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以下簡稱“廣州交易中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該中心累計完成各類公共資源交易154萬宗,交易金額42061億元,實現資金節約895億元,增值或溢價666億元。如今的廣州交易中心業務范圍不斷拓寬,服務區域擴展至廣西、海南、湖南、湖北、河南等省,成為全國進場交易業務領域最廣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之一。
服務區域逐步擴展至全省全國
“十三五”期間,廣州交易中心按照“標準化、精細化、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堅持“立足廣州、面向全省、輻射泛珠三角、服務全國”的功能定位,著力打造區域性、綜合性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業務范圍不斷擴寬,交易規模逐年攀升,跨區域輻射集聚效應持續增強,平臺實現高質量發展。
經過不斷開拓,在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政府采購、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等傳統公共資源交易業務基礎上,新增藥品和醫用耗材采購、城市更新招商、自然資源交易、企業物資采購等新興交易項目,服務區域擴展至廣西、海南、湖南、湖北、河南等省,是全國進場交易業務領域最廣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之一。
創新管理模式,首創“數字見證”
廣州交易中心還借助語音視頻等數字化技術,全國首創“數字見證”新模式,對見證、監督、專家、場所等實行數字管理,實現專家的獨立評標,同時提高了見證服務工作效率及平臺廉潔風險防控水平,為全面實施電子招投標和推行遠程異地評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強化了公共資源交易的事中事后監管。
通過大力推進標準化管理,廣州交易中心構建覆蓋建設工程、政府采購、土地礦產、藥品采購四大類業務,涵蓋信息、咨詢、場所、見證、代理、專家六大類服務的公共資源交易服務體系,實現服務、業務、場所設施標準化,平臺標準化建設入選國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
值得關注的是,該中心還運用市場主體基礎信息、交易過程數據,構建業內首個跨行業跨區域“公共資源交易信用體系”,有效倒逼市場主體誠信守法,改善了企業“重交易、輕履約”的現象,經驗做法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的《部分地方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工作典型做法》。
南方日報記者 劉懷宇 通訊員 張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