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深圳大學2021年畢業典禮舉行。因受疫情的影響,本次畢業典禮采取“主會場+分會場”“線上+線下”的方式,并首次啟用新建成的校友廣場作為主會場,開展“云直播”,讓身處各地的畢業生、老師、校友、家長,可以跨越山海、相聚“云端”,同步觀禮。
6724名本科生、2710名研究生畢業
上午9時,研究生院執行院長明仲教授雙手高擎深圳大學權杖緩緩步入會場,現場全體畢業生神情莊重,注目行禮,眾教授入座主席臺后,畢業典禮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了帷幕。
今年深圳大學畢業研究生數量創歷史新高,達到2710名,包括42位博士學位獲得者、2668位碩士學位獲得者。2021屆畢業生就業情況整體平穩,截至6月25日,已落實畢業去向1652人,其中,廣東省內就業占總就業人數的79.35%。在已就業人員中,機關事業單位308人,主要以大專院校及普教系統;企業1245人,典型單位有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創新等;自主創業及靈活就業19人;境內升學59人,如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出國出境深造21人,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比利時魯汶大學、佛羅里達大學等。
在本科生方面,2021年深圳大學共有6724名應屆本科畢業生。其中,230名應屆本科畢業生獲得推免碩士研究生資格。1245名同學被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錄取為碩士研究生,占本屆畢業生人數的18.95%,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4人,增加1.32個百分點。該批學生考取的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2021屆學生積極參與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榮獲國際、國家、省各級獎勵。在各類學科競賽中,共獲獎493項,含83個國際級獎項、153個國家級獎項、257個省部級獎項。332位同學被評為深圳大學2021屆優秀本科畢業生。593位同學在校期間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感恩母校 以至純的愛回饋社會
機電與控制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林澤洲作為畢業生代表發言。他細數了七年的荔園時光,有理想有奮斗,有創業國賽金獎有SCI,有演會中心的球賽亦有荔枝樹下的人生暢聊。他感恩深大、師長、同學們所有的給予,“他們無一不激勵著我們要時刻做一個開拓進取的深大人。世界這么大,我躺在深大的懷里看太陽?!绷譂芍拮詈竺銊钔瑢W們,砥礪前行,在今后學習、工作中用豐碩的成果回饋母校,讓深大為我們而自豪!
師范學院數學教育1996級校友、深圳大學附屬教育集團后海小學校長陳海平作為校友代表在典禮上致辭。陳海平回顧了自己告別荔園,扎根深圳基礎教育崗位,與無數努力奮斗在深圳基礎教育界的“深大人”,一道為深圳孩子們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日子。“唯德動天,無遠弗屆!深大以至善的心培養我們,我們以至純的愛回饋社會,這是深圳大學對這座城市返哺精神的最佳寫照。”陳海平勉說,深大人是敢闖敢干的夢想者、是永不停息的學習者、是視野開闊的創造者。天下風云出我輩,揚帆起航正其時,年輕一代的小伙伴們,請打開視野和人生格局,抓住百年先機,帶著荔園氣質和情懷、荔園浪漫和使命、荔園品格和獨有的韌勁去創造自己的價值,讓“深大人”三個字因你而大放光彩!
“明天我要離開熟悉的地方和你……我會牢牢記住你的臉,我會珍惜你給的思念,這些日子在我心中,永遠都不會抹去?!痹诘涠Y的最后,身在各處的畢業生們共同唱響了《再見》。典禮結束,現場全體老師起立,向同學們贈予畢業禮物——“背旅星光”包與“仗劍天涯”傘,愿同學們帶著深大所賦予的能量,好好領略世界的繁華,青山綠水,江湖再見。荔園,后會有期!
校長用《荔園的韌性》留給畢業生更多思考
在畢業典禮校長致辭中,李清泉對即將啟程的畢業生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和最衷心的祝福。
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這些年,超過5萬名畢業生從我手里接過畢業證和學位證,如果不是因為去年以來的疫情,這個數字應該會更多些。此刻,千頭萬緒、千言萬語匯聚成一首《千與千尋》,同千千萬萬個青春共情:“既然相遇是來自時光的饋贈,那么離別時也要微笑著,把回憶放在心中?!弊顭崃业淖YR、最衷心的祝福獻給最親愛的你們!
早些年的典禮上,我常用“時光匆匆”、“歲月靜好”、“不知不覺”等詞語來為別離作注,但近年以來,尤其是經歷了這場曠世的疫情,我們一起度過、一起抗爭、一起守望、一起感念、一起適應、一起改變、一起創造、一起再次出發……就連耳朵上的勒痕、手機上的綠碼、胳膊上的針眼都在提醒:我們已然經歷的、正在奮斗的、將要面對的,注定是宿命般的與眾不同。我們應當在腳踏實地的“三自”墻前駐足沉思,“自立”、“自律”、“自強”,這個在80年代就叩問內心、反求諸己、矢志再造紀元的校訓精神,走到秩序和技術大變革的前夜,會給前行者賦予怎樣的能量?如果有彈幕,我想此刻應該是滿屏的“韌性”!
