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通過海水稻論壇,各位專家、企業家貢獻智慧,出謀劃策、攜手同心。希望廣東海洋大學建設好(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華南中心,督促海水稻成功。”10月29日上午,在廣東湛江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海水稻發展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為論壇主席通過視頻發表致辭,向論壇的舉辦表示衷心祝賀,并給參加海水稻發展論壇和作物學研究生創新論壇的農業青年科技工作者回信。在致辭中,袁隆平院士點贊廣東湛江,并對廣東海洋大學海水稻科研推廣寄語殷切期望。
論壇現場
10月29日-30日,以“引領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海水稻發展論壇在廣東湛江召開。百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400余名專家、青年學者及企業家代表坐而論“稻”,共同研討交流海水稻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新動能。本屆論壇由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辦,廣東海洋大學、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各分中心等單位聯合承辦。
院士專家論“稻”:共謀海水稻發展大計
論壇開幕式上,袁隆平在視頻致辭中說,發展海水稻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耕地開荒保護和實施鄉村振興、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意義重大,是落實“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大舉措。
在給農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回信中袁隆平寫道,近幾年來,中國海水稻的研發不斷取得重要進展,推廣面積在擴大,產量也不斷取得新突破,使我感到非常欣慰。袁隆平希望年輕人攜起手來,使我國農業科技進步不斷推進,以促進糧食生產的進一步提高,同時保護好綠水青山我們的家園,努力完成中國農業的復興大任。
“希望通過本屆海水稻論壇,為來自全國各地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產業精英搭建一個‘共抓新機遇,共謀新發展,共享新成果’的學習交流平臺。”廣東海洋大學校長潘新祥在致辭中表示,廣東海洋大學將依托水產、食品科學、海洋科學等學科優勢,以種植為基礎、以生態為依托、以深加工為引擎、以富民為根本,通過生態立體養殖、海洋牧場與生態修復、生態濱海農業、濱海景觀園林、綠色農副產品加工等方面產學研一體化融合,讓在鹽堿灘涂地“稻花香里說豐年”成為現實。
廣東海洋大學校長潘新祥在論壇上致辭
為期兩天的海水稻論壇話題豐富、亮點密集。論壇開設高端峰會、平行論壇,展覽展示涵蓋了選育耐鹽堿水稻全產業鏈及相關文旅產業、農業科技,突出海水稻產業扶貧成果。
其中,高端峰會研討了鹽堿地改良、海水稻種植、智慧農業全產業鏈的前沿趨勢和最新成果。四個平行論壇包括海水稻分子生物學與基因組改良論壇、鹽堿地改良及海水稻生理生態調控論壇、海水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糧食安全背景下作物學科研究生創新論壇,就耐鹽堿水稻產業開發、調控技術研究、種質資源收集與品種培育、全營養控失肥技術應用研究,秸稈炭化與土壤改良、播期調控對寒地粳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等議題展開學術交流、研討。
論壇舉辦期間,與會領導及專家還一同組織前往海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參觀,考察了解海水稻新品種、新技術。
袁隆平的“海大緣”:共同推動“鹽堿地變良田”
作為海水稻發源地的湛江,自然條件優越,孕育了許多原始的海水稻種質資源。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廣東海洋大學就開展海水稻機理研究、種質創制及新品種選育的工作,并與袁隆平院士結緣,共同推動“鹽堿地變良田”。
1986年,廣東海洋大學研究員陳日勝在湛江海邊發現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申請新品種專利定名為“海稻86”,被袁隆平院士評價為繼雜交稻之后水稻行業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
2012年,袁隆平院士率隊親臨湛江雷州超級稻工程建設基地現場觀摩會。期間,他的足跡再次踏進了廣東海洋大學,參觀了海大校園和水生生物博物館,受到了海大師生的歡迎。
2016年,袁隆平院士團隊與陳日勝合作,次年10月測產,海水稻引起聚焦。
2019年,以本校海水稻研究團隊為依托,廣東海洋大學掛牌成立了中國東盟海水稻研究院,聘袁隆平院士為榮譽院長和學校特聘院士,并在袁隆平院士的建議和支持下籌備建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華南中心”,通過與袁隆平院士團隊的深度合作,海水稻研發種植不斷取得重大突破。
袁隆平受聘廣東海洋大學中國東盟海水稻研究院榮譽院長
2020年4月,在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的試驗現場上,廣東海大耐鹽堿雜交水稻新品種萬勝優天弘4號、海優2號表現優異,引起觀摩領導專家的高度關注,袁隆平院士豎起大拇指以示贊賞。
據悉,廣東海洋大學為海水稻優質高產育種、鹽堿地改良利用,乃至國家糧食與耕地安全貢獻“海大力量”,目前已涌現出一系列海水稻相關原創性論文、專利、品種保護權和品系等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海水稻研發向縱深發展,其產業化推廣充滿后勁。
南方日報記者 杜瑋淦
通訊員 饒剛順 梁緣 杜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