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北大附屬實驗學?!薄.斈憧吹侥硺潜P打出這樣的招牌,你會不會心動?
很多家長都經不住如此誘惑,掏空積蓄試試運氣,但很可能踩進了坑。日前,某地一所北大附屬實驗學校負責人承認,學校是空掛名頭,只向對方支付品牌冠名和管理費用而已;而在某地,由于當地教育規劃調整,引進的名校落了空,由此引發數百名業主維權。
這揭示了一些名校合作辦學過程中“野蠻生長”“變形走偏”的問題。
古有孟母“擇鄰而居”,今有“擇校而居”。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重視,讓優質的教育資源成了地產界“香餑餑”。為了實現一出家門便能享受優質教育,郊區樓盤積極聯姻老牌名校資源,在樓盤中新造起一座名校新校區,已成為普遍現象。
從具體方式來看,許多是開發商建設,移交教育局管理,屬于公辦系列;有的是企業出資,和名校聯姻,屬于民辦系列。當然,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只要讓優質教育資源有效落地生根,教育成績得到印證,對家長來說都是值得嘗試的事。
問題在于,某些學校掛上名校招牌,只是借助“名校光環”加持,而沒有實質性的合作內容。表面上看,教育局解決了入學問題,地產商賺了個盆滿缽滿,冠名學校也獲得了管理費。但實際上,各方“豪賭”的背后,很可能是多輸的局面。
比如,老牌名校如果只收錢不參與管理,非但不能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而且很有可能是自毀長城;而地產商將會發現,房價不僅沒有溢出空間,而且很有可能傷害自己的口碑;教育部門監管不力,也必將面臨復雜的后續問題。
這提示我們,真正的名校合作辦學,應該使學校管理、師資等教育資源共享互通。這要求各地嚴格把關、加強規范,對“名校辦民校”現象出臺更加有針對性的政策;同時要強化標準、提升監管,切實防止“掛羊頭賣狗肉”等炒作和噱頭。
概而言之,教育是個慢行業,冠名掛牌、聯合辦學只是提升辦學質量的路徑之一,扎扎實實練好教育基本功才更重要。一些地方出現“掛牌辦校”有名無實、地產商辦校成“售樓招牌”等問題,歸根到底是太沉迷于套路,丟失了教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