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嗞、嗞……”受浸的涵洞外,戈斌熟練地操縱著遙控器,一艘梭形的紅色救生圈在水面靈活地躲開障礙物,迅速靠近被困市民。被困者抓住救生圈上的兩個把手,被成功帶離險境。
5月下旬,今年第一波“龍舟水”兇猛來襲,廣州市黃埔區發布暴雨紅色預警,雨量突破當地歷史極值。拓浪公司技術員戈斌接到黃埔區應急管理局的請求后,立刻趕去救援。
臺風、暴雨、洪澇……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災害性天氣頻發多發,水網密布、海岸線漫長的廣東受到的挑戰更為嚴峻。而省應急管理廳數據顯示,今年汛期,廣東成功應對了23輪強降雨和4個臺風,因災死亡人數同比下降73.44%。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的背后,應急產業發揮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
不久前,廣東公布重點培育發展的“雙十”產業集群,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被一同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這讓省應急產業協會會長翁冠雄喜出望外?!拔磥?年,若加快產業集聚化與規范化,這個新興產業的發展潛力將被充分激活?!?/p>
覆蓋“防抗救”的龐大產業鏈
一臺臺抽水泵車開足馬力,呼呼作業,水位逐漸回落,汩汩洪水通過管道輸送到數百米外的河道中。今年5月的罕見暴雨也使深圳的龍華隧道積水一度深達5米。這些小個頭卻有著“大胃口”的移動式救援泵車日夜開動,在抗洪搶險中大顯身手。
“我們在兩小時內完成泵車的出廠測試、水管安裝,連夜裝車運往深圳?!睆V州三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鄭建偉說。
在三業公司位于佛山南海區的廠房內,各種型號的黃色移動抽水泵車和紅色的智能柴油機消防泵,把寬大的倉庫填得滿滿當當。
“這4輛發電排水雙功能泵車,在抽水的同時還能供電,方便應急救援時其他設備的使用?!编嵔▊ブ赶驈S房內另一個龐然大物,“而智能柴油機消防泵,能夠智能化監測火情并自動采取滅火行動,這是我們的專利核心?!?/p>
應急防災注重“防抗救”相結合,在產業支撐上,除了災害事故處理末端的救援裝備,還有前端的監測預警設備,未雨綢繆防范災害。
“今年底,我省將對1307家?;飞a企業、2.85萬輛?;愤\輸車輛、1.5萬座塔吊、8149座水庫、482個地災點實施動態監控?!笔惫芾韽d副廳長鐘友國介紹。省應急管理廳已統一整合接入20個部門52個方面的應急管理信息資源,通過信息化的應急產品初步解決融合指揮難題,實現對重點災種的實時監測、風險預警。
在11月11日開幕的高交會應急安全科技展,約300家企業參展。心肺復蘇AI機器人、能緩沖吸能的交通安全島、只需5秒就搭好的充氣帳篷……現場亮相的千余件高科技展品讓人目不暇接。
“應急產業其實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產業鏈不但覆蓋防災救援的前中后端,外延也在不斷延伸。”翁冠雄告訴記者,如今除了抽排設備、救人裝置這些在特定災害情景才用得著的專用產品,應急產業還常與其他產業交叉互融,在一定情況下可相互轉化。“如挖掘機、推土機,日常是生產工具,碰到山體滑坡災害,就是救援裝備,又如礦泉水、面包、毛巾等,在遭遇自然災害時,就是救災物資。”
由弱到強的向上突圍
“智能動力救生圈能以4米/秒的速度快速靠近落水者,還可搭載熱成像儀進行夜間救援?!蹦仙辰堕T河畔,工作人員一邊操縱著救生圈一邊向記者介紹。
看似簡單的演示,卻凝聚著長時間的探索與研發。有關部門調研發現,廣東應急行業企業規模較小,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要轉型突圍更為不易。
“10年前,我們公司就為公安部門提供大數據、人工智能服務,2017年開始轉型水域救援、打撈等業務?!蓖乩斯径麻L謝佳亮說,雖然轉型幅度不算大,因為與公安合作時也接觸過水上業務,但真正轉起來卻充滿挑戰。
“開始以為在救生圈加上動力、傳感裝置就可以了。但實際開發時,一款產品進行了80多次改造試驗?!敝x佳亮說,“水面救援的條件十分復雜,水里的障礙物、水質、流速都會對產品的適應性有影響,試驗過程中電池、動力系統、材料都更換優化了無數次?!焙髞?,拓浪公司針對湖泊、河流以及海洋等不同水域環境,自主研發了多款智能動力救生圈。
“以前消防器械需要先用柴油進行發電才能運轉,我們使用直連方式設計,跳過了這個步驟,節能又方便?!钡购榕艥吃O備卻沒那么順利,鄭建偉表示,由于應急產業還處于初始發展階段,這些新工藝還沒有國家標準,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
翁冠雄表示,2018年國家成立應急管理部后,國家、省陸續出臺支持應急產業發展的政策,許多人看到這個風口,紛紛投身其中,行業質量水平卻參差不齊?!坝行┳鏊玫钠髽I,把產品改良一下,就投入做排澇設備了;有些原來做工程車的,也投入做排澇車?!编嵔▊フf。
在鄭建偉看來,對應急產業的眾多中小企業而言,更需要“螺螄殼里做道場”,在產品更加實用、人性化上下功夫。
“不少廠家喜歡造大輪子的排澇車,讓客戶覺得很劃算、有牌面。”鄭建偉頗感無奈,“其實輪子越大越用不了,一轉彎就翻車,很難運輸到目的地。如果再配一輛運輸車,成本就太高了?!?/p>
他指向大流量泵車上接駁輸水管的4個排水孔,“原來不少產品設計由一個大口排水,但只有親歷過搶險才會明白,水管太粗的話,要幾個人才搬得動;分流到四條管輸水,移動起來更方便,也提升了效率?!?/p>
期盼集聚化規范化發展
在廣州南沙區大崗鎮,拓浪公司將于明年3月進駐的先進制造業園區正緊張施工,預計本月底主樓封頂。
