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國首個熱帶季風區云降水物理觀測系統。”日前,廣東省氣象局在南方+客戶端開展線上視頻直播,帶大家“云探秘”中國氣象局龍門云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
3月23日是第61個世界氣象日。以龍門云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為依托,惠州氣象部門科研工作取得哪些新進展?氣象預報準確率是否提升?如何凸顯氣象服務的社會價值與經濟效能?記者為你一一揭曉。
中國氣象局龍門云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地理位置和設備布局情況。
基地探秘
開展云物理野外試驗,提升強降水預報水平
龍門是廣東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年均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云是怎么形成雨的?致災性強降水又是如何產生的?這些都是龍門云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深入研究的問題。
中國氣象局龍門云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副主任劉顯通介紹,基地自2014年開始籌建,龍門主站2016年開始正常運行,這是我國首個熱帶季風區云降水物理觀測系統,2019年入選中國氣象局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序列,被正式命名為“中國氣象局龍門云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
記者在基地看到,基地主要觀測設備有多波段毫米波云雷達、C波段連續波垂直探測雷達、X/C波段雙偏振雷達、微雨雷達、2DVD雨滴譜儀、視頻探空儀、激光云高儀、云凝結核計數器、微波輻射計、氣溶膠粒徑譜儀等,分別用于科學探究水汽與氣溶膠如何形成云,云如何發展成降水,以及產生致災性強降水的奧秘。
中國氣象局龍門云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地理位置和設備布局情況
“華南地區地處熱帶季風區,對流活動頻繁,強降水頻發,破壞力極大,常導致城市內澇、山洪、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華南地區對流性強降水天氣大多具有發展迅猛、非線性強、雨強極大、局地維持、影響因子復雜等特點?!眲@通表示,目前業務預報在對流性強降水方面的預報能力整體偏弱,是制約氣象部門現代天氣預報發展的瓶頸問題。
針對華南強降水預報難題,基地重點圍繞“龍門-清遠-佛岡”和“陽江-恩平-陽春”兩大暴雨中心布設國內外先進探測設備,開展云降水微物理和環境場參數野外觀測試驗,彌補業務探測系統不足,旨在提高對華南強降水系統物理過程和發生發展機理的科學認知,優化和改進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技術。
劉顯通表示,目前研究團隊在新型氣象探測資料深入應用、華南強降水發生發展機理研究和數值天氣預報技術改進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將對廣東省天氣預報、災害性天氣預警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從而降低致災性強降水帶來的損失。
未來,基地將瞄準廣東省野外觀測研究站和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努力建設成為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同時還將與高??蒲性核€有業務部門開展更密切的交流合作,形成“觀測試驗—科學研究—模式改進—業務應用”完整生態鏈,打造更高層次的科學創新平臺。
技術支撐
助評“中國天然氧吧”,為全域旅游賦能
龍門縣地處九連、羅浮兩大山脈之間,境內山巒起伏,森林覆蓋率高達76.6%,其中南昆山森林覆蓋率高達98.3%,南昆山負氧離子最高可達13.6萬個每立方厘米。
2018年9月,龍門再添一張響當當的生態名片——“中國天然氧吧”。除了仰仗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以外,也離不開當地氣象部門的助力。
2018年,龍門縣氣象局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要求,以氣象服務龍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入手,充分利用氣象部門的技術優勢和垂直管理體制優勢,為提升龍門生態旅游氣象保障服務提供技術支撐。
龍門縣氣象局局長王瑤介紹,龍門建成2個生態氣象觀測主站和6個負氧離子監測站,構建龍門縣生態氣象綜合監測網,其中1個生態氣象觀測主站設立在龍門縣氣象局內,另1個設立在南昆山。觀測主站布設有大氣負氧離子觀測儀、大氣電場儀、自動太陽輻射觀測儀、能見度觀測儀等儀器。
王瑤表示,該局通過生態氣象關鍵技術研發,提供精準預報服務和個性化服務產品,打造生態氣候旅游資源品牌,建立生態氣象服務聯動機制,優質生態氣象服務成功助力龍門縣全域獲評“中國天然氧吧”,為全省第一個全域“天然氧吧”。
“中國天然氧吧”為龍門全域旅游賦能增勢,吸引各地游客前來“吸氧”。2018年,龍門縣接待游客12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80億元,分別增長12.4%和22.8%。去年,龍門縣成為全國最受媒體關注“中國天然氧吧”。
氣象科普
云探秘+云課堂+云競答,讓更多人關注氣象
今天是第61個世界氣象日,紀念主題為“海洋、我們的氣候和天氣”。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惠州市氣象局今年主要在線上推出各種科普宣傳活動。
除了“云探秘”龍門云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外,該局還策劃推出了三期“云課堂”和微博“云競答”活動,讓市民在線上了解氣象常識、氣象災害防御方法和氣象法律法規等內容。
近年來,市民明顯感覺到,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寒潮預警一來,及時添衣,可嚴防受凍感冒;降雨消息一發,及時調整出行計劃,還可避開降雨時段。最為重要的是,氣象預報可以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事業發展,從而減少災害性天氣導致的經濟損失。
惠州市氣象局預報科科長甘泉介紹,具體到惠州,基于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產品開展精細化格點預報,惠州市實現了精細化到鄉鎮的7天預報;開展分區預警,在重大天氣過程對潛在災害影響區域進行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
為讓更多人走近氣象、了解氣象,惠州市氣象局將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尋求更多樣化的科普形式和渠道。其中包括推進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進學校、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工作;每年組織開展“3.23”世界氣象日、“5.12”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及“12.4”法治宣傳日期間的科普宣傳活動。
今年,龍門縣氣象局被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和廣東省科學技術廳聯合命名為“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接下來,該局將進一步完善軟件和硬件建設,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行業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
南方日報記者 糜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