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高15米、寬4米的“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矗立在筆枝尾山頂。
三河壩是粵東水路交通要沖,一度是兵家必爭之地。94年前,三河壩戰役就發生在這里。
位于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內的三河壩戰役紀念館。
立于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廣場入口左側的紅色字牌赫然在目,一座高15米、寬4米的烈士紀念碑靜靜矗立在筆枝尾山頂,“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由朱德親筆書寫的15個正楷鎏金大字蒼勁有力。站在三河壩戰役紀念館前俯瞰,梅江、汀江和梅潭河三水匯合,風光盡收眼底。
“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睔v史烽煙早已散盡,韓江靜謐安瀾,開國上將蕭克所言的三河壩戰役,94年前就發生在這里。
三河壩戰役是南昌起義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新道路,實現革命戰略和軍事戰略轉變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次戰役中,以朱德為代表的起義軍官兵所展現出來的理想信念、大局意識和戰斗精神,時至今日仍具有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啟迪智慧,催人奮進。
奮斗之路
為中共蘇區創建打下基礎
三河壩是粵東水路交通要沖,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所謂“得此控閩贛,失此失潮汕”。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后,國民黨反動派調兵遣將,企圖將起義軍扼殺中襁褓之中。八一南昌起義部隊主動撤離南昌,南下廣東,目標是“先得潮、汕、海陸豐,建立工農政權,后取廣州,再舉北伐”。9月18日,部隊進抵廣東大埔縣城。隨后,前委執行之前長汀會議決策做出了分兵部署:周恩來、賀龍等率領主力向潮州、汕頭進發;第9軍副軍長朱德率領第11軍25師和第9軍教育團共約3000多人,據守三河壩,掩護主力南下。
中共大埔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甘海洋指著三江匯合處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當年留守三河壩的起義軍探知在梅江上游松口地區有強敵集結,且在韓江以西的匯城無險可守,背水而戰、地形不利,所以在匯城山上布置少量的偵察兵,觀察從松口方向以及從大麻方向來敵,留守三河壩的起義軍大部撤至韓江東岸東文部。
10月1日,蔣介石嫡系錢大鈞率3個師約2萬人由梅縣松口沿江而下,直撲三河壩。朱德命部隊在地勢較高的筆枝尾山及韓江東岸沿線據險阻擊。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朱德與周士第研討后作出戰略調整,考慮到阻擊錢大鈞部隊,掩護主力部隊的目的已經基本完成,為保存有生力量,次第撤退,擬將與在潮汕的起義軍主力會合。75團第三營營長蔡晴川率領全營官兵負責掩護撤退,全營將士英勇犧牲。
10月5日,粟裕、周邦采等帶來了主力在潮汕地區遭遇重大挫折的不利消息,危急關頭,朱德、陳毅等力排眾議堅定地將八一起義軍的火種保留下來,轉戰千里,于次年4月實現井岡山會師。
為何說三河壩戰役在中國共產黨建軍史上十分重要?甘海洋說,一方面,朱德、陳毅在戰斗失利以及在潮汕的主力被打垮打散時,保持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帶領和保存了八百精英部隊走出困境,他們是人民軍隊的重要基石,是黨指揮槍政治原則的堅定擁護者,他們最終為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朱德率領南昌起義軍保留下來革命火種,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進行了中國革命的新的探索與實踐,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日后中央蘇區創建和形成打下堅實基礎。再者,南昌起義軍進入廣東,在各地形成了重要影響,三河壩戰役傷員在當地黨組織的掩護下,成為當地軍事骨干,極大提升當地農軍政治、軍事素養。盡管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恢復、創建革命根據地的嘗試沒有成功,但是土地革命的火種在南粵大地已經播下。
三河壩戰役精神不朽
時至今日,如何解讀三河壩戰役精神?
