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rvrjv"><b id="rvrjv"></b></strike>

        <address id="rvrjv"></address>

          <form id="rvrjv"></form>

            <noframes id="rvrjv">

            <address id="rvrjv"></address>

            穿行兩廣的“擔擔軍”:一年320天在火車上度過

            春運剛過,廣東客流大軍中便有一些鄉民,肩挑百斤水果搭乘綠皮火車一路向北,去到鄰省售賣。

            他們被稱作“擔擔軍”。

            “擔擔軍”羅海燕在廣西玉林市擺攤,售賣幾小時前剛采摘的陽桃、番石榴。

            “擔擔軍”羅海燕在廣西玉林市擺攤,售賣幾小時前剛采摘的陽桃、番石榴。

            “擔擔軍”由來已久——1956年黎湛鐵路開通運營以來,湛江廉江河唇的果農開始肩挑背馱水果,搭乘火車賣到廣西。由于收獲季節不同和產地差異等因素,這些水果在廣西能賣更好的價錢,這類跨省區售賣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如今,大部分“擔擔軍”已年過半百,做得最久的有30多年。日復一日,他們穿梭于果園、綠皮火車和鄰省的街巷,家反而是待得最少的地方。

            而連接起12座城市的K9314次列車早已融入“擔擔軍”們的生活,每天見的列車員“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這趟列車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幫助這些“擔擔軍”脫貧致富。

            “擔擔軍”有序通過安檢排隊檢票。

            “擔擔軍”有序通過安檢排隊檢票。

            近年來,隨著高鐵迅猛發展,??亢哟秸镜牧熊囂藬禍p少,“擔擔軍”群體也開始轉型,部分村民買起小貨車,南下北上。

            一些有生意頭腦的村民,還在廣西開起了水果批發店,直銷村里的水果。

            廉江也在各鎮開展電商人才培訓,鼓勵果農擁抱互聯網,主動為合作社與大型超市牽線。

            也許再過幾年,河唇的“擔擔軍”就能告別慢火車,搭上“互聯網+”快車,將本地水果賣到更廣闊的市場。

            1

            妻子前方挑擔,丈夫打理果園

            眼下,河唇鎮上萬畝的陽桃、番石榴等水果進入收獲季,“擔擔軍”開始忙碌起來。

            清早5時30分,天剛蒙蒙亮,河唇鎮蓮塘口村的鐘建順和黃梅娟夫婦就起床了,習慣先準備好早餐,再去50米外的果園摘陽桃和番石榴。

            果園里的陽桃都套著塑料袋,但是透過白色薄膜果皮的顏色仍能顯現出來。果子太熟的,鐘建順直接丟在地上,把品相好的放在籮筐里。

            有些靚果子長在樹梢上,黃梅娟便爬上去,一邊摘一邊說,“今天下雨,天氣不好,不敢摘太多,怕賣不出去”。盡管有此擔憂,黃梅娟和丈夫還是摘了滿滿4個塑料桶,剛好和平時一樣,都是120多斤?!靶睦镞€是有個盼頭的,萬一今天能賣完呢。多賣一點是一點?!秉S梅娟說。

            蓮塘口村的黃梅娟正在自家果園摘陽桃。

            蓮塘口村的黃梅娟正在自家果園摘陽桃。

            河唇果農是在偶然的機會下踏上跨省售賣之路的。

            湛江的“大水缸”鶴地水庫在河唇,農業一直是這里的主要產業之一。至2019年末,河唇全鎮水果種植面積已經達到43352畝,總產量超過4萬噸。因此,水果在本地售賣的價格便宜,一般為10元4斤或5斤。

            上世紀90年代,一些河唇本地果農循著水果收購商的足跡,一路跟車到北海、欽州等地,發現在那里水果更好賣,價格幾乎翻倍,此后借著交通便利,上南寧、赴玉林、走貴港、下湛江,把筐里的番石榴、陽桃、荔枝、黃皮果等水果換成錢,支撐一家開銷,供孩子上學。

            2011年,鐘建順和黃梅娟加入“擔擔軍”行列。在此之前,他們一直打理自家果園,做批發生意。以前的“擔擔軍”一般都在廣西的陸川縣和玉林市賣,黃梅娟的腿腳落下病根子,走不了太遠,在K9314次列車的第一站——文地便下車了。

            做了近10年的“擔擔軍”,鐘建順夫婦已經摸出了廣西顧客的喜好,“他們喜歡吃熟番石榴,口感比較軟”。也正因此,摘陽桃的時間會快一點,“因為生、熟的陽桃都會有人喜歡吃”,而摘番石榴的時間會久一些,要專門挑熟的。

