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廣州加大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力度,交出一份全年“零爆雷”的“成績單”。業內人士表示,這份“成績單”得益于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防控體系的建立,其中有“瞭望臺”之稱的廣州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下稱“防控中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廣州在地方金融風險防控方面有哪些具體實踐成果?當前地方金融風險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普通投資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防范非法金融活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何華權,廣州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執行董事、負責人李杰。
穿透式閉環監管?早發現早介入早處置
南方+:2019年廣州互聯網金融整治實現全年“0”出險,這一成績得來不易。請問這是如何做到的?防控中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何華權:一是壓實責任。廣州市網貸整治領導小組起到了檢查、督導、指導的作用;區一級政府落實屬地責任,壓實平臺的清退責任。二是落實了分類處置、精準施策。三是加強監測。
及時監測平臺數據并對其進行督導,堅決落實出清措施。對于已經清零的平臺,我們仍保持監測,確保其不能“死灰復燃”。
李杰:在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方面,防控中心一是通過對企業進行動態監測,實現穿透式監管。二是對網貸機構進行內外部數據、信息的強化監測。三是通過閉環管理機制實現早發現、早介入、早處置。這兩年來,我們持續監測新注冊用戶、機構營銷活動,對負面輿情進行分析,輔助化解網貸機構“退而不清”“退而難清”的難題。
爭取今年底完成49家平臺出清
南方+:過去3年來,P2P出清對地方金融風險防控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這一挑戰,廣州如何“破題”?
何華權:首先,我們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機制,廣州市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廣州市分管金融、政法的領導和相關部門為領導小組的成員,發揮了很好的領導和促進作用。其次,是落實具體工作措施,建立了“一平臺一專班”的工作機制,有專門力量落實平臺出清措施。最后,在分類處置和精準施策方面做得比較到位。比如,我們壓實頭部平臺責任,推動平穩退出;對重點平臺落實針對性措施,由所在區組織有效力量,針對平臺處置過程存在的問題,壓實平臺責任;針對P2P小微平臺,全面推動出清。2019年,50家存量平臺中有49家全面停業;到今年7月,這49家中實現41家完成全面出清,希望在今年年底之前實現清零。
李杰:過去兩年,廣州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在P2P出清方面輔助監管部門做了一些工作。一是通過科技實現穿透式監管。重點是將全省103家(除深圳)P2P通過API接口對接,抓取其底層數據,對每一筆業務實現登記在案。二是逐漸擴大監測范圍。我們不僅對P2P機構的內部業務數據進行建模分析,還對外部數據如輿情、APP運作方式等內容進行實時監測,從內外兩個維度加強監測。三是與政府一道建立閉環管理機制。對P2P機構出現的違規違法行為,我們可以做到實時監測、及時預警,并及時報送給政府部門;政府部門進行現場核查、約談后將進行反饋,我們再根據反饋持續監測。
投資者須“戒貪、弄懂、擔責”
南方+:根據中央部署,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的監管范圍為“7+4”,具體內容為負責對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區域性股權市場、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實施監管,強化對投資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眾籌機構、地方各類交易所等的監管。在此背景下,當前地方金融風險防控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何華權:目前地方金融風險防控主要集中在六個方面。第一,P2P網絡借貸清退已進入深水區,精準拆彈難度更高。第二,非法集資陳案化解壓力大,還有一些需要重點化解的陳案。第三,非法金融活動花樣翻新,違規的助貸、砍頭息等時有發生,金融監管法規制度的制定仍比較滯后。第四,需協助國家金融監管部門處置化解理財產品風險,如“原油寶”事件,還有最近風險比較集中的私募基金、上市公司股票質押等。第五,金融領域涉黑涉惡現象困擾群眾,要保持高壓打擊態勢。第六,地方金融監管法規有待完善,監管漏洞成為風險隱患。
南方+: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防范非法金融活動?
何華權:要牢記六個字,“戒貪、弄懂、擔責”。風險的出現常常源于貪念,有句話叫“你貪別人的利息,別人要你的本金”。此外,對于投資的項目、產品類型,要弄清楚風險有多大,自己是否能承受,如果承受不了就千萬不要投資。最后,自己投資產生的風險需要自己承擔。每位投資者都是獨立行為能力人,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李杰:我們發現,農民工、白領、信息科技從業者都可能成為受騙的對象,投資者應克制貪欲。一般來說,對年化收益率超過6%的產品要保持一定警惕,年化收益超過8%的產品已經相對不夠安全;對年化收益在10%以上的產品,投資者應做好損失本金的準備。
南方日報記者 唐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