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詠瑾
因為一條冷笑話式的新聞,北京野生動物園高掛熱搜一天。
起因是8月7日園內兩撥游客打架,引發大量游客和附近動物們圍觀。動物園在隨后的《聲明》中表示,游客在公安機關調解后雙方和解,而圍觀后的動物們則開始紛紛效仿群毆,后在飼養員的耐心教育下才意識到“打架不好,特別不好”。
若不是經過權威媒體報道,這條新聞實在太像一個互聯網時代的搞笑段子,其中所折射的本質還是公共語境下個人的文明素養問題。
從現場的視頻中看去,發生斗毆的兩個家庭都是扶老攜幼,本在公共假期難得共享天倫之樂,即使現場有什么誤解,雙方各退一步即能換來海闊天空,也能為各自的家庭帶來一份不受打擾、繼續游覽的好心情。而今互相謾罵、踢打、腳踹、拽發,即使不考慮現場動物是否“效仿”,想想懷中的孩子作何觀感,恐怕都能叫互毆的家長們心中咯噔一下。
有網友評論,動物園這聲明寫得有水平,表面采用擬人手法,實際是用春秋筆法,通過暗藏褒貶來表明態度,實在值得一個“贊”!
大家笑過之后,以后自己碰到類似事情時不妨深吸一口氣多想一下:“我的行為,是否經得起他人的注視?是否經得起社會公共良俗的注視?”一旦想明白這一點,相信你接下來該怎么說、該怎么做,心中就會有一個明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