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廣州市城管部門公布,全市居住小區樓道撤桶率接近100%,僅3個小區未撤桶。今年1月2日,記者從廣州2019年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年終考評推進會議獲悉,這3個“釘子戶”也拔了,全市8369個居住小區100%撤桶。
1月2日傍晚,廣州市召開2019年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年終考評推進會議。會上,廣州11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各區在過去年在垃圾分類上取得的成績與亮點,總結了推行過程中的難點堵點。
全市小區撤桶 全年垃圾不分類罰款74萬多元
2019年是廣州推行垃圾分類成績出彩的一年,法規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垃圾分類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市8369個居住小區全部完成樓道撤桶,為接下來推行垃圾分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替代樓道設桶的是涌現在各個小區的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內各區的居住小區的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了出來,例如白云1870個、從化區2358個。
在前端力推垃圾分類的同時,廣州的終端處理能力也在過去的一年有了明顯提高,向著“零填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目前,廣州已經形成了“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的分類處理新格局。經統計,生化處理能力達3920噸/日,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1.554萬噸/日。此前,廣州地下目標,待2022年垃圾處理二期設施建成以后,廣州的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一天可達3.3萬噸。
垃圾分類是新時尚,垃圾不分類是違法行為。2018年7月1日出臺的《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將垃圾分類推向了歷史新高度。在過去的一年中,廣州的垃圾分類執法不斷加強,對不分類的行為起到了強有力的威懾作用。記者從會議現場了解到,去年全年廣州開出罰單300多宗,罰款總金額74萬多元。
2020年:八項重點,城中村和農村垃圾分類的硬骨頭要啃下
垃圾分類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需要久久為功。在過去的一年里,廣州的垃圾分類從前端分類、中端運輸、后端處理以及各項制度保障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也無需回避的是,仍有諸多的事項需要完善和改進。
分類意識還需進一步加強、投放點建設還需完善和新增、終端處理能力及轉運能力有待加強、從督導把關過渡到居民自覺分類、充分的資金支持垃圾分類全鏈條的持續運轉等等事項均還需要汗水、智慧和時間來解決。
1月2日,會議部署了2020年廣州垃圾分類推行的重點,關鍵詞是“鞏固提升”,在鞏固2019年取得的成績的同時,開創垃圾分類的全新局面。
2020年,廣州從多個方面,持續推進垃圾分類:
一是抓好源頭減量。要持續推進專項行動,文化廣電旅游、市場監管、商務、衛生健康等行業主管部門要壓實責任,92回收要加強便利性,抓好減量措施落實;
二是抓好桶點提升。樓道撤桶已全面完成,要把工作重心轉到桶點提升,提高投放設施和投放點配置標準,要求物業企業履行好主體責任。
三是抓好全面覆蓋。要做好啃硬骨頭的準備,加大城中村垃圾分類工作力度;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因地制宜,全面推進農村地區垃圾分類工作。
四是抓好分類收運。強化分類收運能力建設,做到“垃圾分類投放到哪里,垃圾分類收運就銜接到哪里”,實現分類收運全覆蓋。
五是抓好設施建設。要加快新一輪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等終端設施建設,2019年9項重點工作釋放的土地,要優先服務于公共設施,以終端設施保障垃圾分類處置。
六是抓好黨建引領。繼續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和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形成全市共識、全民共識、全社會行動。
七是抓好宣傳執法。緊緊圍繞“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的主線,繼續深化生活垃圾分類社會動員,加大執法力度,保持強制分類監督執法高壓態勢,形成“全社會參與”的良好社會氛圍。
八是抓好考核。推進分級分類考核,并將市、區兩級機關考核納入績效,確保工作落實。
采寫:南都記者 代國輝 通訊員 成廣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