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鐘南山院士團隊到病房看望111天ECMO患者。南方日報記者 張梓望 攝
康復出院的這一天,62歲的老劉笑了。
2月初,他因病情危重,從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被轉運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廣醫一院”)重癥醫學科。鐘南山院士親自指導救治,廣醫一院ICU團隊全力搶救,老劉使用體外膜肺(ECMO)輔助支持長達111天、氣管插管呼吸機通氣150天。
8月27日,記者從廣州市政府新聞辦新聞采訪活動(2020年總179場)獲悉,廣醫一院成功救治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該患者是目前全球成功救治的危重癥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ECMO時間最長的一例。
1月底,老劉被確診為新冠患者,收治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但是,老劉病情危重,即使給予積極無創輔助通氣,呼吸衰竭仍進行性惡化。
2月3日,廣醫一院重癥醫學科黎毅敏教授、劉曉青主任應邀對老劉進行了會診,考慮到當時他的病情已經發展成為嚴重的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建議及時進行氣管插管,并由劉冬冬醫生和余裕恒醫生將老劉轉運到了鐘南山院士團隊所在醫院——廣醫一院重癥醫學科。
“當時我們知道這個病人治療上會很難,但沒想到會這么難?!崩蟿⒌闹鞴茚t生劉學松說,老劉身高不到1米69,體重卻足足95公斤,BMI33.3(亞洲人正常BMI值為18.5-24.9),屬于病理性肥胖。
病理性肥胖危重癥患者救治難度非常大,因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機通氣的死亡率更是高出其他患者好幾倍。此外,老劉還合并有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等基礎疾病,感染新冠病毒后免疫功能低下,救治“難上加難”。
2月9日,ICU科主任劉曉青組織MDT團隊討論后決定,老劉需要立即行體外膜肺支持。因為膿毒癥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當時老劉全身已經出現浮腫,再加上本身就肥胖,給醫生的操作帶來了很大困難。
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當天晚上11點多,ECMO開始運轉,有了“魔肺”的支持,老劉的外周血氧飽和度首次達到100%。
挺過了最初“黑暗”的三個月,老劉的病情終于有好轉的跡象。隨著肌松藥、鎮靜藥的逐漸減量,老劉逐漸恢復了意識。
“我的記憶還停留在2月初,睜眼一醒來,竟然已經5月了。”老劉對最危險關頭的救治并沒有太多印象,但醫護人員的鼓勵和陪伴,他一直記在心頭。
ECMO何時能撤機?經歷過非典、禽流感、MERS等重大呼吸道疾病救治的劉曉青深知,越是在關鍵的時刻,越不能心急。“我們將ECMO支持力度一點一點向下微調,讓患者逐步適應沒有ECMO的狀態?!?/p>
5月29日,在ECMO支持111天后,老劉終于順利撤下了“魔肺”。在撤下ECMO之后的48小時里,劉學松、劉冬冬等醫生繼續緊緊盯住老劉的各項生命體征,平穩度過了這個“窗口期”。又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7月2日,老劉150天的氣管插管終于等到了拔除的那一刻。
目前,老劉是全球ECMO支持時間最長并成功撤機的新冠肺炎患者。劉曉青總結了救治的“三大法寶”:過硬的技術、齊心協力的團隊、人文關懷?!叭齻€要素缺一不可,歸根結底就是‘用心’二字。”劉曉青說,“不僅要讓他們活著,更要有質量地活著,這才是一名合格的重癥醫生?!?/p>
從4月初開始,老劉還處于使用肌松藥深度鎮靜狀態,廣醫一院ICU團隊就給他制定了詳細的康復鍛煉計劃。“他很胖,我們又穿著嚴實的防護服,要使出吃奶的勁才能觸及筋骨,達到松解關節的效果。”劉冬冬說,醫生護士們輪番上陣,每天至少會幫他做兩次鍛煉,大家防護服里面的衣服都濕透了。正是基于這種“救命又要救未來”的指導原則下,老劉的胳膊、腿很快就可以自主地抬起、放下、輕微活動。
當老劉還在使用ECMO輔助通氣的初期,ICU團隊摸索到用雙手幫患者在腹部膈肌位置托舉上去的時候,患者的潮氣量會有明顯上升。護理團隊就專門安排了“托舉班”,24小時安排護士不間斷地給老劉進行“托舉”,持續了半個多月。
正是在這樣精心的護理下,盡管老劉臥床一百多天,但是沒有發生一處壓瘡。8月27日,重獲新生的老劉終于可以平安離院回家了。
出院前,鐘南山院士再次來看望老劉?!半m然救治難度大,但我們的ICU團隊所有人在困難面前選擇堅守,生命可貴,他們從不輕言放棄。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辩娔仙秸f。
南方日報記者 朱曉楓
通訊員 韓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