韌性是一種元氣充沛的生命活力,是“物體產生變形而不易折斷的能力”。它不推崇對困難挑戰無條件正面剛,而是主張根據環境適當調整自我,以形變保存質地。同時,對質地的堅守使這種韌性不致淪為某種庸俗的生存哲學。
1989年,深大軟科學管理系的一名研究生正貓在蓬萊閣沒日沒夜地開發漢卡。直到他用幾年的時間,從一無所有到成為《福布斯》榜上最年輕的中國面孔,很多人才知道他的名字叫史玉柱。沒多久,因過度擴張引爆的巨人大廈危機,又讓史玉柱一夜之間淪為“全中國最窮的人”。同學們你們要知道,作為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第一代創業者,史玉柱的故事曾經鼓舞著多少年輕的夢想追逐市場的巨浪,有個大學生給他寫信說:“你要是不站起來,你就傷害了我們這代人的感情?!痹俸髞?,史玉柱果斷調整商業布局,在生命健康、金融投資、互聯網等領域攻守有據。從少年得意者到著名失敗者,再到成功逆襲者,史玉柱重新回到了中國創業者版圖中他應有的那個位置。
史玉柱跌宕起伏的命運堪稱中國市場經濟的巨輪在驚濤駭浪之中劈波斬浪、乘風破浪的真實寫照和精彩縮影。個人選擇的必然與歷史進程中的某種應然相愛相殺,不管你從哪個角度審視和感悟,都不得不對這種韌性肅然起敬。同學們,請原諒我不想應景式地祝你們將來無憂無慮、快樂幸福如童話里的王子和公主,免得以后“你哭著對我說,童話里都是騙人的”。未來的日子不會沒有風浪,當人生的輕舟駛出荔園的港灣,韌性就是最穩定的壓艙石,護持你揚帆遠航。
韌性是一種初志不改的處世定力。這種力量持久而綿長,不論繁花似錦還是風雨如晦,始終堅定頑強、純粹率真、從容淡定而又溫情脈脈?!疤幾儾惑@”四個字遠遠不足以形容大變局中的這種定力,所謂“不變”的力量來自深沉而強大的“不改”。
法學院2010屆校友陳曉鋒是一名“準90后”斜杠青年。香港民政事務局上訴委員會委員、“就是敢言”執行主席、灣趣人工智能CEO、法學博士等都是他的備注。這些年,他充分利用成長于潮、穗、深、港和留學英美的豐富經歷,攜手眾多愛國愛港青年成立“就是敢言”,為加強港青國家認同,促進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對大多數人來說,“今天早餐吃什么?”通常是每天面臨的第一個小掙扎,就曉鋒來說,腸仔煎蛋公仔面加熱咖啡是他的固定搭配,中西合璧,港味濃郁,菜單與人設完美契合。“很多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我們會久久為功?!睍凿h的表態堅定而坦誠。
多年來,已經有超過一萬名深大校友在香港生活、工作,“深大系”已經成長為愛國愛港和大灣區融合的重要力量。我們正在積極籌劃建立香港校區,為促進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雙向交流互動,推動大灣區高等教育協同創新與融合發展提供深大方案。目前,這份“憑港出?!钡乃{圖已經得到兩地教育主管部門及香港社會的積極響應,參加今年“兩會”報道的媒體高管發朋友圈評論:“這是劃時代的事件。”建校38年,深大與國家戰略、城市發展同心同向、同頻共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造就自立、自律、自強的一代新人是我們始終不忘的初心使命,也是一所“雙非”高校超越一時得失的定力所在。一所大學可以有成百上千項使命職能,排在第一位的永遠是育人!如果疏離了育人使命,其他所有職能都不具備獨立存在的價值。你們所能企及的人生境界就是大學存在的終極意義!
同學們,母校雖然不能給你們貼上幾個流行的標簽,但從你們收到錄取通知的那一刻起,從“深大盒子”到這場荔園盛典;從每一堂課、每一場講座、每一個學科競賽、每一波社團活動、每一項志愿服務中都貫穿著這所大學在“百年樹人”這件事情上誠心誠意、鍥而不舍的思考和堅守;從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到國內外各種評價體系中的飛速躍升,從建校之初為百業待興的經濟特區培養建設者到今天為“雙區”發展國家戰略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引擎,這所大學走過的路正是“中國道路”和“深圳奇跡”的生動力證,38年腳踏實地、自強不息的辦學探索,踐行著30多萬人對于“國之大者”的深刻認知和鄭重承諾。從這個意義上看,任何實力之外的標簽都是青銅偽裝王者般的蒼白無力,如果一定要讓我們在眾多斜杠中選擇一個作為我們的簽名狀態,那就是三個字:深大人!