            半個小時過去了,鐘建順和黃梅娟一人挑兩桶陽桃回家里。黃梅娟把陽桃整齊地疊放到籮筐里,每一層都拿一些塑料袋墊著,防止陽桃被碰壞了。

            放好后,夫婦兩人把滿滿兩筐陽桃抬上家里唯一的摩托車。

            黃梅娟到河唇火車站搭清早9時05分的K9314列車。

            黃梅娟到河唇火車站搭清早9時05分的K9314列車。

            8時30分,鐘建順載著黃梅娟從家里出發,穿橋,駛向河唇火車站,去搭9時許的K9314次列車,這一去便是9個小時,黃梅娟通常是搭18時許的火車回家。

            而對于鐘建順來說,送完老婆去火車站后,他的一天才剛剛開始。

            他家有兩個果園,一個種有400多棵紅陽桃,一個種有300多棵番石榴。20多天后,這里就能摘完全部的果子,然后便要停產4個月,重新種植第二批水果,中秋節前后才重新挑水果到廣西售賣。

            實際上,河唇“擔擔軍”以女性為主力,她們與丈夫的合作模式是女人挑水果到鄰省售賣,丈夫則在家里負責修理果園、采摘水果、聯絡收購商。每一天,夫妻二人圍繞著售賣自家種植的水果這件事,一個走入了鼎沸市場,一個留守家中,好賣出更多的水果。

            1

            跟乘務員都有說有笑,就像家人一樣

            “擔擔軍”一直在搶奪時間——走在路上,他們腳步飛快,躲車輛和行人;停下來了,他們也要經受嚴寒酷暑和風霜雪雨的洗禮。而綠皮火車,是他們跨省交易中的“避風所”。

            1963年出生的譚秋玉是“擔擔軍”里的老前輩了,她挑水果到廣西賣已有30余年。她說,以前還沒有火車的時候,挑著上百斤的水果到處跑,跑久了,“腳抬不起,腰也撐不起來”,如今有了綠皮火車,她搭上了廉價又便利的火車,還不用給超重費。

            穿梭人海中的兩廣“擔擔軍”。

            穿梭人海中的兩廣“擔擔軍”。

            “擔擔軍”一般搭乘早上9時許的K9314次列車,這個時間,河唇火車站的站臺便開始熱鬧了起來。“擔擔軍”頭戴草帽、手上拿著一根經年累月被磨得油光發亮的扁擔,身邊有兩筐將近120斤的水果,上面還綁了一個紅色塑料小板凳。

            K9314次列車緩緩駛進廉江市河唇火車站,這趟列車一路向北,依次經過他們要抵達的終點——廣西文地鎮、陸川縣和玉林市。每到一個站之前,他們會提前守在車廂門口,車門一打開,彎腰,把扁擔迅速穿過籮筐的塑料吊環,搶先一步走下臺階。

            此時,站臺上的乘客蜂擁上車,他們的身影迅速淹沒在人潮中。在距離家鄉一百多公里外的城市,分散至廣西各處大街小巷,售賣本地的當季水果。

            “擔擔軍”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上到火車。

            “擔擔軍”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上到火車。

            火車時間彈性大,為讓“擔擔軍”能把水果穩當地搬上車,列車員通常都主動幫忙抬一下。此外,車務段有意識地盡量在后3節車廂多留空位,方便“擔擔軍”上、下車?!耙荒?65天,我們起碼有320天都是在火車度過的。幾乎每個列車員我都認識?!弊T秋玉說。她覺得這些天天見面的列車員“就像自己的家人”。

            列車員李丹(化名)2019年畢業,她回憶稱自己第一次踏上這趟列車時,就看到了“擔擔軍”,“當時覺得這種交易方式挺有趣,后來知道他們被稱作‘擔擔軍’,我覺得這挺形象的”。在李丹的印象中,“擔擔軍”總是有說有笑,有時在末班趟還能看到他們,“果子一般都賣完了,整個人的狀態跟出發前差不多,很少看到他們的疲態”。

            火車上的譚秋玉。

            火車上的譚秋玉。

            譚秋玉也說自己在火車上度過的日子很快樂,每天跟乘務員都有說有笑,有時候她家里有事,隔幾天沒去賣水果,火車到河唇站時,相識的列車員都會笑著問她這幾天去哪里了。

            “擔擔軍”在火車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李丹說,平時有些從廣西站上車的顧客會隨身帶幾個水果,當他們吃番石榴的時候,她就會下意識想起“擔擔軍”?!斑@是河唇的味道。”李丹笑著說。

