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海水稻發展論壇將于10月29日在廣東湛江舉辦。本屆論壇旨在探討推動海水稻發展的新動能、新技術、新模式,助力我國鹽堿地開發利用、擴大紅線外耕地面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及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袁隆平擔任本屆論壇主席,并將做主題報告。本屆論壇由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辦,致力打造集海水稻科研、種植、加工、商貿、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論壇。屆時著名院士專家作主題交流,舉行高端峰會,另設四個平行論壇。
海水稻術稱耐鹽堿水稻,原產于廣東湛江,可在海灘涂、鹽堿地廣泛種植,對我國的糧食安全、耕地保護、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具有重大支撐作用,對全世界的糧食安全提供新的支撐。舉辦第二屆中國海水稻發展論壇,是建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的具體舉措,為我國乃至全球鹽堿地改良與水稻產業發展搭建高端對話、產學研合作平臺,將吸引國內外有關專家與行業領袖為海水稻發展獻智獻策。
院士專家大咖共話海水稻萬象
本屆論壇話題豐富、亮點密集,高朋滿座、大咖云集,將匯聚百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200余名專家、青年學者及企業家代表,聚焦鹽堿地的開發與利用,就我國的鹽堿土地現狀分析、到存在的問題以及后期治理的措施,深度剖析,多角度全方位研究,為我國乃至全球水稻和健康產業發展輸出新智慧、新思路、新動力。特邀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雜交水稻育種教授謝華安、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錢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耀光等10名“兩院”院士出席論壇并為大會作主題報告。
線上線下搭建共享共商平臺
本次峰會將采用網絡報名、云端論壇、融媒體宣傳報道等新模式,擴大論壇的參與方式和傳播渠道。論壇開幕式、院士論稻、“服務國家戰略,賦能海水稻發展”高端峰會將面向全國海水稻產業實踐者、青年學者等群體開放,采取“線上直播+線下觀摩”結合的形式舉辦。同時將通過南方+、快手、抖音、微贊和農財網種業寶典等多個傳播渠道進行視頻及圖文直播,實時更新論壇現場動態,用可感知、可參與的線下線上并行模式,真正將論壇打造為交流互鑒的平臺。
四大平行論壇呼應四大時代主題
本屆論壇設四個平行論壇,立足于科學、技術、產品、市場全鏈條創新,全方位展示選育耐鹽堿水稻材料、提升稻米品質、打造安全農產品的實踐道路,從產業鏈供應鏈等更廣領域、更大范圍上引領海水稻的創新發展。
海水稻分子生物學與基因組改良論壇,就“海水稻生長與發育”“逆境脅迫”和“作物組學與新技術”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展示我國海水稻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的系列重要進展,包括耐鹽堿逆境適應、抗病蟲害、代謝調控及表觀遺傳、大數據組學、基因編輯、種質資源利用及基因序列深度學習等,展示我國在海水稻研究領域的發展態勢。
鹽堿地改良及海水稻生理生態調控論壇,多位專家將就高營養抗鹽新品種培育、植物鹽形態和生理基礎、鹽堿地農業生態系統構建與作物綠色種植、濱海鹽堿地土壤環境的時空演替等問題作專題報告,為鹽堿地改造和海水稻品種高質量選育匯智聚力。
海水稻產業發展企業家論壇,業界知名的企業家代表與來賓共同分享、探討海水稻科研成果的商業化轉化,聯合發起全國農作物育種聯盟,為海水稻產業發展找準科研定位、組建優秀團隊、自主科技攻關、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創造良好條件和社會氛圍。
青年人是最具創新活力的群體,糧食安全背景下作物學科研究生創新論壇,為逾百位國內農業學領域的青年學者、學子搭建交流合作平臺,由青年人擔綱主角,大部分報告人為80后,亦有多位90后青年才俊。該論壇將鼓勵他們更好地聚焦作物學科國際前沿、全面了解國家糧食安全背景下科研領域的迫切需求、充分發揮好服務國家農業發展戰略的排頭兵角色,有力促進我國在植物科學及農業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前沿科學研究和生產應用。
【南方日報記者】劉穩
【通訊員】楊文 劉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