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級工廠的快速建成投產使特斯拉大幅縮減了成本。
廣東肇慶小鵬汽車智能網聯科技產業園區生產車間。 本欄圖片由受訪企業提供
位于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一片繁忙。物流工程車熙熙攘攘,從不同方向匯聚于此,剛剛生產出來的新車正等待裝車發運。同時,遠隔1200多公里的廣東肇慶小鵬汽車智能網聯科技產業園區焊裝車間內,210臺ABB焊裝機器人不停揮舞手臂,抓取、定位、安裝、點焊,一氣呵成,一輛輛小鵬P7成型,并送往組裝車間完成組裝。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風口,小鵬和特斯拉背后所依托的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均是汽車產業發展重鎮,亦在同時發力智能新能源汽車,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南方日報記者 拱千舒 彭琳 李赫 發自上海
降價底氣來自中國產業鏈優勢
新年伊始,特斯拉在中國打出一張“王炸”:國產MODEL Y售價33.99萬元起,相對進口版本大降16萬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國內又掀起新一輪新能源汽車消費熱潮。事實上,這也并非特斯拉第一次進行旗下車型售價下調。為何特斯拉國產車價格能一降再降,其底氣何在?
這要從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去尋找答案。
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記者看到,第二代生產線在生產布局和工藝方面得到了很大簡化。得益于更高效的產業鏈布局,上海超級工廠快速建成投產,讓特斯拉大幅縮減了成本。
有數據分析指出,國產特斯拉Model Y 生產成本僅為23.7萬元左右,隨著Model Y 進一步產能提升,未來價格可能降至30萬元以下,將進一步帶動銷量走高。
“新能源汽車同樣依托于傳統汽車的產業鏈,特斯拉選擇上海,正是因為上海汽車制造業成熟的產業鏈布局?!碧厮估蚋笨偛锰樟毡硎荆L三角的先發優勢比較明顯,整個上海的汽車制造業的產業鏈是比較成熟的,轉身的速度也會很快,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聚集起來。
實際上,特斯拉大手筆地下調價格,正是基于依托上海具有的相對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且成本更低。
特斯拉的到來,也進一步催生了整個上海產業鏈配套升級,產業鏈提升效果明顯,吸引力也大幅提升。
2020年9月,包括新泉、錦源晟等業內重點企業的13個項目正式落戶特斯拉所在的臨港新片區,覆蓋新能源動力總成、材料、傳感器及電子元器件等汽車產業鏈上各類配套產品,投資額總計超40億元,達綱產值逾百億元。
在臨港新片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日趨完善,發展空間不斷擴展,聚集效應愈加凸顯。目前,新片區依托特斯拉、上汽乘用車等企業加大產業鏈上下游布局,汽車領域關聯企業突破60家,2020年產業規模預計將超過600億元。
《2020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CSSCI指數)暨長三角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報告》顯示,上海新能源汽車價值鏈提升指標由2017年的31.31一路上升至2019年的36.43,呈現出組織區域產業鏈的能力。新能源汽車行業增長驅動力強勁上揚,2019年新能源汽車對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貢獻度較2017年提升了4.2%,增長至32.69,呈現出價值鏈、產業鏈、創新鏈協同升級的趨勢。
“鯰魚效應”激活整個產業集群
作為國內首家外資獨資車企,特斯拉是上海市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制造業項目,總投資高達500億元,年產能50萬輛,從“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當年上市”到市場規模初顯,上海在抓住世界新能源汽車龍頭的同時,也引入了一條大的“鯰魚”,特斯拉超級工廠很快便攪熱上海乃至全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水池,激發出傳統車企的斗志,也刺激蔚來、小鵬等新勢力加速成長。
走在黃浦江邊,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全新模式打造的新能源汽車體驗空間——上汽R汽車打造的R SPACE,突破傳統4S店銷售模式,Marvel-R作為上汽乘用車R品牌推出的首款電動車,已獲得中國5G終端電信設備進網許可證,正式擁有5G技術商用的必備資格,成為全球首款可以上路的真5G智能電動汽車。
“我們現在選的523電池,這種配方相對更穩定,安全性更高,我們通過自己技術的提升和優化,能夠把能量密度做到接近811或者和811一樣。在三電電池的轉化效率上,我們目前也做得非常好,達到97%了,是業內非常領先的。”上汽R汽車首席運營官姜輝表示,上汽推出R品牌,其背后是將傳統汽車企業多年來在技術上積淀更好地呈現出來。
在“鯰魚”帶動下,越來越多車企加入新能源汽車市場,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接受電動出行,在特斯拉贏得市場的同時,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據上海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在特斯拉穩定量產帶動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大幅增長1.4倍,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9倍,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同比增長40.0%。
同時,特斯拉也激發了上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路徑探索,對整個智能汽車發展生態影響更加深遠,上海正在謀求涌現更多“特斯拉”式的創新模式。