            1

            錯位分流售賣,本本分分掙辛苦錢

            很多人在加入“擔擔軍”行列前,連湛江市區都很少去。

            過去,由于對各地水果價格了解不夠,再加上需要跨省跨市擔心人身安全等原因,大家喜歡組團出行,通常兩三個一組,一起前往某個城市、某個街道售賣,彼此也好有個照應。隨著時間久了、路線熟了,同時也為了避開競爭,“擔擔軍”們開始選擇單打獨斗,錯位售賣,足跡遍及的城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遠。

            以前的“擔擔軍”一般都在廣西的陸川縣和玉林市區賣,黃梅娟的腿腳落下過病根,走不了太遠,在K9314次列車進入廣西的第一站——文地便下車了。

            黃梅娟說,文地的消費水平比不上陸川和玉林,陽桃和番石榴一般賣3元一斤,而那兩個縣市則可以賣到5元一斤。不過,在玉林賣水果的羅海燕(化名)則不以為然,她認為兩地水果價格雖有不同,但扣除成本,其實大家一天下來賺的錢都差不多。

            下火車后,在賣陽桃的“擔擔軍”。

            下火車后,在賣陽桃的“擔擔軍”。

            最近,羅海燕幾乎每天都要去玉林市中心賣水果,一般要花15元搭乘摩的。摩的師傅說5年前回玉林工作時便發現火車站每天都有從廉江挑水果過來賣的人,“說真的,我不愿賺他們的錢,因為那兩筐水果太重了。我還不如多走幾趟!”據其稱,這5年來,他只搭過1次擔擔軍,共賺13元。

            大約過了15分鐘后,羅海燕在玉林市區一家醫院門口下車。這里人聲鼎沸,附近有許多快餐店,老板娘在門口吆喝,“老板,這里有熱乎乎的湯粉,快來嘗一下!”羅海燕把籮筐頂端的凳子卸下來,再把一部分的紅陽桃和番石榴一層一層地疊放在籮筐的頂蓋上。旁邊的小巷子再進去50米,便是醫院的3號住院樓。

            響亮與寂靜、孤獨與熱鬧,都在這里并存。

            羅海燕拿出其中1個番石榴,在上面切著一道一道劃痕,再掰開,像一朵花。

            羅海燕拿出其中1個番石榴,在上面切著一道一道劃痕,再掰開,像一朵花。

            羅海燕拿出其中1個番石榴,在上面切著一道一道劃痕,再把它掰開,像展開一朵花,里面的果肉是紅色的,她小心翼翼地擺放在水果的最前面。

            半個小時過去,站在羅姨背后的中年男子終于向前詢問多少錢一斤,羅海燕用流利的普通話回應著價格,顧客買了3個,再返回后面坐著慢慢吃。迎來第一個客人之后,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靠攏過來,他們有些穿著拖鞋,付錢后都往住院樓走了回去,大概都是病人或者病人家屬。

            果農“擔擔軍”也早已用上了掃碼支付。

            果農“擔擔軍”也早已用上了掃碼支付。

            13時許,羅海燕去身后的快餐店買了一份15元的快餐。她說自己跟附近的商鋪老板關系都不錯。以前還沒有用智能手機的時候,羅海燕有時會碰到找不開零錢的時候,都是和附近商鋪換錢的。

            羅海燕吃飯的時候話稍微多了一點,還跟筆者算起了賬,“雖然在玉林賣得貴一點,但是我打摩的到醫院15塊,一頓午飯15塊,來回火車票價接近40塊。一天下來,我們這些挑水果出來賣的人賺的錢都差不多?!?/p>

            為了能夠多賣點水果,熟客是“擔擔軍”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每天下午兩點半,羅海燕會再啟程去玉林市中心其他地方,好固定不同地方的熟客客源。

            挑著兩擔水果的“擔擔軍”走在城市里。

            挑著兩擔水果的“擔擔軍”走在城市里。

            與羅海燕不同的是,黃梅娟在文地則固定同一個地方的熟客客源,10多年來都在同一個地方賣水果。因為熟客多,她害怕換了地方這些顧客就找不到自己了。黃梅娟每賣一單的價格一般為10至15元左右,而熟客則會一次性買20—30元,甚至50元的水果。

            譚秋玉剛加入“擔擔軍”行列的時候,常常去廣西貴港、北流、北海、合浦等城市售賣水果,因為這些城市比較遠,她有時還挑兩擔水果過去賣。

            近年來,譚秋玉固定在玉林市賣水果。“現在年紀大了,挑不動,也走不快,怕趕不上車了。”去年,譚秋玉動了個小手術,今年還沒有挑水果去賣,她打算三月中下旬再出發,地點還是在玉林。

