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記者/許萌萌)深圳市羅湖區,漁民村與香港一河之隔。村子面積不大,但發生在這片0.25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變遷卻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史。
1981年,漁民村靠著“三來一補”、開酒樓等多種經營方式,從漁民聚集地變身全國第一個萬元戶村;1992年,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為我國第一批村辦股份制公司;2001年,村子又自籌1億多資金開啟城中村改造項目,告別臟亂差的“握手樓”,蝶變為舒適宜居的花園社區。
(漁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炎興在村子的文化長廊前介紹漁民村發展大事記)
新時代的漁民村啥模樣?3月30日下午,南方網記者跟隨“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進經濟特區國家級新區”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深圳市羅湖區,一探漁民村的今貌。
黨建引領,探索社區智慧治理新模式
走進漁民村,最引人矚目的是一條長達350米的文化長廊,以浮雕形式記載著漁民村的發展軌跡。長廊盡頭是村史館。館內的一張圖片顯示,2019年,漁民村家庭年收入約80萬元,是1982年的80倍;集體經濟資產達2.9億元,相比2009年幾乎翻番。
(漁民村的經濟發展變化)
村子里可見一棟棟12層時尚住宅樓整齊排列著,樓下的健身器械區,老人們在運動鍛煉,孩子們在玩游戲。曾經的小漁村,如今已是干凈整潔、配套設施齊全的現代化新型社區。
(干凈整潔的居民樓)
再走幾步路是圖書館,窗明幾凈,空間寬敞,處處透著文藝范。這里也是漁邨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
2019年,羅湖區委在漁民村所在的漁邨社區開展先行試點,探索建設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先行示范區。于是深圳市首個多功能、復合型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這里建成。
(漁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目前集合了黨建+醫療+文化等多種功能)
它引入數字化智慧管理系統,設置政務服務、長者服務、港人服務等區域,探索出了一條多元化、體系化的“一中心六平臺”服務模式。自其升級運營以來,整個社區的家庭醫生簽約數由2019年的2998人增長到8930人,增長率達197.8%,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辦理431項政務服務。
同時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漁邨社區黨委搭建起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平臺——基層治理分析會,創新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理相結合的小區治理“羅湖模式”。羅湖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兩新工委書記宮雪透露,就連黨群服務中心工業風的裝修風格也是充分征求了居民的意見。
常住港籍居民:“這里是我家”
因妻子是內地人,香港人麥賽基于1998年從香港搬到深圳,2001年住進了漁民村。與他一起常住在漁邨社區的港籍居民目前有1518人,占社區常住人口的8.4%。
(麥賽基表示港籍居民和內地居民生活并無差別)
如何讓港籍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漁民村所在的漁邨社區一直在積極探索。
黨群服務中心的一樓政務服務大廳設有港人服務專窗,港籍居民可辦理居住登記、孕前檢查等6類30項業務?!渡罡垭p城生活服務手冊》能讓港籍居民了解投資就業、生活服務等相關惠港政策。2020年9月,在社區黨委牽頭下,第一支港人志愿者隊伍“漁邨社區港逸志愿服務隊”試點成立,以期帶動更多港籍業主參與社區建設。
麥賽基就是其中一員。20年的生活,漁民村早已成了他的家。
“一句話,這里是我家,誰都希望把它建設得更好。因為我們住在這里”。他表示,深圳與香港有著相通的語言和飲食,自己所享受的服務同內地居民一樣,并無區別。
(漁民村村口的白色揚帆雕塑)
漁民村的村口樹立著一座《揚帆》主題的雕塑,寓意“風生水起,揚帆起航”。這是它總結歷史成就的關鍵詞,也是對未來的寄語。啟航“十四五”,奮進新征程,漁民村將繼續發揚“敢為人先、勤勞務實、團結奮斗”的精神,勇立潮頭,書寫新時代的小漁村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