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假,一些家長已經或正在籌劃為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補習班。中消協7月上旬發出消費提示,呼吁廣大消費者理性看待、慎重選擇校外培訓。
近日,南都民調中心社會調查與公共輿情研究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發布《校外教育培訓治理公眾意見調查報告(2021)》,發現當前中小學生參加校外補習的現象比5年前更普遍化、低齡化,校外補習超6小時的學生比5年前增加26.42%;超四成家長每年花1萬-5萬元給孩子補課,家庭年收入越高補課費用也越高;升學需求和家長沒有能力輔導是選擇校外補習的主要原因,但校外教育培訓讓六成受訪者感到焦慮。
對此,超八成受訪者支持教育部門強化對校外教培訓行業的監管;各有六成受訪者希望教育部門提高校內課堂教學質量和師資力量、減少低效課堂,加強校內學科輔導、減少孩子校外培訓負擔。
5年間校外補習更趨普遍化低齡化
與5年前相比,目前中小學生參加校外教培的現象更為普遍化、低齡化。本次調查顯示,沒有參加過校外教育培訓的學生僅占2.83%,但在2016年的調查中,沒有參加過校外培訓的學生比例為16.96%,表明當前參加校外教育培訓的學生更為普遍化。
中小學生參加校外教培日趨低齡化的現象也值得關注。2016年,有59.67%的學生從小學三年級之前開始參加校外教育培訓,但在本次調查中,這一比例已增至74.29%,增加了約15%;從學前階段就開始參加校外教培的孩子,5年之間幾乎增長了一倍;而從小學二年級開始上校外培訓班的學生,5年之間也大幅增加了約10%。
每周補習超6小時學生5年增加26%
2016年,補課時長6小時以上的僅占10%,但在2021年的調查中,補課6小時以上的高達36.42%,多出26.42%。不少孩子從學校放學后還要參與長時間的校外補習,學業負擔更重,學習外的閑暇時間也進一步減少。
廣州80后任女士有兩個在讀初二的雙胞胎兒子,成績在中上水平,兩個孩子從小學四年級開始補習數學和英語,初一上學期開始補習物理,下學期把語文也納入補習范圍。補習時間主要在每周五晚上、周六下午、周日上下午,平均每科1-2小時,每人每周補課時長約8小時。
問及暑假補習班安排時,任女士表示:“早已排滿了!從7月12日開始連續上三個星期的補習班,然后休息一到兩個星期后,再開始下一輪的補習直至9月份開學。目前還考慮報個線上化學班,因為孩子們準備升初三了。”面對滿滿的“學習行程”,孩子們是否有抱怨?任女士坦言,雖然他們自小上慣了補習班,也沒有太過激烈的情緒反應,但他們仍會吐槽放了一個“假的暑假”。
建議
希望切斷補習與升學利益鏈條
校外教育培訓行業亂象叢生,強化行業治理常態化和監管呼聲日高。本次調查中,84.03%的受訪者支持教育部門強化對校外教育培訓的監管,其中“非常支持”的比例占51.64%,選擇“比較支持”的也有32.39%。
為實現教育“雙減”,受訪者有哪些建議?超五成受訪者希望切斷校外補習與升學的利益鏈條,減少教育焦慮,還有超四成受訪者希望教育部門加強對校外教育培訓行業的監管,促進行業轉型發展。
相較而言,超六成家長受訪者更希望教育部門加強校內學科輔導,減少孩子校外培訓負擔;超七成非家長受訪者則認為當前低效課堂較多,更希望提高校內課堂質量和師資力量。
對于校外教培行業的監管,家長們在本次調查中給予了高度的支持,希望從機構供給端入手實現校外“減負”,切實將學生從校外學科類補習中解放出來。與此同時,受訪者寄望于學校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師資力量,加強校內學科輔導,應由學校和老師承擔孩子輔導任務,盡可能讓學生在學校就完成知識的理解和消化,減少家長的輔導負擔和補習負擔,減緩廣大家長的教育焦慮,真正落實“雙減”。
焦點
為何補習? 升學需求和家長沒有能力輔導是主因
47.39%的家長選擇了“出于升學考慮”,比2016年的41.16%高6個百分點。對于從學前、六年級、初三、高中開始參加校外補習班的學生來講,“升學”因素更是占據主導地位。
另外,“家長沒有能力輔導”的因素需引起重視。在2016年的調查中,選擇這一因素的家長僅占21.61%,但在本次調查中,選擇這一因素的家長已增至44.98%,僅次于升學考慮。這或許與家長輔導孩子學習的現象有關聯。
