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一部歷史巨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的一座土窯洞里橫空出世。在風暴和烈火交織的年代里,“黃河”的怒吼吹響了抗戰時期凝聚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抗敵救國的精神號角,億萬民眾唱著“風在吼,馬在叫”,奔赴抗日戰場最前線。
這套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作品,在問世后的幾十年來,都被視做一部高度概括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紀念碑式的音樂史詩,甚至直到今天,其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的位置依然無可替代。
郭沫若曾這樣描述《黃河大合唱》的出現:“當時,在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壓制下,大后方的一切聲音差不多都沉沒了。而《黃河大合唱》卻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從北方吼唱了起來。”何其芳更是形容它是一部像黃河本身一樣“波濤洶涌”、無比壯觀的杰作。
《黃河大合唱》激蕩的旋律中,飽含著作曲家冼星海心中奔騰的愛國之情。星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程興旺認為,《黃河大合唱》積淀了冼星海為工農大眾創作的感性基礎。在音樂救國信念引領下,促使其以音樂為武器,緊貼中華民族偉大抗戰而創作,多角度反映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堅定決心和鋼鐵意志,從而使作品成為一個民族從“苦難”走向“勝利”的信念宣言。
為人民而歌
冼星海原籍廣東番禺(今廣州南沙區欖核鎮),1905年出生于澳門一個貧苦家庭。他自幼便展現出過人的音樂天賦,青年時期曾在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和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鋼琴,攻讀作曲理論。1930年春,他遠赴法國巴黎求學,隨后成功考入巴黎音樂學院由法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保羅·杜卡主開設的高級作曲班。
1935年5月,杜卡教授遽然離世,冼星海被迫結束留學生活提前回國。離開巴黎前,他在恩師墓前立下宏愿,要把自己全部的音樂才華獻給祖國。
回國后,冼星海輾轉上海、武漢等地,積極投身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在上海,他加入了由進步左翼人士創建的歌曲創作者協會,結識了如呂驥、任光、賀綠汀等日后為中國新音樂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音樂家?!芭c左翼音樂人士的交往為冼星海的音樂創作打開了一扇通往人民大眾廣闊世界的大門?!睆V州市作協副主席、《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歲月》作者劉迪生介紹。
這一時期,冼星海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借鑒中國民族音樂形式和風格特征,創作了大量電影音樂以及與時局緊密結合的抗戰歌曲。其中,《夜半歌聲》等電影音樂作品更在當時風靡全國。
鮮為人知的是,《黃河大合唱》誕生之前,冼星海就曾嘗試以黃河為主題進行創作。1936年,著名電影導演吳永剛在拍攝進步電影《壯志凌云》時,冼星海應邀為電影創作一首反應黃河地區人民生活場景的歌曲《拉犁歌》。由于他生長在南國水鄉,從未接觸過華北地區農村生活,只能依靠北方朋友提供的勞動號子作為參照,因而最初寫出來的曲子缺少了一種大氣渾厚的氛圍。
這一年秋天,攝制組赴河南鄭州一帶拍攝外景,冼星海欣然應邀同行。在河南,他跟隨攝制組去了開封、鄭州等地,在實地感受中原的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之后,終于譜出了全新的、散發著黃河流域平原氣息的《拉犁歌》。
關于這段經歷對冼星海日后創作所產生的影響,各種版本的冼星海傳記都有過較為翔實的記述。劉迪生解讀說:“不管是哪種敘述,關注點都是當時的階級壓迫、民族苦難深深地觸動了冼星海的心靈,為他從一個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向‘人民音樂家’的轉變埋下了伏筆。”
1937年,“8·13”事變爆發,日軍侵華步伐不斷加速,國內形勢危急。文藝界愛國人士紛紛匯聚武漢,并成立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次年1月,由冼星海、張曙等人籌建的全國性歌詠組織中華全國歌詠協會也在武漢舉辦了成立大會。全國性的抗日救亡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這些文藝界的民間組織為宣傳抗日在最大限度地發揮著它們的作用。
星海音樂廳副主任楊震指出,抗戰初期這一段時間,是冼星海的創作生涯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他告別了回國初期的抑郁、悲憤,展現出了他性格中熱情、堅韌的一面,創作出明朗、雄壯的《在太行山上》《到敵人的后方去》等作品。這一重要變化除了客觀形勢的影響之外,更為關鍵的是他在這一階段更多地接觸現實,更密切地接近群眾,更進一步地認識到了人民的偉大和共產黨的先進性。
1938年3月的一天,正在苦思前途去向的冼星海偶然讀到了《抗戰中的陜北》一書,頓覺豁然開朗。他在日記里表達了他對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中國現在是成了兩個世界,一個是向著墮落處下沉,而另一個就是向著光明的有希望的上進。延安就是中國的發揚地?!?/p>