同學們,每當周期性的壓力到來,母校何嘗沒有“躺平”的沖動。用歷史的長焦觀察,許多當時我們認定的“大件事”,或許只是長河浩蕩中幾朵內卷的小浪花。征途上的風景、過客、掌聲和噓聲都如《大風吹》所唱:“愛恨不過是一瞬間,紅塵里飄搖。”“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辦學如是,人生如是,韌性就是最精準的定盤星。
韌性是一種人競天擇的文明耐力。“物競天擇”是叢林法則,奉行弱肉強食,“人競天擇”是文明演進,篤信“人”的價值。經濟發展、政治治理、科技進步、文化繁榮、社會變革都要以人類生活是否因此更加美好為終極尺度。中華五千年文明大河奔騰,生生不息,所依傍的正是這份韌性和耐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校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湘生老師是我國著名的“地下工作者",我們這座城市每一條地下軌道的建設運營都凝聚著陳院士的智慧和心血,他的志向不僅是為城市通勤增效提供解決方案,而是要用技術的力量重塑這座超大型城市的時空體驗。近年,他把主要的研究精力投入到韌性城市建設中,致力在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社會治理和生命線安全等領域增強城市韌性。
人們常說“多難興邦”,事實上“一難喪邦”甚至“一難滅種”的現象無論在自然界和文明史上都不鮮見。每一次苦難過后的不憚前驅都是物種和文明延續的努力,這是“滿滿的求生欲”,更是堅韌的求生力。延續越久,經歷的滄桑越多;經歷多了,挺過來了,也就延續下去了。這個奮爭的軌跡,就是天演論,就是文明史。好萊塢的科幻電影中經常出現一部分人在地球毀滅之時逃去其他星球的橋段,而中國的電影中卻出現了“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的動人想象?!读骼说厍颉分小皫蚺堋钡姆桨讣畜w現了中國人對故土的依戀,對我們共同參與創造的人類文明的眷戀,以及對每一個存在并奮斗著的個體生命的深深愛戀。我們所有的愛恨都糾結在這個美麗的藍色星球上,什么是快樂星球?你腳下就是?;蛟S這就是中國方案的精神底色:我們可以什么都沒有,只要有人。疫情席卷之時,我們不會寄望于“集體免疫”,讓生命淪為數字;我們不會煽動對立,讓仇恨借瘟疫蔓延;我們更不會操弄疫苗政治,讓拯救變成交易。這就是中國的立場,這就是中華的胸懷,這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綿延不斷的文明,古老蓬勃,堅韌不拔,耐力非凡。
同學們,文明的盛衰不受霸權左右,只由耐力決定??v覽環顧,中華文明恰恰是人類文明接力奮斗的長跑冠軍。身處“兩個一百年”交匯的歷史方位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你們躬逢其盛也壓力山大,90、00后的你們選擇在這個章節,以如此急迫而壯麗的方式登上時代舞臺,盡管有些倉促,畢竟風采照人。期待你們“用青春的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韌性將為你們一往無前提供充盈動力。
元氣充沛的生命活力,初志不改的處世定力,人競天擇的文明耐力就是我理解的“韌性”。一個人,一所大學,一座城市,一個國家,一個物種,一種文明,乃至于大千世界,日月星辰都要面臨這樣的韌性考驗。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馬化騰校友的一句話對我刺激很大,大意是:其實你也沒做錯什么,唯一的錯就是你太老了。經常要卑微地向自己的孩子請教:“你們喜歡聽什么歌,玩什么游戲?”然后得到的回應是孩子們把交流的主場由老中青云集的微信搬回只有他們扎堆的QQ。作為師長,雖然不能代替你們決策,更不能代替你們檢驗生活的韌性,但我們還是想盡可能貼近你們,了解你們,理解你們,支持你們……盡管我們終究不是你們,但這是我們的工作,更是我們的生活,我們樂此不疲。
全體2021屆同學們,臨別的囑托來自《親愛的旅人》。生命無限渺小也無限恢弘,你靈魂深處,總要有這樣一個地方,永遠在海面飄蕩,永遠在空中飛揚,永遠輕盈,永遠滾燙,永遠不會沉降!再見了同學們,母校祝你們永遠“韌性”!
南方日報記者 姚瑤 通訊員 李世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