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廣州開幕。此次大會集結了20余位院士、2000余位頂尖腫瘤學專家學者和來自全國各地的腫瘤學領域精英,圍繞“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的主題進行交流和探討,共同推動腫瘤診治等領域的發展。
“全院士陣容”主持主旨報告
作為中國腫瘤學領域最頂尖的大會,中國腫瘤學大會主旨報告環節每年都是最受關注的環節之一,經過層層遴選確定的9名主旨報告者,現場分享了中國腫瘤領域的最新進展。主旨報告環節由“全院士陣容”主持,包括鐘南山院士、樊代明院士、郝希山院士、詹啟敏院士、于金明院士、王紅陽院士、赫捷院士、樊嘉院士、陳孝平院士等。
主旨報告有哪些亮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馬駿教授圍繞高發于中國的特色腫瘤——鼻咽癌(占全球47%)臨床診治關鍵問題,通過35年的自主創新,研究成果將鼻咽癌生存率由20世紀90年代的60%提高到84%,達國際領先水平。他的研究還提出化療的最佳時機是“放療前”,改變了沿用18年的國際診療路徑;提出化療最佳藥物是“吉西他濱+順鉑雙藥”,成為新的國際診療標準,全世界推廣應用。
北京大學血液研究所黃曉軍教授分享了白血病精準治療的“中國方案”。針對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難點,黃曉軍團隊通過闡明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誘導免疫耐受的新機制,創建系列新技術,最終形成全球首個單倍型移植體系,首次實現HLA不合程度與臨床療效無關,首次證明單倍型相合移植治療白血病優于化療,與HLA全合移植療效相同。
如何在腫瘤治療的同時保留生育能力?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吳小華教授在確保腫瘤安全性和提高妊娠率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臨床革新,使得根治性宮頸切除術(ART)患者5年生存率達到98.6%。此外,乳腺癌、結直腸癌、霍奇金淋巴瘤等腫瘤都有生育力保存措施指南,甚至遺傳相關腫瘤可以通過PGT(胚胎植入前遺傳檢測)技術阻斷該癌基因的再遺傳,為癌癥患者生育力保存帶來了曙光。
血管靶向治療是醫治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李凱教授闡明了單靶點藥物誘發耐藥的重要機制,確認了可靈敏反應“血管正?;贝翱谄诘膶嵱脴酥疚铮岢隽丝朔伟悬c血管藥物誘發耐藥的最佳策略,以精準單藥治療大幅度提高了耐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生存率。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張力教授、曾木圣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雷群英教授、虞先濬教授、浙江省腫瘤醫院陳明教授等專家學者也帶著最新成果亮相大會主旨報告會場。
征文投稿量創歷屆之最
據介紹,本次大會是2020年我國腫瘤學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覆蓋學科最全、影響力最廣的學術會議。大會設立主旨報告和人文專場主會場,院士論壇、名家外科專場、學科前沿專場、科技獎人才獎專場、科普大賽、青年醫師辯論大賽、東盟國家腫瘤整合醫學論壇、中澳雙邊學術會議等8個主題會場,以及80個專題分會場。大會共收到13553篇征文,投稿量創歷屆之最。
在人文專場,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院士、阿里健康董事長兼CEO朱順炎、《最強大腦》主持人蔣昌建就互聯網與醫療如何互促互進進行了討論。院士論壇則有20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醫學院士,圍繞各自領域的前沿話題、最新理念等進行主題演講。大會還頒發了2020年度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
同期,300余位腫瘤康復患者還參加“同一天一起行”健步走活動,700余位公眾參加大會組織現場科普大會。截至目前,2020CCO萬人科普系列活動已舉行過百場線下科普活動,輻射14個省份百余個城市,覆蓋人群超過百萬。
“整合醫學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腫瘤不是單因素、單病因的,它是多階段、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樊代明院士說,僅靠一種治療手段的單打獨斗不能起到徹底作用,只有整合資源力量與學術思想,通過全方位的努力,才可能在腫瘤診斷和治療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是疫情下,面對新變化,必須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跋嘈糯舜未髸呐e辦,將為腫瘤醫學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動力?!?/p>
南方日報記者 朱曉楓 黃錦輝
通訊員 陳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