            1

            生活也跟這火車一樣,變得越來越好

            2000年左右,河唇鎮還有七成果農靠挑擔到外省賣果掙錢。當時離河唇鎮橫窩村兩公里遠的龍田面火車站還對外開放,??亢哟秸镜牧熊嚢啻我捕?,果農們“遠征”湛江市區、茂名市和廣西各地市。

            河唇鎮橫窩村生產番石榴,村子有600多戶近3000人,基本都靠種售水果維生,人均種植面積近一畝。原來以種橙子為主,前些年黃龍病泛濫,村民們改種番石榴、陽桃。老果農們種植經驗豐富,種植的番石榴是產量更高、一年四季皆可掛果的臺灣品種。2020年5月末,廉江番石榴登上“2020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廉江番石榴登上“2020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廉江番石榴登上“2020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一位玉林當地的水果種植戶稱,玉林的果農一般是成片種植果林,平日銷售主要還是多渠道尋找大量收購的商家。因此,玉林中心城區水果市場“幾乎都是至少經過三手的果販子,一手是種植的農民,二手是收購農民的批發果商,三手是果販子”,本地的水果價格自然貴。“擔擔軍”通過坐慢火車,到玉林城區賣自己種植的水果,可以賣出當地果販子的價格,賺的是這中間的差價。

            而這“中間價”正讓來自有著“百果之鄉”稱號的這些種植水果的村民慢慢走上了致富路。

            廉江紅陽桃入口清甜,因爽脆、渣少而深受歡迎

            廉江紅陽桃入口清甜,因爽脆、渣少而深受歡迎。

            橫窩村村民吳勇年輕時,也曾挑擔坐綠皮火車去外地賣水果。如今,他種了300多棵番石榴、幾十棵黃皮樹,光番石榴一年就能收入5萬多元。憑借挑擔賣水果,吳乃遠一年能掙8萬到10萬元。也因此甩掉貧困帽,蓋起三層小樓房。

            2020年5月底,湛江市218條省定貧困村已全部出列,233737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河唇鎮各村村民沒有出現邊緣戶和返貧戶。

            雖然現在日子好過了,這些“擔擔軍”依然挑著水果到廣西賣,她們最樸素的愿望都是“趁自己還有力氣干活,不拖累子女”。譚秋玉最有成就感的就是靠著雙手掙錢,她說每天挑一擔水果去賣,力氣便也練出來了,“為了供家里的孩子讀書,不勇敢也要勇敢,不勇敢誰來供小孩讀書呢?”靠著挑水果賣的錢,譚秋玉已經供家里3個孩子讀完大學,最大的孩子也已經成家立室了,“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過去,我能把我的小孩養大讀書,我心里也有點安慰了”。

            “我們這些農民,生活也跟這火車一樣,生活一天一天變得好一點。希望我們的后代不用再挑擔子了。”譚秋玉說。

            近年來,隨著高鐵迅猛發展,??亢哟秸镜牧熊囂藬禍p少,“擔擔軍”群體也開始轉型,部分村民買起小貨車,到湛江、茂名或更遠的玉林、北海,批發式售賣。一些有生意頭腦的村民,還在廣西柳州、南寧等地開起了水果批發店,從村里收購,直接運到批發店售賣。

            廉江則通過引進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著力打造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推動建立電子商務培訓基地,在各鎮開展電商人才培訓,鼓勵果農擁抱互聯網,主動為合作社與大型超市牽線,幫助雙方簽訂采購協議。

            與大型超市簽訂采購協議后,河唇鎮良塘村委會低村的吳尚何合作社負責定期提供本地水果到粵西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在果農較集中的低村和龍田面村,合作社設置了水果收購點。有了這層保障,疫情來襲期間,吳尚何合作社輻射的上村仔、蓮塘口等4個村,沒有水果滯銷。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也許再過幾年,河唇的“擔擔軍”就能告別慢火車,搭上“互聯網+”快車。河唇本地的水果也許不只賣到廣西、珠三角,而是銷往更廣泛的全國市場。

            【采寫】康韻怡 劉穩 王銘松 李超宇

            【圖片】郭龍碧 康韻怡

            【策劃】伍青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啊好深好硬快点用力视频_町村小夜子_漂亮华裔美眉跪着吃大洋全集_国产精品爽爽影院在线
            <strike id="rvrjv"><b id="rvrjv"></b></strike>

                  <address id="rvrjv"></address>

                    <form id="rvrjv"></form>

                      <noframes id="rvrjv">

                      <address id="rvrjv"></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