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寫真
愛好是自由 特長是散漫
幾年前,袁隆平還曾笑言,自己是80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30歲的心態,20歲的肌膚彈性,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充滿自信。他經常提及兩個落空的愿望,以證明自己的身體還不賴。
據南都此前報道,1952年,22歲的袁隆平報名參加飛行員考試,從重慶西南農學院800名學生中脫穎而出,通過36個體檢項目后,被選為空軍預備班的一員。但在入空校報到的前一天接到通知,不用去了。
同年,就讀于西南農學院的袁隆平,憑借高中就拿過武漢市第一名、湖北省第二名的游泳技術,代表川東區參加西南聯省游泳錦標賽。前三名都進了國家隊,得了第四名的袁隆平,就此錯過成為游泳運動員的機會。他將這次失利歸咎于成都的小吃太多太好吃,以至于吃撐了影響了發揮。
想當飛行員又想入選國家游泳隊的袁隆平,在秘書辛業蕓訪問整理的《袁隆平口述自傳》里稱,因為自己這種憑興趣和愛好的性情,到畢業時,大學同學們給了他一個鑒定:愛好——自由;特長——散漫,合起來就是自由散漫。
“哈!說實話,直到現在我也還是這樣。我不愛拘禮節,不喜歡古板,不愿意一本正經,不想受到拘束?!?/p>
袁隆平22歲時的這兩次遺憾,后來在很多人看來實屬慶幸,因為人們差點失去一位享譽中外的雜交水稻專家。而他之所以選擇學農,緣于從小產生的志趣。
袁隆平在漢口扶輪小學讀小學一年級時,有一次,老師帶他們去參觀了一個園藝場,各式各樣的花像毛毯一樣鋪在地上。這讓他想起了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鏡頭里窗邊滿是隨手可摘的水果,想喝牛奶,奶牛走過來順手接一杯……袁隆平稱:“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心中就特別向往那種田園之美、農藝之樂。”
為了學農,1949年在大學填報專業時,袁隆平還與父母有過爭執。袁隆平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畢業于東南大學,在老家德安縣當過小學校長和督學,后來在平漢鐵路局工作。母親早年在江蘇鎮江的教會學校讀高中,畢業后在安徽蕪湖教書。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里,袁隆平隨父母曾居住北京、天津、贛州、武漢、重慶和南京等地,成長環境基本上都在大城市。父親不理解他為何要學農,建議填報理工或者醫學專業。母親則勸他,學農很辛苦,將來要當農民。
年少的袁隆平一意孤行,不以為然。直到1952年,作為農學院學生的他第一次深入農村住在農民家里,他才知道原來真正的農村又苦又累又臟又窮。袁隆平曾直言不諱,如果小學老師帶他們去的不是園藝場,那么他可能不會立志學農了。
不過,也正是看到當年農村的真實場景,袁隆平更堅定了學農的信念。在那個吃不飽飯的年代里,饑餓的感覺不堪回首。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袁隆平說當時感到非常自責。
此后,在安江農校發現“鶴立雞群”的稻株;1970年,助手在他研究思路的指導下,在海南南紅農場找到雄性敗育的野生稻“野敗”;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再到1974年試種他所育成的品種“南優2號”雜交稻畝產628公斤;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水稻育種計劃……袁隆平沉浸在自己的稻田世界里,不斷尋求突破。
始終堅持深入田間一線
袁隆平曾獲“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他說:“我們在全國有81個百畝示范片,有了經費之后,就可以拿這筆錢買更多的肥料,請更多的人員,去搞高產雜交稻。”他表示,所得的獎金將用于科學研究,發展雜交水稻,使水稻達到更高產量。
他曾在首屆國際水稻論壇上透露,2015年云南個舊首次達到16噸/公頃的第五期目標,2016年在云南個舊和河北邯鄲的兩個示范區又獲得突破性成功,2017年正在向畝產1134公斤,即每公頃17噸攻關,“我可以有把握地說,有90%的可能性(實現)”。
