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學三年級的黃芷晴每天放學后就回到村里的文化廣場玩耍十分鐘,然后和小伙伴一起走進黨群服務中心。“這是犁,這是耙,這是簸箕……”在村里爺爺奶奶的教導下,現在的她已經認識大部分物件了。她說,未來自己也要當解說員,介紹農具給更多的人認識。
傳承農耕文化,留住鄉村記憶。脫貧之后,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新坣村黨群服務中心打造了一家農耕博物館。黨群服務中心現已成為村民隔三差五就要參觀聚會的場地。村民們每每在黨群服務中心看到舊物、回憶起往事,相互探討聊起艱苦奮斗的趣事,引來一片歡聲笑語。
留住鄉村記憶
但凡有親戚朋友到新坣村村民家里做客,他們都會介紹農耕博物館,還會帶他們去現場,滔滔不絕地講解展品。
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新坣村是一個典型的空心化省級貧困村,村里有75戶129名貧困人口。在越秀區珠光街對口幫扶下,貧困戶在2019年11月全部退出貧困序列。
擺脫貧困后,如何走向全面小康生活?這是扶貧干部和村干部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去年來到這里,就逐一走訪貧困戶。發現他們家中有很多老的農用具,便萌生了收集起來的想法?!痹叫銋^珠光街派駐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新坣村第一書記藍賢奕回憶,他將方案上報了珠光街黨工委。街黨工委從經費、物資、建設思路等方面全力支持黨群服務中心的建設,積極探索“黨建+文化+扶貧”的工作模式。新坣村黨群服務中心正是珠光街黨工委、辦事處聯合佛岡縣水頭鎮委、鎮政府以及當地文化部門全力籌建的。
農民家里都有一些老舊的生活物件和生產工具。以前,這些物品都隨意擱置在家里,如今集中在黨群服務中心展示,配以圖片和歷史資料進行展覽,全景再現農耕文化和農村生活。
農耕博物館分為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工匠精神、新坣生活四個展覽廳。農耕文化展廳以“新坣人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為主題,在全村范圍內收集早期農用產品,包括風柜、犁耙、簸箕、鋤頭、斧頭、鋸子、柴刀、石磨、斗笠、曬谷用具等。
工匠精神展廳則以“織布打鐵繡花,不朽工匠精神”為主題,收集織布機、繡花、打鐵、挖煤、刨木、彈棉花等工具。
縫紉機、鳳凰單車、收音機、電視、風扇、油燈、行李箱、鏡子……新坣生活展廳是村民們最津津樂道的地方,古老的風土人情和快樂的新坣人民生活場景在這里一一呈現。
博物館展示著人們曾經的生活印記,在新型城鎮化浪潮中,保留記載歷史的物件和民間習俗,獨特的農村鄉愁文化得以延續。
維系感情紐帶
農耕博物館是村民們大幫小湊建起來的?!拔幕褪且窒怼!币淮迕衲脕砑依锉4娴乃^鎮生產隊工分簿。隨后,村民們都開始翻家底。糧票、郵票、肉票……捐贈的越來越多。灌溉水車、織布機、驅蚊罐等十分罕見的舊物都陸續捐出來。
如今,展覽品已達500件。其中,30%是村民主動捐贈,40%是村民借展,還剩30%是藍賢奕在一些“三清三拆”的房屋廢墟中找尋來的。
“他騎著電瓶車穿梭在村里的巷頭巷尾,不厭其煩地和貧困戶或者村民講自己的想法。今天一根扁擔,明天一個瓦罐?!秉S序輝說自己曾經也是貧困戶,他被藍賢奕的精神感動了,所以無償捐贈了多件農具和生活用品?!胺旁诩依镆矝]用,而且遲早會爛掉。現在展覽出來,子孫后代知道現在生活與以前差別很大,很有意義?!闭f到這里,他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事實上,除了村民主動捐贈,村里的大學生也出了一份力。在他們的微信群里,有的人對展覽進行設計,有的人對內容進行完善?!斑@是我們村的文化象征,我有責任出一份力?!痹趶V州讀大學的黃彩玲表示,希望鄉親們的文化生活更豐富,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原本,黨群服務中心所在地是一所村小學,生銹的運動器材見證了曾經的喧鬧。后來學校撤并之后,校園里長滿雜草。如今,這里已變成黨群服務中心,成為村民隔三差五就要到場參觀聚會的場地。看到舊物回憶往事,歡聲笑語又回來了。伴隨著喧鬧而來的還有更多更好的村民協商議事氛圍。
以黨群服務中心為載體,村民們逐漸習慣來到這里討論村子里的大小事。新坣村黨支部書記黃奔騰向記者介紹說,經常聚在一起,大家的感情更好了。從農耕博物館的治理到鄉村文化的建設發展,大家都在這里共同參與。
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圍也帶動了農產品發展,博物館增添了新坣村的人氣。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多,新坣村的農特產品也出名了。“我的黃皮賣得特別好,廣州來的游客經常買?!秉S序輝笑著說,“今年的收入增加不少。”
可以預見,新坣村黨群服務中心將會是文化帶動產業、黨建促進脫貧的新起點。
歸屬感顯著增強
“快來快來,這間更多。”原本走路一瘸一拐的劉恩良連走帶跑向妻子招手,那一刻現場村民無不為之動容。
這是發生在貧困戶大會當天的一幕。會后,劉恩良夫妻倆走進了農耕博物館。在農耕文化展廳,他看到自己熟悉的用具,逐一向妻子介紹。當他走進新坣生活展廳的時候,他頓時被眼前琳瑯滿目的展品震驚了,迫不及待要和妻子分享。
新坣村村委會主任黃綱靈的大哥大嫂在虎門,回到村里后一家大小十幾個人都來看展覽。“農村人的鄉愁,我在這里找到了,回家前想再看一眼。”黃綱靈的大哥看到熟悉又陌生的農具一一擺在展廳里,非常感慨,逐一向孩子介紹。
已在佛岡工作的黃老師是新坣村的外嫁女,回娘家時帶著七八個小朋友到館里參觀。“這是什么,那個怎么用?”城里來的學生還不認識這些農具,每一件都非常好奇?!芭T谇懊妫嗽诤竺孚s?!贝迕駛円贿吔忉屢贿呇菔尽?/p>
如今,新坣村的村民人人都可當講解員。“小康生活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有了這個博物館,村民感受到文化就在身邊?!秉S奔騰見證了村民精神狀態的改變。
黃常洪是村里的五保戶,以前一個人的生活枯燥無味。如今,他每天下午都會到黨群服務中心轉一轉,逢人便積極介紹自己家的“寶物”,“博物館的第一件展品就是耙,是我捐的”。笑容洋溢在他臉上。
黃奔騰回憶,以前村民的文化生活非常匱乏,家里人多就能熱熱鬧鬧的,貧困戶和五保戶家里一到晚上特別冷清。農耕博物館建成后,不僅成為村民茶余飯后的聚集點和感情紐帶,更激發了村民對文化建設的向往。
知道農耕博物館的人越來越多,來參觀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帶來的是新思想、新理念,帶走的則是當地的土特產。“精神面貌都不一樣了,村民開始主動參與鄉村振興工作?!秉S奔騰說,農耕博物館從內到外改變了村民。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馮艷丹
【通訊員】周小莉
【攝影】蘇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