道”提升公交出行效率
如果把公交TC深化改革視為佛山“公交優先”戰略的總舞臺,那增加公交車站場、擴充公交專用道、并積極開展公交特需服務,就是為“公交優先”戰略強筋壯骨。
公交站場(用地)是公交網絡服務效率的基礎保障,對市民來說也是公交可用性的第一指標。之前公交站場歷史欠賬問題長期制約著佛山市公共交通快速發展,影響公交服務效率提升,為有效解決束縛公交發展的瓶頸問題,佛山市多措并舉大力推進公交場站建設用地落實。
“全市已形成公交場站布局‘一張圖’,比如萬科廣場公交站場(南海快線樞紐中心),就為90輛公交車服務?!狈鹕绞薪煌ㄟ\輸局城市公交科科長代梅表示,“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建公交場站101個,場站面積增加29.58公頃,全市建成公交場站631個,公交場站面積達104.67公頃。
佛山增加公交站場,有效解決束縛公交發展的瓶頸問題。
另外“十三五”期間,佛山開辟更多公交專用道,讓市民出行更愿意選擇公交。目前佛山新建公交專用道69.6公里(達172.2公里),增幅67.8%,2020年末,中心城區公交專用道路網高峰期運行速度為19.45km/h,較公交線網提速16.2%,公交服務競爭力得到保障。
此外在“十三五”,佛山在中心城區搭建公交骨干線、支撐線和接駁線的三層網絡體系,完成中心城區“六縱十橫”骨干公交線路建設;對五區公交線網開展整體結構性優化,年均新增調整線路約11條;還結合佛山西站、廣佛地鐵二期、有軌電車投運重構區域公交線網。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佛山利用個性化高品質輔助公交專線,年均新開通30條專線服務學校、工業園、鄉村景區、夜間經濟聚集區等重點區域;推出即時需求響應式公交“網約巴士”,提供不定線、不定時、不定站的點到點定制公交服務。正是全市公交服務供給側結構的不斷革新,有力支助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市民多元化出行需求。
在加快發展公交事業同時,佛山還積極提升公交行業社會責任感?!笆濉逼陂g,全市共新建公交充電站137個,充電樁1649支,運營公交車100%實現新能源化。
“淘汰了‘墨魚車’,‘佛山藍’的天數也越來越多。”市民王藝霏表示,本月佛山市生態環境局發布公告,稱佛山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多項指標均到達自2012年頒布新監測標準以來的最優水平。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尹輔華?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