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8月5日訊(記者 鄭瑞欣通訊員 陳劍)日前,觀瀾街道新瀾社區處置員小向收到一則案件信息:民和路陽光花園入口處有垃圾溢出,需要在兩小時內處理。隨后,小向趕往現場,協調環衛工人一起清除溢出垃圾,并通過小程序辦結案件。
與以往的事件推送不同,這不是網格員采集上報的信息,而是小區門口的視頻攝像頭上報的信息,利用AI智能識別技術,攝像頭實時監控到路面破損、垃圾溢出、自行車亂擺放、超門線經營等城市治理難題,通知工作人員立即處置,實現“智能采集-人工處置-智能核查”的自動化業務閉環。如此現代化、精細化的治理手段,依托的正是“觀瀾街道基層治理智慧應用平臺”。
觀瀾街道秉持“管用、實用、好用”的治理理念,持續穩步推進改革創新,以智慧驅動城市治理。近期,觀瀾基層治理智慧應用平臺完成了項目驗收。
智慧賦能是探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智慧龍華”框架體系下,觀瀾街道積極探索“數據驅動”的基層智慧治理新模式,在全區范圍內率先建設了街道級智慧治理應用平臺。
拔掉“數據煙囪”,打通“數據孤島”。觀瀾街道積極對接龍華區大數據平臺,改變以往被動的“接口開發”對接方式,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街道數據鏡像庫(中間庫),大幅提升了數據對接效率,街道成功從區大數據中心獲取人口、法人、事件等基礎數據,形成街道主題數據集。強化數據深度關聯,真正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觀瀾街道自古以來就有“文化之鄉”的美譽,轄區內擁有93處“龍華區不可移動文物”,文物數量居龍華各街道之首。依托觀瀾街道基層治理智慧應用平臺,將轄區文物基本情況及圖片導入該平臺系統,每處文物生成獨有的二維碼,通過手機掃碼,每處文物的修建時間、內部構造及多角度拍攝照片等資料信息就可以快速直觀地呈現在居民游客面前,從而讓這些文物活化起來。
開發創新治理應用,強化隊伍管理。“為什么路面的見巡率、管事率提高不起來,這些巡查力量到底去哪兒了?”社區管理者常常有這樣的困擾。通過對接區城管局“智慧環衛”數據、配備智能工牌等技術手段,觀瀾基層治理智慧應用平臺能夠實時掌握環衛工人、車輛工作軌跡和任務完成進度,指揮調度社區綜合巡查員加強重點區域的巡查。
“觀瀾打造的街道級智慧應用平臺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依托區大數據庫搭建框架開發應用,讓街道基層治理效能得到了顯著提升,激活了基層治理‘神經末梢’,為全區建設街道智慧指揮中心提供了藍本。”觀瀾街道相關負責人坦言:“平臺的可拓展性可以支持未來更多基層治理創新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