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院到派出法庭,再到田間地頭,走村串戶,常常一路風塵,常常一身泥土,當地群眾親切地叫他“鄉土法官”。
他是廣東省英德市人民法院九龍法庭庭長趙紅波。除了日常開庭、合議、寫判決,他還時常下鄉送達判決書、上門調解、調查取證,是九龍法庭的“大忙人”。今年10月,年僅39歲的趙紅波因為連續加班過度勞累,再也沒有醒來。
自2016年任九龍法庭庭長以來,趙紅波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化解了一起起糾紛,使許多帶著怨氣而來的當事人或其親屬滿意而歸。4年多來,他審結的1197件案件中,調撤結案近四成。
趙紅波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同事們都說:“波哥太累了!”當地群眾說:“趙法官走了,留下公平正義的余香?!?/p>
一雙沾滿泥巴的水鞋
“小趙,聰明、勤奮!”英德法院西牛法庭副庭長藍偉明說。2004年,趙紅波大學畢業考進英德法院,在望埠法庭任藍偉明的書記員。
“剛開始,小趙聽不懂地方話,開庭、調查都是我一句句翻譯后他記錄??蓻]過多久,一次外出我又準備翻譯給他記錄時,他說記錄好了。我一看內容,居然都準確無誤?!彼{偉明說。生長于河南的趙紅波,在粵北這個小縣城里,是個名副其實的語言“外來郎”。可趙紅波深知,只有聽懂當地話語,才能更好地了解群眾訴求。他主動到村民家中嘮家常,慢慢學得一口地道的當地話,不少當事人還以為他就是本地人。
在趙紅波的辦公室角落里,倚放著一雙沾滿泥巴的水鞋。南方雨水多,這是趙紅波生前下鄉的裝備。為了厘清案件事實,趙紅波經常走村串戶,向村民了解情況,把一切被蒙蔽的可能掐滅在源頭。
石景河旅游公司在石灰鋪鎮某景區地下河修水壩,洪期時大水把農田淹沒,農田承包戶認為是新修建的水壩影響了排洪,遂訴至法院,要求旅游公司賠償。
當趙紅波帶著同事到景區勘查現場時,卻發現景區早已停業。“地下河早關了,洞里沒有電源,地上都是青苔,進去很危險的?!本皡^留守人員提醒。
可趙紅波還是決定進地下河看看?!澳_下都是懸崖暗河,趙庭長用手機照明,自己走過確定安全,才讓我們跟上去?!蓖禄貞浧鹉翘炜辈榈那榫?,趙紅波滿身大汗,浸濕的衣服緊貼著他的身體。
趙紅波常和同事說:“想要群眾相信我們,我們就要查清事實。多上山下田,多勘查現場,公平公正的判決就更有保證?!?/p>
一種“巡回審判”的常態
人民法庭是法院參與基層治理延伸的一個方式,但在趙紅波眼里,這還遠遠不夠。扛上法徽、帶著卷宗、東奔西跑,“巡回審判”成了趙紅波到九龍法庭工作后的常態。
“如果不是這位‘上門法官’給我調解案件,真不知道何時才能解決?!绷文呈勤w紅波審理的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的被告,因昔日向好友借錢未能及時歸還,被訴至法院。
趙紅波得知廖某中風患病,行動不便,遂向原告做工作,最終將案件調解地點定在廖某家中?!摆w法官真的花了好多時間精力處理我的案件,不辭辛苦上門調解。”廖某回憶起調解過程,對趙紅波深感敬佩。
“趙庭長常說,要多一些給予當事人關懷,只要他們需要,我們都應該上門去解決問題?!壁w紅波的書記員黃珊珊告訴筆者,趙紅波用實際行動最大限度方便了老百姓訴訟。
8次到中風癱瘓、無法說話的被告家中看望,直至被告能準確進行意思表達才開庭審理;得知小孩殘疾需要關愛,說服原告撤銷離婚訴訟;引導起了魚死網破挾帶報復心理的原告舉證質證,平復原告情緒化解糾紛……
九龍司法所所長林建平告訴筆者:“趙紅波是村委、調解委員會的‘背后軍師’。平時遇上難以處理的群眾矛盾,我們都愛去找他,他也總是熱心地給我們提供咨詢?!?/p>
據統計,趙紅波當庭長期間,協助當地黨政機關調處矛盾近120宗,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一幅握手言和的畫面
鄉鎮法庭受理的案件大多數是婚姻家庭糾紛、財產糾紛、鄰里矛盾,但每個案件往往關系著幾個家庭甚至幾代人的和睦相處,一旦處理不慎容易造成更大的矛盾。
出生于農村的趙紅波,深知調解好這些案件的重要性,總是從人情和法理不同層面入手,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
9月24日,九龍法庭來了兩位本是同事卻因借款欠債鬧到法院的當事人。
今年6月,楊某以資金周轉為由,向同事陳某借款4萬余元。直到8月份,陳某多次催促無果后,遂將楊某訴至法院。
趙紅波了解到,陳某和楊某是同事,便優先考慮協調庭前調解。在得知他們上班不方便請假時,趙紅波主動將調解時間改至他們下班后。
趙紅波在聽取陳某訴求后,又結合楊某主動告知的工資收入、生活水平以及其他情況,為雙方提供了一個調解方案。最終陳某同意免去楊某的欠款利息,并逐月定額還款。這讓原本怒目相對的同事,終于握手言歡。
“以前我以為法官只會機械審判,但趙法官這種充滿人情味的辦案方式讓我感動,他告訴我要珍惜情誼。”在陳某的眼里,趙紅波的溫情是調解的最大助力。
作為一名最基層的法律工作者,趙紅波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村主任。面對各類大大小小的矛盾糾紛,趙紅波更愿意以調解的方式解決問題,最喜歡的畫面便是雙方能夠握手言和。因為他覺得,這既是他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使命。
南方日報記者 陳詠懷 張錦標 通訊員 彭筠童 包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