廖運周曾在《回憶南昌起義前后的七十五團》一文中記述道:“朱德同志動員我們:要堅守三河壩,牽制敵人兵力,為向海陸豐進軍的我軍創造有利條件;要發揚會昌殲敵的精神,保持鐵軍的榮譽,戰勝來犯之敵?!薄八欠N面臨大敵鎮定自若的態度和語重心長的話語,堅定了我們每個人的勝利信心。”
中共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鄧文慶認為,正是有了信念堅定的精神,才有三河壩阻擊戰的成功。在起義軍主力失利后,并與前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朱德勇敢地承擔起帶領部隊走出困境的重擔,他說:“八一起義這面旗幟不能丟,武裝斗爭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我是共產黨員,有責任把八一起義的革命種子保存下去。”正是由于有勇于擔當的精神,每逢起義軍人心渙散、處于險境的關鍵時刻,朱徳等人都以舍我其誰的勇氣,大手擎天、力挽狂瀾,保存了八一南昌起義的革命火種。
朱德在戰役動員會上指出:“我軍絕大部分都是農民出身,革命軍隊必須與農民結合,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鄧文慶介紹說,三河壩戰役中大埔農軍成為起義軍向導、幫助后勤補給、提供情報傳送、配合參與作戰;三河壩戰役后,起義軍部分黨員干部留在當地與農軍結合,繼續開展武裝斗爭,為提升農軍的軍事、政治素質,為有效地開展游擊戰爭,為閩粵贛蘇區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起義軍在三河壩戰役指揮部留下的“誓死殺敵”標語,以及在戰斗中以一敵十、毫不畏懼,堅守三天三夜的行動,充分體現了將士們為黨的事業不畏強敵、戰斗到底,排除萬難、不怕犧牲的精神。而三河壩戰役正確地實行了靈活、機動、務實的戰略戰術,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求真務實、勇于探索的精神。
鄧文慶說,三河壩戰役以及阻擊任務完成后的一系列事關起義軍生存、轉折、發展的行動,充分說明此次戰役所產生的作用和帶來的影響。粟裕在《激流歸大?!貞浿斓峦竞完愐阃尽分兄赋觯熬畬綍?,兩支鐵流匯合到了一起,從此形成紅軍主力,使我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的大旗舉得更高更牢”。譚震林在回憶中講道,“假如朱老總不把南昌起義隊伍拉上井岡山,光憑我們秋收暴動的力量很難堅持下去?!眱芍Р筷爼熀?,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隨后為建立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從此,中國革命的歷史被改寫,“朱毛紅軍”在黨的領導下,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
讓紅色精神煥發力量
最近在劇院觀看了《血色三河》的陳女士頗受觸動:“三河壩的故事我們并不陌生,但當看到演員們深情演繹的時候,還是會為革命先輩的大無畏精神所感動?!薄堆印肥怯擅分輨撆诺膹V東首部大型原創民族歌劇,以三河壩戰役為題材,生動講述了這段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
事實上,不少影視文藝作品讓三河壩戰役這段歷史越來越廣為人知。記者在蹲點采訪時看見,不少游客站在紀念碑前駐足,仔細觀看。游客陳伯說:“如果這場戰役稍有差池,恐怕會對之后的歷史產生重大影響?!标惒菑V州人,他與兩位朋友步履緩慢,品讀著浮雕墻上的文字,還不時在浮雕墻前合影?!拔覀兂弥€能走,到梅州的紅色景點看看,不能忘記這些偉大的歷史和偉大的人物?!彼f。
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管理處宣傳講解股股長劉南海介紹,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每天都會迎來大量的游客和黨史學習班。疫情期間,紀念館閉館近5個月,開館后嚴格按照防疫要求控制進場人數,去年接待人次達56萬。劉南海說,去年底大潮高速開通后,進一步拉動了園區的參觀游覽量。今年剛開年,預約電話接連不斷,他預計今年的游客量較去年或有所增加。
“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舊址、中共南方工委舊址等革命舊址,承載著激情燃燒的崢嶸歲月,銘刻著革命先輩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鑄就了寶貴的蘇區精神?!贝笃铱h委書記朱漢東在近日召開的大埔縣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說,大埔是中央蘇區、革命老區,要全面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要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將蘇區精神化為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助力大埔老區蘇區振興發展。
為進一步傳揚三河壩戰役精神,進一步展現蘇區精神的實質與內涵,近年來,大埔縣在充分挖掘三河壩戰役精神的同時,打造好三河壩干部學院,講好三河壩故事,充分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鍛造黨員干部隊伍的寶貴財富。
在距離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不遠處的三河鎮五豐村梅潭河邊,三河壩干部學院教學場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拔覀冾A計月底實現14棟大樓封頂,同時保證內部裝飾和環境綠化同步進行。”大埔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蔡永斌說。
