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菌烘烤制成干菌后每公斤價格可達1500元。圖為準備發往珠海市場的羊肚干菌。
清晨,獨龍江畔,獨龍江鄉龍元村村民張貴先躡手躡腳地鉆進用竹竿撐起的小棚子里。
一簇簇羊肚菌破土而出,探出深灰色的“小腦袋”。
“長開了,長開了!”人們奔走相告。
這里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高黎貢山、碧羅雪山和擔當力卡山并肩聳立,蒼山雪茫,以道路艱險而聞名于世,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
四年前,初中畢業的村民余麗萍通過觀看種植羊肚菌致富的節目,萌生“試一試”的念頭。初種成功后,她獲得了珠海200多萬元的幫扶資金支持,起初半信半疑的村民也加入了她領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來自珠海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力量的作用下,以往藏在深山里的羊肚菌“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大海,一如因它而改變命運的人們。
尋找“致富經”
在怒江大峽谷,有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叫“上山采菌”。余麗萍的丈夫孔文軍小時候就曾是采菌隊的一員。
在采菌人看來,怒江的高山峽谷是勇氣、耐力和運氣的競技場。
“進山之路危機四伏,暴雨、滑坡、泥石流常常不期而至,甚至會遇上野獸?!痹诳孜能姷挠洃浿?,幾乎每年都能聽到采菌喪命的悲劇。
從孩提時代開始,身材纖細的余麗萍也常常聽到這樣的悲劇,她“從來都不敢上山冒險”。
“菌子為什么一定要上山采,能不能從地里種出來?”這個疑問,像一顆種子埋在了余麗萍的心里。
五年前的一天,央視種植羊肚菌的“致富經”節目,解開了她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團。她決定冒險一試,拿出積攢的5萬元,在村里租了6畝地、搭起了遮陰棚、撒下了羊肚菌種子。
可是,家人不支持,說她真是瞎折騰;村里人不相信,說羊肚菌都長在深山里,地里怎么可能種?
出菌前,她一度忐忑不安。眼見一株株螞蟻般大小的羊肚菌幼苗探出頭來,余麗萍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幾天后,6畝地里羊肚菌幼苗陸續出土,收入3萬元。
“長開了,長開了,地里長出了不用上山就能采的羊肚菌?!庇帑惼挤耆司驼f。此前,在云南怒江還沒有人工種植羊肚菌成功的先例,余麗萍成了“第一人”。
2016年8月,初次試種成功之后,余麗萍碰上了珠海對怒江開展東西扶貧協作。
原來,在經過調研之后,珠海對口怒江扶貧協作工作組也盯上了這朵經濟效益高的“蘑菇”,決定將羊肚菌種植作為幫扶當地產業發展的第一個種植產業項目。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從珠海來的扶貧干部提出,只要她愿意成立合作社帶領貧困村民“造血”致富,珠海愿意“給補貼、給技術,幫她開市場”。
深知進山采菌危險的余麗萍不停點頭,“說干就干!”當年,她獲得了200多萬元的珠海幫扶資金,帶動貧困村民種植羊肚菌200畝。
“吐”出新希望
“地里咋能長出羊肚菌?”
“不信,您去瞧一瞧?”
