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百年之際,回看南粵大地,金融發展高潮迭起,高光頻現。金融業規模從1億多到近萬億,從第一家農民銀行到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改革開放,新中國成立以來,金融業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持續獻力。
南方都市報梳理歷史數據,為您呈現廣東金融業在黨的領導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自2006年到2020年,廣東金融業增加值連續15年位居全國第一。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廣東省金融業增加值總量從1952年(最早有統計數據的年份)的1.63億元增至近萬億元,漲了6000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52年的5.5%,提高到2020年的近9%,金融業在廣東國民經濟中的影響力不斷提高。
回顧數據發現,1949-1978年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廣東金融業落實整頓貨幣、對私營金融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等政策,金融總量規模較小。1979年起,金融業開始探索改革發展,1989-1992年,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5%左右;1993年-2012年,比重上升到6.0%。2012年以后,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連續突破6.5%、7.0%、7.5%、8.0%,到2020年接近9%,金融業已成長為廣東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20年,金融業在廣東省國民經濟九大產業中,規模位居第三位,僅次于制造業和商貿流通業;貢獻稅收3627.5億元,增長14%,占全省稅收總額的1/6。
時光流回百年前,早在1922年至1923年,革命先驅就已經在廣東省海豐縣謀劃建立農民銀行,經過艱苦斗爭,直到1928年,第一家蘇維埃勞動銀行得以建成。1949年,中國人民銀行華南區行和廣東省分行同時成立,新中國廣東的金融事業由此正式拉開帷幕。1978年-1992年是廣東改革開放“金融大試點”時期,深圳、廣州先后獲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金融試點城市,第一家期貨交易所、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等多個“全國第一”都出現在這一時期。1992-2012年是廣東金融業深化和創新改革階段,廣東金融監管部門的前期形態得以確立。并確立了建設廣東金融強省的目標,廣州、深圳被規劃為兩個區域金融中心。這一時期內,還推進完成了多個重大金融平臺、金融功能區的建設。
2012年至今,金融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的步伐邁得更大了。廣東金融監管部門進行了機構改革,監管角色發生了重大轉變。十八大以來,廣東獲批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區6個;自由貿易(FT)賬戶體系等金融支持自貿區發展便利化的措施一一落地,2020年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4.12萬億元,連續11年累計業務量居全國首位,人民幣超越美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大跨境結算貨幣;深交所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成功實施;籌劃了14年的廣州期貨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立;“跨境理財通”涉及的操作及技術層面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獲批開展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境外投資試點;深圳市成為全國首批本外幣合一的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城市……截至2021年5月,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30條政策80項工作任務中,90%以上已落地實施。
十四五開局,廣東金融業有了從“9”到“10”的新目標。廣東省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到2025年,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要達到10%左右。這意味著,到2025年全省金融業增加值要達到1.4萬億元,廣東要鞏固增強金融的重要支柱產業地位。在廣東省十四五規劃中,“金融”單列成章,在全國省級以上五年規劃中尚屬首例,這為廣東金融業從大到強提供了明確的發展路線圖和施工圖。未來五年到十五年內,金融將成為影響廣東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
數據采集分析:南都記者 熊潤淼
數據來源:各年份廣東統計年鑒、廣東統計局公開出版物、各年份廣東金融運行報告、各年份廣東金融發展藍皮書、廣東金融年鑒、《廣東省志·金融志》、公開報道和論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