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湛藍的天空,點綴朵朵白云。如今,這一如詩如畫的美景在深圳已成為常態,成為人們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在深圳生活的一位設計師感慨地說。
近年來,深圳空氣質量持續向好,“深圳藍”品牌越擦越亮。
2019年PM2.5平均濃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自2006年有監測數據以來,首次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灰霾天數從2004年最高187天降至2019年9天,創1989年以來新低,大氣環境質量走出一條與GDP背道而馳的曲線。
2020年以來,深圳聚焦臭氧污染,重點推動PM2.5和臭氧協同減排,大氣環境持續改善,截至9月20日,全市PM2.5平均濃度降至16.3微克/立方米,穩定達到歐盟標準,空氣質量優良率97.3%。
1-8月深圳空氣質量在168個重點城市排名第4位,繼續在全國大中城市保持領先。
空氣質量持續提升,得益于深圳始終堅持源頭防控,科學布局城市空間和產業發展。
深圳是典型的“三大三小”,即經濟大市、產業大市、人口大市,同時也是空間小市、資源小市、環境容量小市。在城市規劃布局上,堅持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在產業發展布局方面,深圳從“三來一補”和代工模式,不斷向高新技術產業升級,到目前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持續淘汰低端落后產能,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綠色現代產業體系。2019年,全市GDP達到2.69萬億元,同比增長6.7%。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8.8%,同步淘汰落后低端產業企業1716家,250家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驗收。
空氣質量持續提升,表明深圳全面系統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深圳地域面積小,經濟總量大,單位面積承載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遠高于其他大中城市,但深圳始終將優良的大氣環境質量作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質量為導向的發展戰略,大力度整治大氣污染。
從2004年起,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圳開始全面系統的大氣污染治理進程,先后出臺實施“藍天行動計劃”“藍天工程”和“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等,成為全國唯一全市域禁燃高污染燃料和淘汰全部散煤和普通工業用煤的城市,全國最早全市限行黃標車、最早推廣水性涂料、最早實施船舶污染治理、最早實現公交車和出租車100%純電動化、最早在中心城區劃定“綠色物流區”和“非道路移動機械低排區”的城市,最早開展了PM2.5源解析,也是大氣環保地方標準最全的城市。
2019年,深圳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較2015年減排比例分別為50.6%、21.2%、16.7%、6.3%,均超額完成任務;單位GDP能耗、水耗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1/8。
2020年以來,深圳深入開展“深圳藍”可持續行動,通過實施柴油車(機)污染攻堅工程等“十大工程”,共計80個項目,力爭PM2.5(細顆粒物)年平均值穩定在25微克/立方米。
2020年以來,全市各單位狠抓大氣污染防治任務落實,全面淘汰黃標車,實施機動車國V燃油標準,推進家具、集裝箱、自行車、汽車、汽車維修等重點行業完成生產線水性化改造,組織實施揚塵、工業強化減排措施等。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范區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
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深圳將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范區建設“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對標全球最高最好最優,在更高起點、更高目標、更高層次上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先行示范,必須對標一流、先行一步。深圳將秉承40年來特區生態環境事業發展經驗,以先行示范的要求,主動擔當,敢闖敢試,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
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天藍水秀、現代宜居”成為美麗深圳生動寫照。
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邁進國際一流水平,“綠色繁榮、城美人和”的美麗深圳全面建成。
到本世紀中葉,城市生態環境治理范式全球領先,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生態環境標桿城市。
瞄準新的目標,深圳將推進大氣質量邁向國際一流,顯著提升城市人居生活品質。
(作者單位:深圳特區報)
來源: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