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視頻
開欄的話?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滄海桑田,恰是風華正茂。影像是對歷史最真實的回眸,也是對時代變遷最樸素的再現。南方日報、南方+聯合廣東省檔案館策劃推出系列報道《百年紅圖·百年偉業》,用影像重溫百年風云,用故事講述初心使命。今天推出第一期《父親鏡頭里的抗戰》,帶大家一起去尋訪《地道戰》《毛澤東與小八路》等經典紅色影像背后的故事。
△1944年,冀中,偵查員活動在津浦線鐵路沿線。石少華 攝
一列火車越開越近,上面滿載著來勢洶洶的日本兵。兩名八路軍偵察員與他們狹路相逢,卻臨危不亂,把駁殼槍別在身后,從容地沖火車招了招手。日本兵以為是老百姓在歡迎他們,也興奮地沖他們揮手。
這張拍攝于1944年的黑白照片,定格了抗戰時期冀中平原津浦鐵路沿線一個危急瞬間。冒著生命危險拍下這張照片的是紅色攝影師石少華。
石少華是廣東番禺人。1938年1月,年僅20歲的他帶著一臺相機和四五十個膠卷,從香港奔赴延安,投身時代洪流之中。
△在香港讀書時期和在前線的石少華。
近15年來,石少華的長子石志民的大部分精力,都在搜集整理父親當年在抗戰前線拍下的照片。一幅幅黑白照片,讓當年的戰地生活,穿越歷史煙塵,真切地呈現在今人面前。
這些照片背后有著什么樣的真實故事?在建黨百年之際,南方日報記者尋找百年紅圖,傾聽石志民講述父親鏡頭里的抗戰。
△2021年4月,石少華長子石志民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專訪,講述父親照片里的紅色故事。張梓望 許舒智 曾強 攝
▼石少華的代表作之一《毛主席與小八路》,記錄了毛澤東在延安時親切率真的珍貴瞬間。
△1939年,毛澤東在延安和小八路談話。石少華 攝
1939年中,毛澤東到抗大參加生產運動初步總結大會。剛下車,兩個小八路立刻迎上前,高喊“毛主席好!”
毛澤東問:“你們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嗎?”“知道,你叫毛主席。”小八路異口同聲。毛澤東笑了:“不對,我叫毛澤東。”他邊說邊在手心一筆一畫寫下了“毛澤東”3個字。一旁的石少華眼疾手快,拍下了這一動人瞬間。
▼石少華的另一組代表作《地道戰》,則系統記錄了地道戰的真實歷史細節。
△1943年,冀中,游擊隊員在地道里穿梭。石少華 攝
這組照片中,有幾幅看起來平淡無奇的作品,例如2幅有2個洞孔的民宅土墻特寫。當時,攝影材料稀缺,大部分都是靠從日本兵手中繳獲,有的攝影師一年只能拍兩三個膠卷,他為什么拍下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墻面特寫?
經過整理,石志民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正是這些不起眼的細節,完整復原了地道戰的全貌,留下了珍貴歷史記錄。
△1943年,冀中,村民通過年畫后的地道口把物品藏到地道里。石少華 攝
這組照片中,有一張經典名作。一位高鼻梁大眼睛的外國人,貓身躲在地道里,緊張地傾聽著地道外的一舉一動。他是受命到晉察冀來考察地道戰的美軍觀察組成員杜倫上尉。這張照片背后,是抗戰中最為殘酷的一面。
△1944年,冀中培里村,美軍觀察組成員杜倫上尉在冀中平原遭到日本軍隊追襲,被當地老百姓藏到地道中。石少華 攝
1945年1月22日,杜倫上尉剛剛抵達冀中平原上的培里村,行蹤就被日本人偵知。凌晨時分,村莊被日本軍隊圍困。危急之際,杜倫隨抗日軍民轉移進地道。
房東老大娘沒來得及躲進地道,被日本兵抓住了。因拒不透露地道口,她被剁掉了4個手指。
地道里,有當時冀中軍區第九分區司令員魏洪亮的妻子肖哲和8月大的孩子。孩子嚇得大哭起來,肖哲緊抱住孩子,用乳房堵住孩子的嘴,防止日本人聽見。當天下午,他們脫困后才發現,肖哲懷中的小孩早已憋死。
△1943年,冀中,游擊隊員從地道轉入房上戰斗工事。石少華 攝
黑白影像直接地呈現戰爭,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民族危亡之際,石少華將相機作為武器,以照片作為載體,為救亡圖存而呼喚和抗爭。
“當年的攝影師常常跟著戰士們甚至是突擊隊一起沖在第一線?!笔久裾f,每次出去采訪前,父親和戰友們都會互相認真告別。父親是這么解釋的:“這種告別不僅是對友誼的珍視,還有一種決心。無論發生什么事,這條路希望活著的人能繼續走下去?!?/p>
△1941年,冀中,正在站崗放哨的兒童團員。石少華 攝
1962年7月24日,石少華應邀到毛澤東主席家中作客。呂厚民攝
【攝像】張梓望許舒智曾強
【剪輯】許舒智
【文字】張迪仇敏業
【視覺設計】譚唯吳穎嵐潘潔
【執行】張梓望羅斌豪
【統籌】曾強曹斯王輝王良玨
【策劃】羅彥軍羅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