以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為中心,三河壩干部學院為實訓平臺,輻射其他三河壩戰役革命遺址,大埔縣正在積極構建“一園一院一線四址”的三河壩戰役遺址群,充分展現三河壩戰役歷史場面,弘揚三河壩戰役精神,推動大埔縣文旅融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大埔所屬的梅州,是廣東省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范圍的地級市。近年來,該市通過學黨史、悟思想、感黨恩,凝聚推動梅州蘇區振興發展的力量。為了更好地挖掘紅色資源,充分釋放紅色資源“育人”效能,梅州深入實施《梅州市紅色資源保護條例》,加強全市革命文化、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修繕一批革命遺址遺跡,推動紅色資源串珠成鏈。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等一批革命紀念場館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研學基地,眾多黨員干部、學生團體到此緬懷革命先輩,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
蹲點手記
探尋紅色基因 汲取智慧與力量
3000多名起義軍阻擊2萬敵軍,不少影視作品將三河壩戰役這段悲壯的歷史重新演繹,但我們仍然希望能夠在這次的蹲點采訪中了解更多歷史細節,探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從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
采訪過程中,南方日報記者翻閱《南昌起義資料》一書,看到了“三河壩分兵”后的一些細節:起義軍入三河壩后,商人開門放鞭炮歡迎,連夜做生意,市面一片繁榮,軍隊紀律很好,買東西很公道,說話很溫和,群眾關系很好。
人民軍隊為人民,體現在這支部隊的優良作風上。南昌起義之后起義部隊入粵進入大埔,朱德等領導人把幫助地方發動群眾開展武裝斗爭、協助建立工農革命政權、貫徹土地革命精神作為己任,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相信群眾,服務群眾,宣傳“耕者有其田”,并在三河壩及時貼出了《安民告示》和各種宣傳標語,舉行軍民聯歡會,使當地群眾了解起義軍是一支有著崇高理想信念的部隊,是會為國家富強、為人民謀福利而敢于犧牲、不懈奮斗的部隊,通過宣傳與實際的為民行動,贏得了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信任,凝聚了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
回顧黨的百年征程,一個深刻的啟示是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立場,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我們黨的根本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站在新起點,奮進新征程,要想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戰斗力,就必須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作為推進事業的根本工作路線,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前進的不竭動力。
圓夢故事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光德陶瓷燒制技藝)傳承人黃福傳:
以紅色精神激發干事創業熱情
紅色家底豐厚的大埔,亦擁有豐富的產業資源。距離三河壩戰役紀念館不到30分鐘車程的高陂鎮,是廣東四大陶瓷古鎮之一,這里擁有八百多年的制陶歷史,積淀了豐富的陶瓷文化和精湛的制陶技藝。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光德陶瓷燒制技藝)傳承人黃福傳就出生于此,他16歲進入光德富嶺瓷廠,跟隨師父們學習手拉坯、彩繪等陶瓷手工技藝。
在他的帶領下,南方日報記者一行來到其平日工作的地方。一座造型別致的青花瓷屋格外醒目,用廢棄陶瓷裝飾而成的“陶瓷汽車”十分討喜。有別于一般的陶瓷廠,這里的一座青花瓷博物館,集陶瓷創作、體驗、展示等功能于一體,作為梅州市首個3A級工業旅游景區,疫情前每個月接待游客量數以千計。
黃福傳說,盡管大埔青花瓷有著數百年的歷史,但大眾對它的認知還十分有限,搞工業旅游能讓更多人對大埔陶瓷文化和客家文化有更直觀的認識。
在展廳中,記者發現一件關于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碑的作品。在黃福傳看來,這段歷史是大埔人民共同的記憶,他希望講紅色印記記錄下來,以陶瓷為媒,傳播紅色文化。
22歲就獨立辦廠的黃福傳,本著對光德手工陶瓷的熱愛,不斷鉆研、提高技藝,工作之余,他堅持創作,研究開發新產品的同時,還積極對外宣傳,讓國內外游客近距離了解光德陶瓷的制作工藝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除此之外,作為非遺傳承人的他十分重視培養陶瓷人才,每年親自授課不少于20場次,特別是在光德陶瓷的手工成型、釉下彩繪等技藝進行了專題培訓,為光德陶瓷燒制技藝的傳承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后繼之才。
在他看來,客家人身上踏實、執著、勤勉、敢闖的特質和干事創業的精神,與三河壩戰役精神一脈相承。“要像革命先輩一樣,不畏艱難,保持著堅定的決心和意志,終能把事做成,把事做好?!秉S福傳亦希望后輩們都能從紅色精神中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
南方日報記者 周人果 張柳青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仇敏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