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珠三角是我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萬噸巨輪從這里駛向世界,也承載著我們對藍色海洋的向往。
今天,我們從海面潛入海底,去看看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的管節鋼殼。深中通道建設比港珠澳大橋更難嗎?本期《船說廣東·走向深藍》特別節目,跟敘浩哥哥一起找答案。
“這是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痹诠芄濅摎そㄔ旃さ?,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深中通道項目部現場技術負責人謝義東介紹,當汽車從深中通道主橋上經過,通過隧道駛入海底,隧道和管節鋼殼的作用是把海水隔絕開,同時承受海水的巨大壓力,使車輛能夠順利、安全地通行。
之所以說深中通道是港珠澳大橋的難度“升級版”,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是雙向六車道,而深中通道是雙向八車道的設計,更大的工程體量也對管節鋼殼的建造工藝帶來更高要求。
深中通道是世界首例大規模運用鋼殼混凝土形式的隧道?!拔覀儎撔虏捎昧虽摎せ炷两Y構,這個結構就像一個‘三明治’一樣,”謝義東打了個比方——外層用鋼殼包裹,內部灌注混凝土,“這種‘三明治’結構有一定的韌性和延展性。即使發生地震,也不會出現硬碰硬的情況,可以把沖擊波化解掉?!彼f。
投入使用的管節鋼殼要深埋在海底,維護難度極大,為此項目團隊還用上了其他技術手段——比如,在鋼殼外部加裝“犧牲陽極”,通過讓更活潑的金屬主動與海水中的氯離子發生反應,保護鋼殼不被腐蝕銹化;此外,鋼殼表面還有“玻璃鱗片”涂層,也能起到一定的防腐蝕作用。
不僅如此,這種結構帶來的另一大優勢是生產效率更高。“這種結構可以在工廠進行大規模的預知,形成模塊之后,就可以像拼‘樂高’一樣,在現場快速拼成一個完整的管節。這對比之前有很大進步。”謝義東說,鋼殼在廣船國際建造完成后,還要運送到珠海灌注混凝土,之后再運至深中通道現場完成沉放?!罢麄€過程都是在大灣區內完成,壓縮了時間,也極大節約了運輸成本?!?/p>
隨著廣東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加速發展,裝備生產工藝也有了長足進步。在生產車間,我們看到,機械臂、機器人等智能制造手段紛紛派上了用場。在謝義東看來,這種變化好處多:“使用智能制造代替大規模的工人勞動,不僅可以減輕工人的工作量,通過機器人的自動化生產,效率也會更高,此外還能達到更好、更穩定的焊接質量。”
船舶載著我們出海,而跨海大橋正在讓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變得更互聯互通。我們在廣船國際所看到的,不過是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體系的冰山一角。海洋工程裝備可以說是搶占海洋資源開發制高點必不可少的戰略利器,更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隨著我們對海洋資源的開發技術不斷成熟,各式各樣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正被提上日程。
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也是廣東大力發展的海洋六大產業之一。廣東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鏈,正加快打造高端產業集群,研發更高端的產品。有了這些“大國重器”“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豪言壯志也必將成為現實。
向海而生,因海而興,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二十多年來,廣東省海洋經濟生產總值一直領跑全國,最近這幾年大力發展的海洋經濟六大產業,更為海洋經濟發展注入了充沛動能。
這六大產業都取得了哪些最新成果,接下來還將往何處突破?我們推出《船說廣東·走向深藍》特別節目,帶您到產業一線,近距離感受產業發展的脈搏。
監制:肖文舸 黃華坤
主播/采寫:黃敘浩
攝影/攝像:肖雄 石磊
后期:周鑫宇 萬穩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