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稱《意見》),讓校外培訓機構直呼“凜冬已至”。
在粵評君看來,這是長期鋪墊、深思熟慮的系統性改革的一部分,既可視為生育政策的配套舉措之一,也事關創新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長遠謀劃,更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共同富裕挺進的必要一步。
教培業整頓只是開始,中國正在下一盤大棋。
教育與人口的邏輯
為家長松綁,就是為生育減負
學而思在廣州黃沙的校區撤退,學生與其他校區合并……《意見》出臺,廣州作為全國試點城市之一,教育機構已聞風而動。
“雙減”,即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成為此次《意見》的主要目標。
《意見》明確,要實現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
在這背后,是應對教育負擔等育兒成本上漲,對居民生育意愿的擠出效應。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間,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0.53%,和上個十年的1.07%相比,下滑顯著。長期看,新增人口的減少會加速深度老齡化的到來,不僅會對養老金造成沉重負擔,還會從產業、消費等方面嚴重抑制經濟活力。
減輕育兒成本,正是人口政策的重要一環?!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專門提出:將學生參加課外培訓頻次、費用等情況納入教育督導體系。平衡家庭和學校教育負擔,嚴格規范校外培訓。
教育是天然的長期主義事業,與追求短期利潤的資本有著必然沖突。但近年來資本的大量入場,擾亂了整個行業的生態。
今年3月,《人民日報》就刊文認為,越來越多的機構都開始尋求投資,跟風燒錢,一方面導致機構無心專注教學研發,違背了教育規律,背離了教育初心;另一方面走向“跑馬圈地”,讓行業無序競爭,損害家長和學生權益。
在本輪重拳整治課外培訓前,孩子們學的很多東西都在被這些培訓機構“往前趕”了。超綱教學、題海戰術,以提高孩子在校成績為最重要的目標,以應試為特點的校外培訓的“劇場效應”嚴重擾亂了教育生態。
何為劇場效應,簡單說,就是在劇場里,前排有一位觀眾站起來,后排的觀眾為了不被遮擋也要站起來,當全部觀眾都站起來,觀看的效果沒有改善,但每個人都要付出額外成本。
校外培訓看似滿足了部分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需求,但這種需求的核心往往并非子女本身,而是家長對下一代收入和社會地位下滑風險的焦慮乃至恐慌情緒。
校外培訓市場的火爆還帶來了諸多問題:合同糾紛、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缺乏資質等亂象。
隨著三孩政策的全面放開,過重的教育負擔亟待清障。從政策推進看,也早有預兆。
今年2月4日,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表示,要治理整頓校外培訓機構問題。
6月15日,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推動行業回歸教育本質的軌道。
本次《意見》落地,更是給校外培訓澆了一盆頂頭涼水。
教育關系到個人發展的公平性,乃至國家和民族的思想建設、文化傳承,其主體必須錨定公共屬性,這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從更高的層面看,防止教育過度產業化,防止其被資本化,也就是防止資本通過與住房、教育等領域的“捆綁”銷售,形成對體制機制變革和創新發展的掣肘,影響發展大局。
教育與產業的邏輯
借鑒“德國化”模式,促創新促就業
科技決定文明的高度,教育決定文明的長度,而科技的發展又以良好的教育作為基礎。培養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的應有之義。
當前中國正在大力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落實到教育上,則需更加精準的因材施教,不應讓孩子們只是對既有學科內容的簡單重復練習或只是獲得解題答案而“不知其所以然”。
然而,在資本驅動下,近年來大量搜題軟件橫空出世,吸引了大批受眾。不需花費時間思考,一搜即可獲得答案,使用時間長了,學生對軟件很容易產生依賴,其獨立思考、自主應對問題的能力將受到嚴重負面影響。
部分校外培訓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這一缺口未來也可以更多通過校內和在線兩個方向解決,實現在既有體系下,教育內容和模式的創新。
《意見》提出,一方面要拓展課后服務渠道,另一方面要利用國家和各地教育教學資源平臺以及優質學校網絡平臺,免費向學生提供高質量專題教育資源和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習資源,推動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同時,面向未來教育不應該只盯著高考這一座獨木橋。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曾表示,中國當前面臨“白領過?!眴栴},但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國家需要大量的技工、熟練工人和工程師,這就造成了部分領域的“結構性就業難”。
