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前,一批黨員在黨旗下重溫入黨誓詞
“軍民同心”的三河壩戰役精神,是大埔黨員干部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暢通服務民生“最后一公里”的力量源泉
紅色記憶
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
講述者:梅州市大埔縣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甘海洋
三河壩戰役是中國共產黨建軍史上及創建革命根據地初期一場重要戰役,朱德與陳毅把起義軍保存下來的力量帶上了井岡山,為創建工農紅軍和中央蘇區奠定基礎。三河壩戰役精神可以總結為二十四個字:“信念堅定、勇于擔當、軍民同心、誓死殺敵、務實探索、薪火傳承?!?/p>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后,起義軍主動撤離南昌,南下廣東,目的是“先得潮汕、海陸豐,建立工農政權”,后取廣州,再舉北伐。
起義軍經過福建汀州時,周恩來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會議決定葉挺、賀龍部南下潮汕、海陸豐建立工農革命政權;朱德率二十五師以及軍官教育團分駐三河壩,以防敵軍從梅縣抄襲主力部隊進軍潮汕的后路。八一起義軍在“打回廣州,實行第三次北伐”的口號鼓舞下,部隊沿汀江而下,由汀州向潮汕進軍。
朱德率領的起義軍到達三河壩后, 立即張貼“安民告示”組織群眾,并嚴密布防,準備迎擊來犯之敵。國民黨三個師約2萬人 , 由今梅州市梅縣區松口乘船沿梅江而下 , 向三河壩撲來。
起義軍探知在梅江上游松口地區有強敵集結,在韓江以西的匯城無險可守,且背水而戰,地形不利,所以在匯城山上布置少量的偵察兵,部隊全部撤至韓江東岸筆枝尾山、匯東東文部。
1927年10月1日,戰役打響。敵軍順流而下進行試探性進攻,在渡河過程中遭到起義軍痛擊,敵軍決定乘夜色進攻。上半夜,敵軍乘20多艘船強硬渡江,集中火力,對起義軍進行攻擊。起義軍沉著應戰,采取半渡而擊的戰術,來敵死的死、傷的傷,局面混亂,敵船就如浮萍在江中打轉,死傷很多。
大埔農軍和群眾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在山上用鐵桶燃放鞭炮,“乒乒乓乓”,制造假象,迷惑來敵。到了下半夜,敵軍從上游征用了50艘民船,乘著夜色,發動了更猛烈的攻勢。起義軍不畏強敵,堅守每一寸守地,把敵人這一輪攻勢壓下去,來敵沒有占到便宜。
2日下午,戰事稍息,起義軍主要領導人朱德、周士第、游步瀛、李碩勛、陳毅等在三河壩前沿陣地竹林中召開軍事會議,再次明確了掩護主力軍戰略意圖,并對接下來的對敵戰術進行研究和部署。晚上,敵軍繼續打疲勞戰,并試圖安排一部分兵力渡過汀江,占據側翼匯東。但起義軍有所防備,沉著伏擊,敵軍計劃沒有得逞。
3日上午,江上濃霧迷漫,敵軍乘著優勢兵力,從各個方向對起義軍進行強攻。
在正面戰場,起義軍的灘涂陣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廝殺激烈;在東文部位置,敵軍渡過汀江,起義軍74團頑強阻擊;在大麻方向,敵軍從蓮塘渡江,向梅子崠進攻,73團在師參謀長游步瀛等帶領下,占據有利地形,激烈交火。
戰斗整整打了一天,形勢越來越不利,起義軍犧牲越來越多。晚上,朱德與周士第研討后,作出戰略調整,為保存有生力量,次第撤退,把主力撤走 , 保持有生力量約2000人。75團在周士第指揮下,負責掩護撤退,75團第三營營長蔡晴川率領全營官兵在掩護過程中,幾乎全部犧牲。游步瀛則身負重傷,茂芝會議后部隊撤退到平和縣,傷重不治,長眠在這塊紅色土地上。
隊伍的一部分轉移到廣東海豐、陸豐,與當地的起義農民武裝會合,另一部分由朱德率領經江西轉移到廣東北部,后轉入湖南南部,最終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這是參加過南昌起義的開國上將蕭克對三河壩戰役的評價。三河壩戰役保留了八一起義軍革命火種,影響了中國革命進程。
2007年,據當地一位90多歲老者回憶,他們目睹了起義軍在河灘與國民黨白軍肉搏場景,戰役結束后,三河匯城百多口棺木不夠用,就地掩埋了不少革命烈士。據稱,三河壩戰役后數日,在韓江下游江中漂浮著數百具戰士遺體。新中國成立后,修建八一起義軍革命烈士紀念碑時,在筆枝尾山發現散布在山間的大量骸骨,后來經收集一并置于碑座中。
“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這是參加過南昌起義的開國上將蕭克對三河壩戰役的評價。1927年,一大批年輕將士用生命守護著革命的火種,書寫了人民軍隊歷史開端中最為壯烈的篇章;如今,三河壩戰役傳承下來的紅色精神,又成了梅州大埔縣助推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
大埔縣是廣東省首個被確認的原中央蘇區縣、全國100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今年以來,大埔縣充分依托本地豐厚的紅色資源,做足“紅色”文章,賡續紅色血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助力大埔老區蘇區振興發展。
讓紅色精神煥發時代力量