恰在此時,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全體師生聯名致信,熱情邀請冼星海出任音樂系教授。帶著對自由和進步的向往,冼星海攜新婚妻子錢韻玲在1938年的冬天踏上了前往延安的列車。
為黃河譜曲
1938年11月20日,延安遭遇了第一次大轟炸。此后,冼星海的日記中便有了很多躲避轟炸的記錄,有時候甚至在一天之內要數次爬下山溝棲身于防空壕中。在戰爭的磨難和艱苦的環境中,冼星海仍舊堅持創作,從未中斷。
1939年1月中旬,詩人光未然因為在演出途中行軍墜馬負傷,留在延安治療。此前,冼星海和光未然在武漢、安陸時,就曾合作過不少抗戰歌曲,此次延安重逢兩人決心再度攜手。在病床上,光未然根據自己兩次橫渡黃河及沿河行軍的感受,通過口授的方式,寫下一組歌詞《黃河吟》。
同年2月28日,舊歷除夕,冼星海、光未然等人在西北旅社舉行了一次小型聯歡會,光未然在會上朗誦了這批新作。冼星海聽后十分興奮,當即表示有把握寫好。3月底,經過6天的緊張突擊,他一氣呵成地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譜曲工作。
“這部大合唱是在炮火聲中誕生的?!眲⒌仙凇洞蠛又辏嘿呛:退姆浅q月》中寫道。在1939年4月13日在陜北公學舉行的延安第一次音樂大會上,《黃河大合唱》首次正式演出。據當時在音樂系第2期學習的王莘回憶,魯藝各系師生一共有150多人在操場上參加了此次排練,提琴、二胡、三弦、笛子、軍號、大鼓等樂器一同上陣。“那時日本飛機到延安進行第二次、第三次大轟炸……敵機的狂轟濫炸沒有使魯藝受到損失,也沒能破壞《黃河大合唱》的排練活動。冼星海同志與我們一起,我們大聲唱著‘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來抗議日本強盜對延安的轟炸?!?/p>
1939年5月11日,在魯藝成立一周年紀念晚會上,冼星海親自指揮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隨著指揮棒有力地揮動,驚天動地的歌聲震撼著人們的心胸。唱到終曲,全場響起暴風雨般的掌聲。毛主席也連聲贊揚:“作品寫得好!很激動人心!’”
4天之后,冼星海鄭重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我像許多青年人一樣,愿意把自己獻給黨?!碑斈?月14日,他的入黨申請得到了批準。這一天,他在《日記》中稱入黨第一天是“生命上最光榮的一天”,“我希望能改變我的思緒和人生觀,去為無產階級的音樂奮斗!”
1940年冼星海接受中央安排,前往蘇聯參與制作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5年因病于莫斯科醫院逝世,去世時年僅40歲。他的骨灰被安放在莫斯科近郊的一個公墓內,盛放骨灰的石匣上,用俄文刻著他的三個身份:中國作曲家、愛國主義者和共產黨員。
如今在廣州,這座城市正在用多種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弘揚星海精神。1985年,廣州音樂學院更名為星海音樂學院;2005年是冼星海誕辰100周年,番禺博物館專門為其設立了個人展廳;在廣州珠江環繞的二沙島上,以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的星海音樂廳,已經成為廣州城市的文藝地標?!百呛T鞔_提出‘要把音樂普遍了中國’的宏偉目標,并一生為之奮斗?!睏钫鹫f,“讓高雅的音樂作品主動貼近大眾,讓星海音樂廳成為每個市民的精神家園,這就是我們對星海精神最好的傳承?!?/p>
■解讀
融合中西文化
表達時代呼喚
作為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短暫的音樂人生中,創作了幾乎涉及所有音樂體裁,并留下了許多抗戰經典作品。程興旺認為,一部藝術作品的永恒魅力在于其感染力和照亮力的辯證統一。
冼星海圍繞抗戰這個宏大現實主題,以敘事抒情有機結合的八個樂章、鮮明濃郁的民族風格、朗朗上口的旋律曲調、靈活多樣的演唱組合、簡明有效的復調技術、巧妙有效的朗誦手法等,創構了獨一無二的音響結構,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在展現出撼人心魄的感染力之同時,彰顯出了巨大的照亮力。這正是這部作品能超越時空傳唱不衰的根本所在。
與此同時,冼星海的音樂創作之路,是從中西文化融合之中開拓出來的一條創新之路。程興旺稱,嶺南文化已經成為他文化心理結構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冼星海的音樂創作自然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這是基因性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冼星海沒有囿于嶺南文化基因的束縛,而是在學習掌握西方作曲技法后,鮮明地提出要將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與西洋作曲技法有機結合,創造出符合革命需要的、符合工農大眾趣味的民族性音樂,創造出具有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族音樂,創造出最具民族性、最具世界性的中國音樂。《黃河大合唱》以獨特的音樂方式表達時代呼聲,充分體現了冼星海的創作追求與創作實踐是相統一的,創作成果與現實需要是相一致的,這種中西結合的創作追求,時至今日仍然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與此同時,楊震指出,星海精神的內核,是對音樂專業的追求、熱愛以及堅定的音樂救國理想。今天的文藝工作者應不斷從星海精神中汲取動力,努力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堅持以藝術情懷觀照現實生活,表達人民心聲,力爭創作出更多像《黃河大合唱》這樣名垂青史、長久流傳的經典之作。
南方日報記者 李文軒 孫羽嘉 張蜀梅
統籌:郭珊
策劃:陳志 李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