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聯合深圳市兒童醫院,成功為一名6月大的先天性膽道閉鎖患兒實施了肝移植手術。據了解,這是目前深圳年齡最小的肝移植患者,也是深圳第3例劈離式肝移植手術。
術后反復出現膽管炎和黃疸,肝移植成唯一方法
先天性膽道閉鎖是一種典型的兒童肝病,由于其膽汁無法從膽管順利排出,患兒會渾身蠟黃,變成“小黃人”。如果病情繼續發展,患兒會逐漸發生不可逆轉的淤膽性肝硬化,最終發展為肝功能衰竭,出現肝昏迷,很多都活不過一歲。
目前我國每年出生的1800萬新生兒中,約1300-2300位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六個月大的安安(化名)就是這樣一名“小黃人”。
在4個月大的時候,安安因全身發黃前往深圳市兒童醫院就診,被確診為先天性膽道閉鎖。在進行了葛西手術(一種肝門-空腸吻合術)以后,安安的癥狀沒有明顯緩解,反復出現膽管炎和黃疸,目前總膽紅素是正常值的十幾倍。
市兒童醫院與深圳市三院根據“粵港兒童先天性肝臟疾病一體化診療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的診療流程,為她打通了快速轉診通道,將她轉至深圳市三院等待肝移植。
“安安的病情進展到現在,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救治方法?!鄙钲谑腥焊闻K外科主任姜楠表示,只有少部分患兒能夠通過葛西手術根治先天性膽道閉鎖,且應當盡量在患兒出生三個月內完成,除此之外絕大部分患兒需要肝移植手術才能根治。
在等待肝移植期間,安安又在深圳市三院被確診為先天性肥厚性心臟病,手術難度進一步增加。來自深圳市三院和兒童醫院的聯合診療團隊反復多次討論,為她“量身定制”了治療方案。
最終,在不能滿足親體移植的條件下,肝移植團隊決定為安安實施劈離式肝移植。劈離式肝移植被公認為肝臟移植手術中最復雜、技術含量最高的類型之一。在器官來源十分緊缺的當下,這種手術方式能夠擴大供肝來源,為眾多終末期肝病患者尤其是嬰幼兒帶來生的希望。
血管僅2-3毫米,手術在5倍顯微鏡下完成
8月26日,姜楠和團隊成功進行了劈離式肝移植,將約20%的供肝移植給了安安。本次供肝劈離過程僅用了40分鐘,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給六個月大的患兒做肝移植手術,基本是肝移植手術的年齡下限。”姜楠介紹,其中一大難點在于患兒血管太細,只有2-3毫米,血管吻合難度極高,手術需要在5倍的顯微鏡下完成。
“另外,安安長大后,肝臟可能在她體內發生一定旋轉,如何保證肝臟旋轉后血管不堵塞也是我們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姜楠說,由于術后供肝會在患兒體內長大,手術要為肝臟預留足夠的成長空間。
據了解,另外80%的供肝移植給了一名43歲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張先生(化名),他是一名廚師,過去十幾年,每天都要喝半斤白酒,酒精肝已經進展到了失代償期,肝移植是唯一的救治途徑。目前,安安和張先生移植術后恢復情況良好。
據悉,深圳市兒童醫院與深圳市三院成立聯盟后,已成功為3名患兒進行了劈離式肝移植,其中,安安是目前深圳市最小的肝移植患者。截至目前,深圳市三院今年已經完成了73例肝移植手術,進入全國肝移植第一梯隊。
在“粵港兒童先天性肝臟疾病一體化診療聯盟”的背景下,深圳市三院將與兒童醫院加強合作,整合優勢資源。目前,兩家醫院已初步建立深圳市兒童肝移植中心,共同推動深圳兒童肝移植事業發展,為深圳市及周邊城市肝病患兒帶來福音。
南方日報記者 楊溢子 通訊員 深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