“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 , 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 , 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p>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在梅州大埔縣三河壩戰役紀念館,游客蔡先生凝視著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的這句導覽結束語,被深深觸動。作為一名“軍迷”,他對《建軍大業》里那段最催人淚下的故事——三河壩戰役印象深刻,趁著假期,他驅車前來向先輩致敬。
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等紅色景區人頭攢動,不少像蔡先生一樣的游客趁著假期前往紅色圣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據不完全統計,該景區假期給當地帶來了5000人左右的客流量。
“盡管去年受疫情影響,依舊有56萬人次游客前來游覽?!比訅螒鹨奂o念園管理處宣傳講解股股長劉南海說。
大埔紅色旅游資源豐富,除了三河壩戰役紀念園,還有全國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青溪紅色交通站等98處革命舊址遺址及一批黨史線索,周恩來、葉挺、賀龍、劉伯承、朱德、陳毅等200多位開國元勛都曾在大埔留下革命足跡。
如何讓這些紅色精神煥發時代力量?結合今年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大埔縣成立了紅色革命資源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先后投入資金約1.5億元,重點對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南方工委舊址、中央紅色交通線等一批革命遺址進行升級改造和擴建,旨在打造一批黨史學習教育紅色現場教學點。
同時,以“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為核心,大埔縣還投資2.51億元建設了集革命傳統教育、黨性黨史黨風教育、干部教育培訓合作于一體的三河壩干部學院,并配套推進“大埔客廳”、匯東書院、紅色文化廣場、愛國主義教育拓展中心、紀念園停車場等項目建設,打造高水平紅色教育基地。
傳承紅色基因,大埔縣以黨建引領,進一步壯大振興骨干力量,激發干事創業內力。
據介紹,今年以來,大埔縣組織全縣2萬多名黨員開展“五個一”活動,即開展一場“重溫黨史、錘煉黨性”主題黨日活動,打造一條“不忘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經典線路,開展一次“講好我們的紅色故事”征文活動暨演講比賽,開展一次“學黨史、跟黨走”巡回宣講活動,舉辦一場“紅歌聲聲獻給黨”歌詠比賽等,使廣大黨員干部在學思踐悟中堅定了理想信念。
推動鄉村振興提速增效
日前,梅州全市農村工作會議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場推進會上,大埔鄉村振興新貌廣受好評?,F在,走進大埔縣的各個鄉鎮,唯美的田園風光、富有客家特色的民居、舒適感滿滿的人居環境,一幅幅宜居的農村新貌呈現眼前。
如何把黨史學習教育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埔縣把鄉村振興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總結黨的歷史經驗,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修繕保護紅色資源、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入手,著力解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現實問題。
從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大埔縣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實施“頭雁工程”“黨員人才回鄉計劃”和“黨員三帶富”等,選優配強信念堅定、勇于擔當的基層黨組織帶頭人。
大東鎮進灘村曾是省定貧困村,黨組織軟弱渙散,很多群眾一提到就直搖頭。然而,僅過去一年多時間,該村不僅摘掉軟弱渙散村的帽子,貧困戶也全部達到脫貧標準。2019年大東鎮黨委為進灘村下派了有擔當、有能力的干部來當“領頭羊”,重新組建一支有組織力、有戰斗力的班子。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進灘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明顯優化,村集體經濟收入也有了質的飛躍,真正把黨建活力轉化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動力。
