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東江,共飲一灣水》時長12分51秒
東江,珠江水系干流之一,發源于江西省尋烏縣椏髻缽山,自東北向西南流入廣東。
新豐江,東江水系最大支流,發源于韶關新豐縣海拔1434米的云髻山。
58歲的潘希創是云髻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護林員。小時候,他隨大人到山上玩耍時,發現一種特別的植物,葉子很綠會發光,開出的花很漂亮,結出的果實像蓮花一樣,里面藏有紅色的籽。
2019年,科研人員在對保護區內最高峰阿婆髻一帶開展資源巡護過程中,在西南坡向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厚葉木蓮,種群數量達到300株,樹齡在400年左右。
厚葉木蓮在全球僅中國廣東才有發現,云髻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分布范圍最廣、數量最多。其天然分布區的范圍非常狹窄,屬極小種群。
潘希創和同事們一周要巡山兩次,每一次需要在野外工作6個小時。除了巡護植物,還有更重要的責任就是保護新豐江的水源?!斑@里水質非常好,我們平時都不用帶水巡山。”潘希創驕傲地說。
新豐江在流經連平縣后,在東源縣流入萬綠湖,又名新豐江水庫,是華南地區第一大湖,因四季皆綠,處處皆綠而得名。隨后在于河源市區匯入東江,繼續向南流往惠州。
惠州城,東江畔,一人,一桶,一篩,惠州民間藝術大師劉漢新的目光不停掃過河灘,期待能找到幾塊上好的顏料。砂石做顏料,是他的得意之處。自小在惠州長大的他,在西湖岸邊玩耍,在羅浮山腳學做彩瓷,在合江樓旁讀東坡詩句——“蓬萊方丈應不遠,肯為蘇子浮江來”。
如今,劉漢新已創作了“惠州西湖”“惠州老宅”“惠州古村落”“東江河邊風景”等多個系列作品,屢獲獎項,但他最愛做的事,還是一有時間就去東江邊,再淘上幾塊石頭,繼續用他的方式,向更多的人講述這里的故事。
東深供水工程,水源取自東江,北起東莞橋頭鎮,南至深圳水庫,再至港島,全長68公里,連貫三地,承載著莞深港數千萬居民的生活。
東深供水工程見證著珠三角的改革開放。起初,東江沿線制造業迅猛發展,污水偷排時有發生。隨著政府以及民眾對生態環保意識的加強,東江水開始恢復清澈。
鄧雷是粵港供水公司橋頭部水質室副主任,他和同事們平日的工作就是在東江上巡護。領略過冬天的江風,經受過夏日的酷暑。除此之外,他們也奔走于河水兩岸的村莊、學校,動員百姓齊心護水。
如今河道兩旁再不見偷排暗渠,成群水鳥在江面上嬉戲。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東深供水工程,靜靜地守護著三地百姓,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之水。
東江的另一頭,在珠江三角洲東岸的大地上蜿蜒流淌,最后從廣州黃埔區和東莞麻涌鎮之間的水道流入獅子洋。
【總策劃】崔朝陽 黃常開
【統籌】羅彥軍 秦文綱 曹斯 曾強
【導演】張由瓊
【攝影】張由瓊 姚志豪 董天健 石磊 王昌輝 唐一方(實習)
【剪輯】姚志豪 莫麗婷 王俊濤
【文字/翻譯】張由瓊 黃鴻基 唐一方(實習)
【設計】譚唯
【通訊員】胡思明 黃小廣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報網端音視頻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