依靠上汽集團強勢資源,以及張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團三方聯合打造的智己汽車,通過創新機制先行先試,打造全新智能出行生態。智己汽車的“智能出行研究院”打破以往汽車企業的傳統架構模式,全新構建“一橫三縱”研發體系,聚集全球精英科創人才,智駕、數據驅動等研發人員占比75%左右。
在上海國際汽車城,記者看到大眾集團全球首個MEB工廠在這里落成,投產包括奧迪、大眾、斯柯達等品牌的多款全新一代純電動汽車。其中,ID.4 X是上汽大眾首款ID. 家族純電車型,基于大眾汽車集團MEB模塊化電驅動平臺打造,開啟了上汽大眾全面電動化、智能網聯化。
多個創新點的發力,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正在重構當下汽車產業鏈生態,要加快步伐深化創新,加速優化營商環境,亟需政策升級。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上海市2020年出臺7個政策,強勢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其中,《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與《關于支持本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明確指出,上海要積極搶占產業制高點。
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也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向長三角區域拓展,強化了上海與長三角其他區域產業互動,擴充了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版圖。長三角逐漸形成以上海為總部、在蘇浙皖形成制造基地的產業一體化聯動模式。
厚積薄發有望迎頭趕上
在1200公里之外的廣東,也有一家新勢力車企正在冉冉升起,以自主創新模式推動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去年10月20日,在肇慶,第10000輛小鵬汽車P7正式下線,用時不到160天,創造了現階段“造車新勢力”中所有單車型的最快萬輛下線紀錄,也意味廣東新能源汽車“智造”實力不容小覷。
在佛山,大眾MEB平臺首款純電動SUV ID.4 CROZZ在一汽—大眾佛山分公司投產并快速投放市場,一期投產后可達到15萬輛/年的產能,2023年規劃產能將達到30萬輛/年。在廣州,廣汽豐田將實施新能源車產能擴建項目,項目總投資113.3億元。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風口上,新勢力與巨無霸并非針尖對麥芒。廣東造車新勢力在技術研發上的先發優勢,讓參與者并不畏懼由特斯拉帶來的競爭。自動駕駛的全棧自研量產能力是小鵬汽車的核心優勢,小鵬P7則首次搭載NGP高速自動導航駕駛,是首個可量產且不依賴于停車場改造的自主泊車系統。
“特斯拉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公司,效率很高,但中國新造車企業效率也很高?!毙※i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說,“未來的幾年是科技和裝備的競爭,如果你沒有全研發能力,很難贏得這場戰爭,我對中國企業蠻有信心,中國整個供應鏈體系在全球是非常強的。”
正因為依托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資源支撐,小鵬汽車有了十足的底氣,快速追趕對標“巨無霸”特斯拉。
廣東汽車產業集群發展優勢明顯,形成了廣州花都、番禺、南沙以及深圳坪山等高度集聚的產業園區,并形成了整車及零部件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較為完備的產業鏈。目前,廣東共有規模以上汽車及零部件企業876家,已經形成了日系、歐美系和自主品牌多元化汽車產業格局,汽車產量連續三年居全國第一位。
依托廣汽集團、小鵬汽車、東風啟辰、比亞迪等主機廠,智能汽車龍頭效應在不斷增強,激活了廣東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升級。《廣東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廣東汽車產業規模破萬億,汽車產量要達到430萬輛。新增2—3家百億級零部件龍頭企業,培育2—3家汽車零部件獨角獸企業,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將取得實質性突破。
建言灣區
推動上下游深度融合
發揮智能科技優勢
隨著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電子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汽車產業面臨著百年未有之變局,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已經成為新的發展趨勢。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當下汽車大勢所趨。
上海吸引世界知名外資汽車企業建設研發中心及高端整車項目,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加速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
同樣,粵港澳大灣區一直是全國重要汽車制造基地,廣州、深圳、佛山定位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東莞、中山、惠州等地區定位上下游零部件及新材料產業鏈配套,實現了區域布局協調發展,提升產業集群規模和競爭力。據不完全統計,在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廣東去年已有4個整車項目建成投產或奠基。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系主任芮明杰表示,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應包括全球產業鏈治理能力、全球資源配置的能力和持續自主創新能力。如何從現行的產業體系轉變成為一個現代的產業體系,也是上海、廣東都要思考的。
在這關鍵時期,廣東應充分激活整車企業龍頭帶動作用,推動上下游領域深度融合,發揮智能科技優勢,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