據介紹,大埔縣還精選1225名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組建鄉村振興工作隊,進駐157個村推進鄉村振興。同時,每年投入1000萬元作為大埔縣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建立了縣鄉村人才驛站、縣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671名專業技術人才、紅色講解員、農業實用人才納入人才信息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生產力。
紅色資源,成為大埔縣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據介紹,大埔縣精心打造了西部以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為龍頭,北部整合中央紅色交通線資源,東部主推楓朗南方工委舊址的紅色旅游經典線路等,建設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
如作為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所在地的三河鎮,近年來立足“紅色小城鎮”定位,依托紅色資源優勢,以三河壩干部學院為龍頭,推進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提升改造、愛國主義教育拓展中心、朱德指揮部舊址修繕布展等紅色革命遺址開發保護。同時,突出紅色為魂、古韻為根、綠色為底,整合資源做大富民興村產業,全力推進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大埔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園區為平臺,發展并提升了陶瓷、蜜柚、茶葉等一批特色產業。目前,大埔還成功創建了蜜柚和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施“企業品牌+區域品牌+長壽品牌”戰略,提質增效蜜柚、茶葉產業,2020年分別實現產值14.4億元、9.48億元。同時,創建“產業園+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脫貧戶)”模式,帶動7萬多戶群眾發展蜜柚和茶葉產業,形成“山上綠色銀行、山下現代廠房、山外流通市場”產業格局。
奏響民生福祉強音
從黨史中感悟的思想偉力,正在轉化為大埔縣黨員干部“我為群眾辦實事”的不懈動力。很多黨員干部都說,“軍民同心”的三河壩戰役精神,是他們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暢通服務民生“最后一公里”的力量源泉。
就業、救助、醫保是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大埔縣通過實施文明創建“補短提質”工程,提升教育、醫療和社會治理水平,辦好十項民生實事等措施,聚焦民生期盼,回應民生“急難愁盼”問題。
大埔縣民政局推動了2個大埔“長者飯堂”建設,今年以來共發放低保救助金、特困供養金、孤兒基本生活保障金、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金、殘疾人“兩項補貼”等共計2600多萬元;大埔縣農業農村局舉辦了梅州柚·大埔蜜柚擴種推進會暨農技下鄉啟動儀式;大埔縣人社局通過舉辦“南粵家政”技能大賽,推行技工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培訓技工1000余人次;大埔縣衛健系統開展義診活動5場次,服務群眾2000余人次;三河鎮完成源坑、白石、余里、先覺4個村通自來水工程和陳金村美麗宜居村集中供水工程等……
為更好地解決民眾訴求,大埔縣還通過大埔縣人民政府網、大埔發布的“互動交流”平臺和大埔縣惠民信息平臺門戶網站,讓群眾足不出戶就可通過網站、移動APP應用、微信服務平臺等查詢、反饋問題,并引入督查督辦機制,確保訴求落地有聲。據介紹,今年以來,大埔縣惠民信息平臺使用查詢次數13.15萬次,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大埔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埔縣還實施了千名黨員領導干部定點聯系村(社區)制度,帶頭領辦一批就業、飲水、教育、醫療、養老、交通等民生實事。同時,全面對接落實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聚焦交通水利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平臺、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民生保障等領域,重點抓好總投資1757.85億元、“十四五”期間計劃投資1256.64億元的300項重大項目,把學習教育轉化為辦實事、開新局的強大動力,推動大埔老區蘇區振興發展。
◎《南方》雜志記者/陳健鵬 通訊員/余灝 劉招迎 發自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