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以湛江徐聞菠蘿為最早的試驗田,啟動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三年來,“12221”體系從1到N,逐漸向全省多個農業產業復制。
廣東“12221”探索,有著怎樣的創新性意義?對地方鄉村振興有何借鑒參考?未來將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南方》雜志記者就此對話全國相關領域權威專家。
有利于破解農民“增產不增收”的難題
王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近些年,我國農業生產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從過去分散的一家一戶式的生產方式,逐步走向集中化、規模化、組織化。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這個做法與我國農業生產、農產品市場的巨大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冬春季,廣東、海南、云南、廣西等地區的果蔬成為銷往北方地區的主力軍,這就使得這些省份面對的是全國這個大市場。廣東是我國“南果北運”的重要省份,特別是廣東的熱帶水果、蔬菜等鮮活農產品面臨著市場考驗。
在這種形勢下,單靠小農戶難以對接上大市場,也就很難穩定地提升農民的收入。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在市場銷售方面的創新,有利于破解“增產不增收”這一長期性難題。
過去很多年里,中國老百姓對食品的需求主要是吃飽;如今,吃飽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F在老百姓對食品的消費需求,已經從“有”轉向“好”,除了要有質量、有營養、有保障,同時追求“新”,這種新在于新鮮程度,也在于新奇體驗。
水果消費正是順應這一需求,菠蘿、荔枝、芒果等熱帶水果越來越成為全國熱銷的農產品。過去,水果保質期短、家庭小農戶難以對接全國大市場,成為“南果”行銷全國最大的制約。
如今,在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的助推之下,讓規模化種植的高品質水果,在冷鏈、電商等因素的加持之下,做到暢銷全國。這是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適應我國農業生產方式變化,以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要求的一個很重要的創新做法。
從市場角度出發,這一做法也有很強的創新意義。這一體系將生產、市場、創新、文化等諸多要素進行了整合,把農業生產推向現代化,也把地理品牌培育成有特色、有品質的現代化農產品。在方式和質量上,都進行了提升。
這一做法凸顯了如何更好地用市場來配置資源,實現需求引導生產,生產促進需求,實現更高水平的產銷動態平衡。具體來說,廣東將市場信息、市場需求帶入產區,產區可以按照要求來組織生產,促進了產區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的生產,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不光是輸出了產品,也將地方特色、地方文化、地理品牌輸入到大市場中。
廣東長期以來引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勇于創新、勇于探索。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的創新既需要這種創新的氛圍,又需要有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捕捉。這一探索是現代農業產業鏈打造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全國探索的新趨勢??梢哉f廣東的做法得到了市場的極大肯定,給農民帶來了獲得感。
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為農業賦能
胡冰川(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傳統的農產品體系更多的是以生產者為主體,無論是種植戶還是合作社等,在經營方面都偏弱,難以實現優質優價。廣東推動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有著非常明確的導向性,通過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為農業賦能。
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在上游通過讓農戶、合作社簽訂質量承諾書等方式提高農產品品質,中間通過使用大數據平臺、組建采購商和經紀人隊伍等各種方式,把產、銷更有效率地對接起來。政府引領推動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搭建,農民可以通過這個體系中的各個主體,實現對下游市場的有效觸達。
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不僅僅涵蓋了政府和農戶兩方,還集合了企業、媒體等各種社會力量,使得這個市場體系更加立體化,營銷方式更加多元化。這樣就能夠使得我們傳統的農產品,特別是對時效要求比較高的生鮮產品,銷路越來越豐富,能夠實現更快地從生產到達消費者。
綜合起來看,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有三個開拓性的舉措。第一,有針對性地大大拓寬了農產品的銷路市場。以前很多農產品可能更多地局限在本省或者某個距離半徑內銷售,而在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的推動下,可以看到,目前徐聞菠蘿、高州荔枝等廣東農產品已經遠銷到黑龍江、新疆、甘肅等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到海外。第二,在市場體系建設的同時,并沒有忽視對上游農業生產進行質量管控,比如高州荔枝推進產品分級分揀等。如果沒有政府在農產品質量方面進行引導的話,下游的市場渠道尤其在互聯網加持的背景之下有可能形成一種惡性反饋。第三,通過大數據平臺等各種各樣靈活的方式,把產銷對接變得更積極、效率更高。
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從1到N復制到多個農業產業。這為全國的優質農產品銷售提供了好的經驗,也為鄉村振興作了很好的示范引領。
提高農業組織化的有益探索
徐祥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是剛性的,但為什么一直以來農業都是高風險行業?很關鍵的一點是生產端不掌握需求端真實數據,導致跟需求相脫節。即使是一些農業龍頭企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農業的數字化發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手段。
從廣東探索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來看,搭建大數據平臺,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為市場主體提供包括價格、銷售渠道等數據的做法,有助于這個問題的解決。
農業的發展,需要完善最基礎性的工作,就是要實現農業生產的組織化。我們國家的農業,長期以來最大的問題就是組織化程度不夠,生產呈現零散化的現象。即使是今天,不少地方的農業企業也存在單打獨斗的問題。要怎么將農戶、企業等組織起來,我認為很重要的是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實現生產合作、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合作,將農業市場主體組織起來。我們看到,廣東通過建設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搭建全產業鏈數據平臺,組建采購商和經紀人隊伍,完善冷鏈物流等供應鏈體系,搭建平臺幫助農戶對接市場等,是提高當地農業組織化的有益探索,值得關注。
未來,廣東還可以從全國市場的角度,提高農業行業的組織化,在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等方面完善產業生態,實現信息更透明,避免無序競爭。讓生產者更精準地獲得市場信息,并根據市場需求來組織生產和優化產品結構,實現生產和市場的動態平衡,這也是廣東可以繼續探索的方向。
◎《南方》雜志記者/葉石界 溫柔 史成雷 發自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