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下午,“廣東的小康之路:《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新書線上分享會”在南方+、快手、抖音等多個直播平臺上線,吸引了許多書迷觀眾與作者展開熱烈互動。四名來自《奮斗與輝煌》創作團隊的作家與花城出版社編輯團隊攜手,與讀者在線分享了廣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感人故事,以及創作與出版過程中的趣聞樂事。
“廣東小康建設四十多年來的艱辛歷程與輝煌成就,在書中徐徐展開,娓娓道來?!被ǔ浅霭嫔绺笨偩庉嫃堒步榻B。
作品用一百余萬字,書寫了一千多個人物,六七百宗生動的故事,這些大開大合的歷史瞬間和生動鮮活的民間話語,立體地詮釋了廣東的精神: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
“開放、包容,是南粵大地的歷史基因,改革開放,不過是釋放出了廣東人民古已有之的天性,鋪平了奔向小康、邁向富足的坦途。”
——摘自《卷一·百端待舉(1978-1991)》
分享會上,《卷一》作者之一,廣州市政府參事、暨南大學教授喻季欣回顧了自己的切身經歷。20世紀90年代初,他來到廣東廣州工作,至今已有30年。喻季欣表示,他不僅以親歷者的身份,見證了偉大時代的啟幕,還以記錄者的身份參與創作廣東小康“創業史”,為此,他感到“熱血沸騰”?!皠撟鞯倪^程中,我們常常被熟悉或不熟悉的普通人的命運所感動,這讓我們明白一個簡單又深刻的道理——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庇骷拘琅e例談到,如今習以為常的香皂、電子表、折疊傘等時髦商品,在當時都是小商販特地從深圳購買,裝在蛇皮袋里、擠著公交車運回來的。
“東方風來滿眼春!這七個字,和這七個字背后的一系列講話,振奮了人心,凝聚了人心,也消除了改革的雜音?!?/p>
——摘自《卷二·風生水起(1992-2001)》
中國作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作協副主席王十月是《卷二》的作者之一,他講述了自己印象中的兩個“廣東”:一個是他親身經歷過的廣東,另一個是他通過寫作《奮斗與輝煌》,翻閱了眾多資料了解到的廣東。“我幾乎把1990到2000年的《南方日報》《南方周末》等報刊都看了一遍。”王十月認為,只有將這兩個廣東結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立體的廣東。在第二卷中,王十月用許多耳熟能詳的“熱詞”串起了10年間人們為實現“中國夢”而付出的努力,如“洗腳上田”“重獎科技人才”等?!斑@本書里有你、有我,讀者總能在書中的某個故事里,回想起記憶深處的某個細節。”王十月說。
“對于中國人,自力更生從未過時,只有自主創新,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解放那被牢牢卡住的脖子,自由暢快地呼吸。”
——摘自《卷三·攻堅克難(2002-2011)》
佛山市藝術創作院副院長盛慧參與了《卷三》的內容創作?!?002到2011年的十年,可能是大家感覺自己生活變化特別大的十年。”盛慧說,其中既有奧運會、亞運會等盛事,也有汶川地震、冰災、金融危機等挑戰?!肮钥穗y,講的就是廣東人民如何憋著一股勁,披荊斬棘、開辟疆土的故事?!痹凇胺堑洹币咔橐徽轮?,盛慧一度“寫到落淚”。他以“小人物”為切入點,從廣東醫護人員、新聞記者、愛心企業家等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齊心抗疫的故事,寫到佛山一名公安干警結婚前因公受傷,只能纏著繃帶舉辦婚禮。盛慧希望,讀者可以通過這些人物故事,感受“廣東溫暖”。
“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
——摘自《卷四·逐夢飛揚(2012-2020)》
《卷四》作者之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小說創作委員會副主任王威廉在20年前來到廣東讀大學,見證了廣東翻天覆地的變化,理工科背景出身的他,對于互聯網科技及人工智能物聯網發展方面,震撼之感尤為強烈。
“長期以來,廣東在科技創新行業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現今為助力全國走向5G時代亦貢獻巨大。”王威廉說,從微信、電商、人工智能到區塊鏈,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得到加速發展和突破應用。他認為,《奮斗與輝煌》以廣東的視角呈現的不僅僅是小康社會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績。
南方日報記者 黃楚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