“這里將按照《行動計劃》的要求進行規劃建設,打造應急救援產業基地、籌建該產業的智能制造創新中心,還計劃引入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這使我們對產業未來發展增添了信心?!敝x佳亮說。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5年,全省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支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形成龍頭帶動、產業集聚、協同創新的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體系。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加強產業鏈配套和標準化建設,是達到上述目標的關鍵。
“未來應急產業發展的方向是無人化、智能化、小型化,這需要有一個產業集群,使得更多企業聚集、交流,形成上下游產業配套,而不是魚龍混雜,各自為戰。這樣行業才能往主流的方向發展,產業鏈才能貫通起來。”謝佳亮說出自己的想法。
翁冠雄表示,應急產業的內涵和外延仍較模糊,標準化建設仍較滯后,因為標準不完善,在應急領域很多裝備產品出來以后根本找不到檢驗檢測的機構。
“一些設備全國也僅有兩三家工廠能幫加工,但市場需求量不大,我們只是他們的小客戶。一方面弱化了我們的議價能力,另一方面對方可能也沒有很強的意愿配合我們優化設計?!编嵔▊フf,公司的產品是符合美國最嚴格的FM消防標準,但國內的相關標準一直沒更新,想認證只能寄去國外,而且就算國外認證了,國內也不一定承認。
《行動計劃》中提到,到2025年,在珠三角地區形成以技術研發和總部基地為核心的產業聚集帶,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形成以裝備制造和資源綜合利用為特色的產業聚集帶。此外,統籌政策資源,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支持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產業標準體系研究。
“這些目標和方向性措施無疑是行業發展的利好!”翁冠雄建議,為了做好落地落實,需要更多開源性政策,鼓勵企業做大做強,例如除了政府、單位直接采購設備之外,可以創新形式,加大向生產企業、專業救援隊伍購買服務,使得產業資源配置更加靈活,激發市場活力。
行動指南
《廣東省培育安全應急與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對未來5年形成龍頭帶動、產業集聚、協同創新的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體系提出明確規劃。
◆到2025年,全省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總產值超3800億元,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內和國際競爭力的龍頭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打造5家左右百億級龍頭骨干企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
◆在產業集聚方面,通過以點帶線、以線帶面,逐步形成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集聚的發展格局。在珠三角地區形成以技術研發和總部基地為核心的產業聚集帶,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形成以裝備制造和資源綜合利用為特色的產業聚集帶。
◆在產業創新方面,集群發明專利密集度和質量將位居全國前列,有效發明專利突破2萬件。
◆在產業國際化方面,支持安全應急產品、裝備出口,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安全應急標準制修訂,推動重點領域的標準與國際接軌、互認。
智庫觀察
新發展格局下的應急產業作為
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首次提出應急產業的概念。短短六年時間,應急產業從無到有,從鮮為人知到政府明確重點培育發展。
然而,較依賴政府訂單、寄望于政策風口仍是目前國內應急產業的一大特征。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當下,如何搶抓機遇,是應急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關鍵。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部門、深圳市應急管理局相繼發布了家庭應急物資儲備的建議清單,對進一步激發應急產品的社會需求、引導市場帶來促進作用。在國外,防災減災早已走向“小政府、大社會”,公眾日常生活中有較強的應急安全意識,自覺儲備應急物資是社會共識。
對此,提升應急安全的社會自覺、擴充服務渠道是增強企業影響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當前,部分應急產業企業聯手民間志愿力量組建應急救援隊,積極投身社會救災救援、開展應急宣講“五進”行動,主動對接市場,打響自己品牌。同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安全生活的需要:企業須堅持創新驅動,設計研發適應國內不同災種、地域、氣候、地形特點的產品,才能真正增加應急產品有效供給,帶動產業茁壯成長。
南方日報記者 謝慶裕 黃鴻基 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