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有一種恐懼叫“熟讀并背誦全文”,誰曾想,如今不少人主動要求在一篇課文后加上這一要求。
6月26日,有網友發現,統編新教材七年級下冊語文書中有篇課文名為《太空一日》,作者正是首位叩訪太空的中國航天員楊利偉。文章被發到網上后僅數小時轉發上萬,引起大量關注。
《太空一日》屬于傳記文學,楊利偉以第一視角詳細講述了自己進入太空前后的經歷及感受。飛船升起時產生26秒共振,“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讓人切身感受到中國航天第一人孤身探索未知領域的勇氣;飛船經過首都北京上空時,便想到“那里有我的戰友和親人”,樸實的語言流露出對山河故人的真情實感;對神秘敲擊聲“反復聽,斷斷續續聽了一年多”,展現出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從文章本身看,《太空一日》給人以載人航天、科學探險、英雄榜樣等多重延伸思考空間。
這篇文章在當下走紅,頗有獲得階段性成就后“回望來時路”的感覺。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出征太空,標志著我國獨立自主地完整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2021年6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乘神舟十二號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二號,從“小艙”到“大家”,從“歸途驚心動魄”到太空“閑庭信步”,楊利偉曾點贊,空間站這個“家”太大,太羨慕他們了。楊利偉的羨慕、對《太空一日》的重溫,都是在今昔對比中感嘆來時不易,很有歷史感。
《太空一日》刷屏,實際上是網友對航天事業進步的認可,對偉大探索精神、航天精神的敬佩。它被編入2018年修訂版語文教材好幾年,卻在當下“出圈”,是傳記文學與時事呼應后產生的共鳴與情感共振。網友一邊圍觀“天上也能騎動感單車、用上太空Wi-Fi、吃上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航天招牌菜”的太空趣事,一邊通過《太空一日》致敬前輩們的艱苦探索,贊嘆“真實的故事遠比小說精彩”“小時候不懂,長大了才真正明白他為什么是英雄”,凸顯了真實、奮進的力量。
這是一節面向全民的航天簡史課、科學探險精神培育課。比起艱深晦澀的科普講解,《太空一日》以第一視角細膩刻畫了楊利偉經歷的5次意外和應對,使讀者更容易置身其中,感受航天員面對的生理心理雙重考驗,直觀感受到他們面對困難時的沉著冷靜,進而深入領會“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文|楊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