杜秀珍依稀記得三年前第一次走進羊肚菌大棚時的情景,“一大片一大片,像是落在地里的雪花銀”。
48歲的杜秀珍居住在海拔近2000米的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鎮甲生村,對羊肚菌從不陌生。
2010年8月18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泥石流帶走了杜秀珍的丈夫,家中的頂梁柱轟然倒塌。為了撫養兩個孩子,杜秀珍在自家院子里養了50多只雞、20多只鵝,還在吊腳樓下養起十頭豬,把自己的家變成了“養殖場”。
杜秀珍用盡了心思掙錢,可是這還遠遠不夠——大女兒2017年考上大學,一年就是兩萬元的花銷;小兒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營養也不能虧欠。但杜秀珍一年忙到頭也只有五、六千元的收入,多年積攢的積蓄僅夠將女兒送入大學。
小小的羊肚菌為她帶來了希望。羊肚菌種植周期從當年11月到次年的4月,正是冬季怒江土地閑置的時候。在余麗萍和珠海扶貧干部的勸說下,杜秀珍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拿出兩畝地來,成為第一批參與種植羊肚菌的農戶。
這一試,讓杜秀珍嘗到了甜頭,第二年就入賬1萬多元。
“從羊肚菌種植合作社那取來菌種,從整地、搭棚到種植、噴水、采收,都有合作社手把手教技術,羊肚菌種植沒有想象中那么難?!笨吹窖蚨蔷娴哪軖赍X,杜秀珍拿出了更多的土地種植,去年收入增加到3萬元。
羊肚菌“吐”出了怒江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希望。看著賬戶里的數字,杜秀珍感慨:“從來沒一次性賺過這么多錢?!?/p>
珠海市駐怒江州扶貧協作工作組成員葉懷陽說,珠海在幫助貢山縣培育優秀農業專業合作社和涉農企業的同時,積極搭建好怒江到珠海農副產品銷售平臺,向珠海輸送怒江優質羊肚菌,既滿足珠海市民“菜籃子”需求,又促進怒江生態特色產業發展。
“今年打算種5畝羊肚菌,以后兒子上大學也不用愁了?!倍判阏涞讱鉂M滿地說。
無形的“溜索”
一聲忽哨,怒江少年黑利明乘著溜索像流星一樣劃過,借傾斜之勢滑越至彼岸。24歲的黑利明常年在山里來去,洶涌的怒江將他養成一個身手敏捷的小伙子。
高中輟學之后,黑利明在砂石場背過石子,也曾遠赴西藏、內蒙古的工地上搬磚提泥。但他還是不適應他鄉的生活。三年前,聽說村里人靠種植羊肚菌致富后,黑利明也決定回家看看。當年,他的一畝羊肚菌賣出了4000多元,“第一次感受到種地也能掙錢”。
這位返鄉的溜索少年被“羊肚菌媽媽”余麗萍收為“關門弟子”,一邊學習種植技術,一邊協助管理種植基地,幫助銷售羊肚菌。
一根有形的溜索,連接著山上的山貨和山下的集市。另一根無形的“溜索”,則跨越山海,連接怒江的“山珍”與珠海的“市場”。
“羊肚菌對生長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十一月份種植,經過一個冬天的蓄勢儲能,來年二月、三月份出菌,采摘之后,必須冷凍運輸保存?!焙诶髡f,通過珠海搭建的怒江農副產品銷售平臺,收購好的新鮮羊肚菌不到50個小時就跨越山海,送到了珠海消費者的手中。
一個個“山珍”在珠海遇上“海味”?!敖衲甏汗澮詠恚覀兂掷m發力推進消費扶貧,發揮好珠海農控集團的渠道優勢,分批集中采購推廣怒江特色農副產品。”珠海市對口怒江州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葉真說,截至今年5月底,珠海已累計采購和銷售怒江農副產品1283.89萬元。
眼下,黑利明正在不斷地將烘干后的羊肚菌包好,發往珠海各個銷售網點?!艾F在的鮮菌經烘干技術可以制成干菌,而干菌的價格可達1500元每公斤,還能儲存三至五年。”黑利明說。
■數讀
三年多來,珠海通過采取“分散組織生產、集中規模經營和以獎代補”模式,累計投入資金1.4億元,受益建檔立卡貧困戶1萬余戶4萬多人。
2017至2020年,珠海已實施對口幫扶怒江產業項目166個。投入財政幫扶資金2.71億元,涉及特色糧食、蔬菜水果、中藥材種植和中華蜂等服務產業,受益農戶達8萬多人。
2017年至2020年,珠海幫扶怒江發展了2000多畝羊肚菌,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900余戶3000多人。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林郁鴻 王韶江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錢文攀
統籌:鄭佳欣 高靜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