袁隆平對于水稻高產的追求并不止于此。作為袁隆平的第三個博士生,育種專家鄧啟云在他身邊從事研究已有30多年。袁隆平曾問他:“我們的超級雜交水稻可以創造什么樣的紀錄?”鄧啟云回復:“依靠常規育種技術應該可達到畝產1200公斤吧。”
作為跟隨袁隆平20余年的秘書,辛業蕓曾告訴南都記者,這些年人們總是喜歡打聽“袁隆平現在還下田嗎?”田間觀察一如他的生活習慣,哪能說改就改?身邊人也曾因為心疼而勸袁隆平少下地,但雜交水稻研究是他一輩子的事業,“他樂在苦中”。
田間種植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就像他的兒孫。鄧啟云很能理解老師袁隆平這般迫不及待的心情。一個品種從育種設計、親本選配、雜交篩選、品比區試、生長試驗直至最后審定等過程,一般需要七八年時間才能大面積推廣。對育種專家來說,一個品種無疑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
在鄧啟云看來,老師是一位非常有激情且熱愛實踐的人。他善于發現自然和生活中的變化。每到春天,他總是第一個發現院子里的樹枝發芽、開花的人。
“在田里查看成千上萬份育種材料,有時一天就要看千來份,材料的淘汰率在80%-90%。如果沒有激情,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鄧啟云介紹,有人曾問袁隆平:“你看超級稻像不像美女?”袁隆平笑著回復:“那就是?。 ?/p>
一位與袁隆平相識20余年的水稻業內人士告訴南都記者,作為一個優秀的世界級科學家,袁隆平不僅在學術上一直站在最前沿,而且始終堅持深入田間一線。即便功成名就,年紀大了,他也有還要拼搏的心態。
對于追求水稻高產的動力,袁隆平曾自喻像貪財的人:“百萬富翁想千萬,千萬富翁想億,我貪產量,到了700公斤,我貪800公斤……到了1100公斤,我貪1200公斤,18噸,不滿足,因為這是一個有意義的事情。”
心態年輕不服老
袁隆平并不服老。他不喜歡別人喊他“袁老”,而且比起“袁院士”,他更喜歡被叫做“袁老師”,因為這樣很親切。
除去“雜交水稻之父”的光環,生活中的袁隆平隨性可愛,不少接觸過他的人評價,他的心態絕對是30歲。
2017年,辛業蕓曾向南都記者介紹,袁隆平當時用的手機還是老牌的諾基亞,他是急性子,不能容忍太復雜的操作。2000年,私家車對于普通人來說還有點遙遠,袁隆平已經買車了。他買車的理由是響應國家號召“拉動內需,擴大消費”。袁隆平有時會有孩童般的想法,比如因為父親曾在鐵路局工作,所以他特別希望坐火車去旅游;因為事務纏身,他還有到深山老林躲起來的想法。在辛業蕓看來,“他不是泥腿子科學家,他的舉手投足是一位學者,而且身上有種爛漫的情愫”。
除了游泳,袁隆平喜愛的運動還包括排球。他自稱排球技術有二流水平。“每次打排球,只要他上場,球場上的氣氛總是非?;钴S,他玩得很認真,就像小孩子一樣,其他人都忘記比分了,他一定記得?!?/p>
當排球打得好,他便大聲稱贊。打砸了,他就馬上喊人“瓢師傅”。在長沙方言中,“筐瓢”意為關鍵時刻掉鏈子、出差錯,袁隆平將失誤者統稱為“瓢師傅”。不僅如此,視各人出現失誤的等級及嚴重程度,他還將此分為“大瓢”、“二瓢”等。
在鄧啟云的印象中,老師永遠是這樣充滿活力的人。他還記得有一次,晚上到老師家,老師趴在床上,一邊讓按摩師按摩,一邊看別人下象棋?!耙粋€棋下得不好,他竟從床上跳起來,直叫人家是‘瓢師傅’?!编噯⒃普f。
據鄧啟云介紹,袁隆平很早便不再招收碩士和博士生。掛在他名下的學生估計有30個,但是畢業的可能就20來個。每年師父農歷七月初九生日時,眾弟子都會從各地趕到長沙為他慶生。離得近的,則周末回來陪他打打麻將。這是老師的另一個愛好,輸的人要鉆桌子。
袁隆平也有柔情一面。他喜歡古典小提琴曲,稱這能把人帶到一個舒服美好的境界。大學里,他還是合唱團的成員,他的聲音較低,同學們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大bass(低音)。袁隆平也喜歡聽經典的歌曲,蘇聯歌曲《喀秋莎》、英文歌《Old Black Joe》都是他常唱起的歌。
南都記者 向雪妮 張林菲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