近年來,讓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批改作業的現象愈發普遍,常被網友戲稱“平時父/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就雞飛狗跳”,這也讓很多家長感到無奈且疲憊,除了工作忙碌之外,自身也與學校脫節許久,能力有限,最后不得不選擇校外補習。
而對于那些孩子沒有參加校外補習的家長來說,“孩子成績可以,不需要補習”是主要因素,占61.90%;認為“學校老師盡職盡責,不需要校外補習”的則占42.86%,還有38.10%的家長覺得“要給孩子‘減負’,家長要有定力”,也有受訪家長在開放題中提到“培訓機構超前學、作業多”的問題,因此不讓孩子參加補習班。
補課費用? 約占家庭年收入10%-20%,家庭收入越高補習花費越多
分析發現,每年補課費用約占受訪者家庭年收入的10%-20%。
調查還發現,家庭年收入越高,孩子的補課費用也越高。年收入在10萬元以內的家庭,孩子的補課費用多在1萬元以內;年收入50萬元以內的家庭,補課費用多在1萬-5萬元;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補課費用會去到10萬元甚至更高。
廣州80后伍女士從孩子上小學一年級開始給他報語數英補習班,每年補課費用約10萬元。其家庭年收入50萬元左右,才能夠撐得起如此高昂的費用。伍女士表示,學習是剛需,所以她舍得在孩子校外輔導方面花大錢。
存在問題? 收費過高,增加家庭經濟負擔
有55.87%的受訪者認為“收費過高,增加家庭經濟負擔”。任女士坦言,雖然她覺得培訓班效果還不錯,但每年花在兩個小孩身上的補習費用就去到10萬-15萬元,約占家庭年收入的一半,讓她感到焦慮。
課題組研究員于7月10日至11日走訪了廣州市內6家培訓機構,包括學而思、新東方、卓越教育、學大教育等,了解到當前機構培訓費用主要是按科目、課次計費,或按小時計費,收費高低還需要根據師資、是否一對一教學等決定。如學大教育以小時收費,小班教學一小時100多元,一對一教學則是200-300元一小時;卓越教育的一對一教學更貴,每科上一次課600-800元??傮w而言,校外教育培訓收費過高是普遍現象。
除此之外,校外教育培訓課程質量低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占比47.89%;也有不少受訪者認為行業虛假宣傳的亂象較為嚴重,占比45.26%。
是否焦慮? 不報班跟不上,別人報了自己不能落后
多位受訪家長在訪談中講到,他們有種焦慮的心理,認為“不報班跟不上”“別人報了自己不能落后”。如80后陳女士在兒子中考前就給他報了5個科目的培訓班,一方面她擔心“孩子不補習跟不上”,“現在教學內容十分緊湊,今天上完A內容,明天進入B內容,減少了溫習和鞏固。報名參加補習班,就是希望孩子能鞏固知識,即使遇到不懂的,也能在補課期間查缺補漏。”陳女士解釋道。另一方面她見到身邊很多家長會為孩子報班,自己擔心萬一孩子不參加補習,學習成績會不會更差。
不過,也有部分家長受訪者認為校外教培不會讓自己感到焦慮,占11.74%,認為“一般”的占28.08%。林女士有一個在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兒,她認為學習是需要天賦的,孩子只要盡力即可,不可過分強求。孩子在讀幼兒園的陶女士表示,作為家長,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自己心里面清楚就行,不需要跟其他人對比;如果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培養其他愛好也是一種辦法,如果孩子喜歡學習,那就主攻學科類;焦慮感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沒必要焦慮。
調查概述
本次調查時間為2021年7月7日至7月12日,通過網絡分發和線下采集共回收1065份有效問卷,其中家長受訪者填答問卷有768份,占72%;非家長受訪者填答問卷有297份,占28%。
社會調查與公共輿情研究課題
消費生活監測榜第93期
項目出品:南都民調中心
項目監制:謝斌 張純
項目主持:謝小清
項目執行:南都研究員 謝小清 涂長芳 麥潔瑩 沈紅媛 李偉鋒
實習生 吳泓昊 李明暉 黃梓怡 連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