在職教領域領先的德國則為此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雙元制職業教育被譽為“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其最大特色體現在校企合作的“雙元制”,學生部分時間在校學習理論知識,其他時間在企業帶薪實習,企業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在標準層面上也實現了協調匹配。
職業的平等性賦予了普通勞動者以尊嚴。在德國,技術工人和其他工種一樣,也擁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及收入水平,在這樣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的支撐下,有了享譽全球的“德國制造”。
當前中國,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應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升級的方向,培養各行各業急需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家長對孩子成績有恐慌,大家都希望能培養孩子上高中、讀大學,對上職業學院抱有恐慌,義務教育階段的升學競爭就難降溫,也就難以真正把學生和家長從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應該減少普職分層的差距,讓職業教育工人也能在社會得到同等的認可和尊重。
教育與發展的邏輯
以新動能和優結構對沖“存量博弈”
近來“躺平”“雞娃”成為網絡熱詞,看似各走極端,但也正是家長對子女教育等焦慮情緒超過正常限度的一種反映。
如何從制度層面破解過度焦慮,讓競爭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粵評君認為,在這背后,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整套系統性應對,校外培訓的強監管只是其中一環。
不久前,韓國正式躋身于發達國家行列,成為聯合國貿發會議1964年創立以來,首個國際地位變更的國家。
韓國也由此加入“5030俱樂部”——即世界上人口超過5000萬、人均GNI(國民總收入)超過3萬美元的發達國家俱樂部,此前的成員有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意大利等六國。
拉長歷史來看,這些國家絕大多數都是在“一戰”前就初步實現工業化的老牌強國。換言之,近百年間,全球科研與產業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基本固化。在可預期的將來,全球中高端產品、服務市場的剩余空間有限。
根云平臺支撐了三一集團、長城汽車、福田康明斯、金川集團、衛華重工等眾多行業龍頭客戶實現數字化
如何破解?中外歷史告訴我們,主要有兩種方式:人類活動在地理空間上的拓展,發現、創新在經濟深度上的挖掘。
當前新一輪產業革命持續推進,但從人類發展史看,在核聚變發電、常溫超導、外太空開發等領域沒有重大突破的情況下,全球化特別是中高端產業的全球化,有著走向“存量博弈”的風險。
從國內看,應對的關鍵在“增動能”和“調結構”:要么芯片、工業軟件、航空發動機等領域高端環節取得突破,帶來增長新動能,要么在推動全體居民收入增加以至于“共同富?!鄙嫌袑嵸|進展,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和收入結構,減輕社會運行成本和社會焦慮情緒。
于是,我們看到,針對關鍵領域、關鍵技術發展難題謀求突破提出新型舉國體制,推動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在內的多個國際科創中心、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
這些都是培育新動能的布局。
我們還看到全面鄉村振興接續脫貧攻堅、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看到打擊互聯網平臺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看到校外培訓的強監管對資金驅動導致“教育不公”趨向的抹平,看到“房住不炒”政策下“學區房”熱度開始消退……
這些都是經濟社會發展偏向問題的干預。
下一階段,哪些地方是“深坑”哪些地方還有機會?粵評君認為,有三個方向可以參考:
有助于補足高端產業、基礎研究、資源配置等經濟短板的;
有助于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技術創新提升效率、促進公平的;
有助于提高全體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實際收入,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的。
這三個方向的共同點是:普惠性,大多數人都可以從中受益;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增強社會內在韌性和穩定;更多瞄準尚未得到充分發展的增量而非存量。
相反,另外三個方向則需要慎之又慎:以販賣焦慮為營銷動力的;帶來污染等負外部性且缺乏解決方案的;可能對公共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留下隱患的。
認清這個事件背后的深層次邏輯,把握住大的趨勢,方能應對從容、進退有據。
主筆:王彪 周美霖 賓紅霞
策劃:黃應來
出品:南方經濟智庫
參考文獻: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經濟增長理論史》
《世界是平的》
Tuzhuxi、海外掘金等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