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經過近兩年的建設發展,體系格局已立、產業閉環初具、社會成效漸顯。
3月10日,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兩周年以來廣州推進民生交流合作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農業農村局蔬菜辦主任、一級調研員陳首鋼介紹,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協同廣州海關,與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澳門特區市政署和內地24個省、自治區(包括湖南、江西、寧夏3個全域省及自治區)的138個地級市(州)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以城際合作聯席會議形式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合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構建了1個平臺指揮中心,3個節點配送中心和14個分中心配合的信息聯動機制,打造公益性、權威性、公正性、開放性服務平臺。
“預計到本月底,全國認定生產基地將超過1200家、加工企業93家,基本滿足規模化生產、品牌化運營、商業化運作需求?!标愂卒撜f。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選取供港澳質量標準和國家標準中的最嚴格指標,編制完善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指標體系,涵蓋62類蔬菜產品、62類水果產品、17類畜禽產品及蜂產品、10大類水產品、8大類乳及乳制品、8類食用油及油料作物,總限量指標值達21210項次。
同時,以“全程監管”為目標,構建全鏈條、全通透的質量安全溯源監控體系。在全國率先創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食用農產品全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總體構架,實現溯源與監管同步和產品逢出必檢、逢進必檢的制度機制。目前共溯源登記超過3000個農產品,優質安全可溯源產品累計流通量超52萬噸。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在全國布局建設17個配送中心和分中心,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通關(增城)便利區,推動市場主體布局無接觸自動售賣智能零售終端、生鮮店和超市銷售點等多元銷售模式,在江南果蔬市場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市場等大型消費市場設立工作服務站,構建起高效的監管流通服務體系,正在成為彰顯廣州擔當的民生工程。
陳首鋼表示,下一步將繼續著力構建以廣州為樞紐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及流通服務體系,促進大灣區乃至全國市場食用農產品供給質量安全標準和品質水平的提升,將廣州打造成為全國優質農產品的集散地。
【南方+記者】周甫琦 鄭慧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