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數據顯示,2020年國慶中秋假期,截至10月4日15:00,全省納入監測的150家景區累計接待游客接待游客783.6萬人次,同比恢復77.5%(按可比口徑,下同);納入統計的14段古驛道重點區域,累計接待游客139.0萬人次,同比恢復68.5%;納入監測的13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累計接待游客70.4萬人次,同比恢復66.3%。納入監測的71個鄉村旅游點和歷史古村落累計接待游客80.0萬人次;納入監測的75個重點公共文化機構接待119.2萬人次。目前全省A級旅游景區448家,正常開業接待游客的景區數量已達424家,復工復產率達到94.6%。游客出行呈現出上升趨勢,鄉村游、歷史文化游、夜間游等旅游方式受到廣大游客歡迎。
文化惠民旅游活動豐富多彩
省博物館舉行“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文化展”,省文化館舉辦“節慶‘嘆’非遺”系列活動,廣東粵劇院開展廣福臺粵劇粵曲惠民演出。
珠海市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節慶為契機,開展“慶國慶迎中秋”一系列文化惠民文藝演出的活動。珠海市圖書館舉辦“第十五屆文津圖書獎獲獎圖書展”等展覽,“泡圖書館”成為了民眾休閑度假的新時尚。
梅州市組織推出了大量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旅游產品,梅縣舉辦客家文化(非遺)藝術周系列活動,大埔縣舉辦2020年“迎中秋、慶國慶”專題文藝晚會。五華縣舉辦中甲聯賽梅州賽區慶國慶迎中秋文藝演出暨特色美食品嘗活動。
廣州長隆歡樂世界舉辦的首屆“廣州世界嘉年華歐洲大巡游”在假期期間迎來高潮,在長隆中央演藝廣場舉行的“長隆世界青春電音嘉年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深圳歡樂谷景區打造“2020年深圳歡樂谷魔術節暨國潮藝術嘉年華”活動;佛山三龍灣夜間游船項目9月30日剛推出,就深受市民游客歡迎;西樵山舉辦“金秋送爽樵向繽FUN”系列活動,并在天湖水上舞臺舉辦精英醒獅表演和國潮醒獅展。
歷史文化游成為假期游客打卡新熱點
廣州市沙灣古鎮景區開展“亮沙灣之彩展文旅之風——2020‘沙灣魚燈’文化節”。珠海市粵海古道歷史文化游徑、近代名人歷史文化游徑、“容閎與留美幼童”歷史文化游徑等3條歷史文化游徑廣受游客青睞。
湛江市舉辦2020第七屆湛江海洋周“非遺之夜”展演活動、非遺集市、非遺圖片展覽,組織以湛江非遺為主題的沙雕文化展,在雷州市舉辦民俗巡游活動、雷劇展演、姑娘歌展演,沈塘人龍舞開展迎中秋傳統文化民俗巡游,以節日、節慶為契機,展現多姿多彩的雷州非遺,吸引廣大群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參與。
愛國熱情催旺紅色旅游
今年國慶適逢中秋,紅色旅游線路備受游客青睞。中山市結合偉人故里文化特色舉辦各類展覽活動,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舉辦《北伐先鋒——葉挺獨立團史跡》圖片展,以圖文形式向游客介紹葉挺獨立團由創立到發展的光輝事跡,香山商業文化博物館舉辦《航空救國:孫中山與中國近代航空事業》圖片展。
惠州市葉挺將軍紀念園、博羅縣東江縱隊紀念館、惠東高潭革命老區,珠海市蘇兆征故居、萬山海戰遺址等紅色革命遺址等地成為游客紅色旅游熱門地。梅州市葉劍英紀念園、三河壩戰役紀念館、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金山博物館、李堅真紀念館等紅色旅游景區吸引著全國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特別是隨著電影《八佰》的演出,謝晉元將軍故居成深度網紅打卡地。
夜間旅游成為旅游新風尚
多地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提振夜間經濟。云浮舉辦“樂居云安,暢游西江”活動,以西江風光帶以基點,舉辦各類美食節、小食節、啤酒節、河鮮節等特色活動,惠州市舉辦“夜色惠精彩”惠州文旅體繽紛消費季,八大主題等上百場系列活動等,梅州市嘉應老街、萬達廣場、梅江夜游等消費項目為市民提供越來越豐富的夜生活選擇。夜間旅游人氣走旺,逐漸成為國慶中秋假期旅游新風尚。
鄉村旅游持續升溫
隨著疫情日趨向好,假日期間,全省各地鄉村旅游持續升溫,游客紛紛驅車到文化主題民宿以及農家樂中釋放心情,尋覓鄉愁文化、體驗鄉村民風。
中山市一些近水親水的景區大受市民和旅客的歡迎,鄉間戲水捕魚,采摘瓜果,感受悠閑的親子生活,偉豐農業景區舉辦盲公捉鴨、田園溜小鴨、摘葵花籽、撈金魚、小火車游園、河畔釣蟛蜞等活動,為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的親子體驗。
梅州市梅縣大黃村、大埔百侯、北塘村、平遠梅畬村、曼佗山莊、蕉嶺上合村、九嶺村、五華漢光超順農旅園等鄉村旅游點,吸引了大量城鄉游客前往,體驗鄉村生活,享受鄉村游的樂趣。
江門市古勞水鄉一期首開區和古勞水鄉賓客中心已在10月1日對外開放,建筑形態模擬風吹荷葉的搖曳身姿,并利用遮陽架構與自然光線的戲劇效果,營造清新自然的環境氛圍,吸引大批游客前來,睦州石板沙、棠下五洞村等一批網紅鄉村旅游點結合當地特色文化或特色美食開展旅游活動,引來一眾攝影發燒友和“吃貨”前來。
清遠市太和古洞有居民宿、二十一度山居、米墅稻田野舍民宿等入住率超六成以上,金龍洞、下逕村鄉村旅游點、清遠·聯滘水西村、清遠竹博園等鄉村旅游點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休閑度假,鄉村休閑游成為了今年國慶中秋節假期游客出游的熱點。
【南方日報記者】蔡華鋒
【通訊員】粵文旅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