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販的最后一口飯會被搶走嗎?11月28日,一篇名為《互聯網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的文章引起熱議,人們把目光從社區團購補貼的“薅羊毛”,轉移到菜市場,開始關注個體菜販們的命運。
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認為互聯網巨頭應具有更多超越性追求,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中央政治局也在11日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在此背景下,記者走訪了廣州多家肉菜市場,聽取菜販們的心聲。
菜市場的生意越來越難了
還沒到中午12點,廣州天河區楓葉路的上社菜市場已經沒多少人了,一些攤主們在攤位上無聊地玩起了手機。雖然這里鄰近城中村和大型社區,但自疫情至今,已經有三個攤位走人了。肉檔的檔主小劉說,現在的生意太差了,她每天要少賣上千塊錢的肉;賣雞蛋的田大姐也說,這幾個月她每天營業額少了一千多,收入幾乎減半。而攤位每個月租金就要五千,按照很多檔口現在的情況,其實大家都是在苦苦支撐。
鄰近城中村的上社菜市場卻菜多人少
但攤販們認為最大的沖擊不是疫情也不是互聯網,而是在隔壁新開的樂易購超市,因為那里的菜更便宜。市場的紅蘿卜賣三塊多,樂易購賣九毛八,比批發價還低。 “這里的青菜賣六塊多,他們賣三塊。市場六月才從原址移到這里,樂易購九月一開,生意一下就不行了!”而在該市場五百米的半徑內,至少還有10家賣菜的便利店,以及盒馬、美團、叮咚、樸樸等網商及社區團購。
而附近信華花園邊上的臨時市場更是冷清?!白砸咔橹缶蜎]什么生意了!”正在水果攤邊打盹的攤主告訴記者,以前還是有些年輕人來買的,但現在基本只有大媽了,她們斤斤計較,又喜歡挑,稍微差一點的水果就不要,“太難侍候了”。旁邊賣青菜的大嬸指著堆得很高的菜攤說,從早晨到現在,幾個小時才賣了兩百多塊錢的菜。記者注意到,這個市場已經有約三分之一的檔口不賣果蔬,而是賣起了衣服及雜貨。
在廣州老城區里,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11日下午3點,荔灣區中山八路周門街市里已經只剩不到10個顧客了,比看檔的檔主還要少,偶爾有兩三個人聚在一個檔口挑選,都會引來隔壁幾個檔主的吆喝。肉檔口上鮮紅色的燈還亮著,但因為鮮少有人路過光顧,年齡大一點的檔主都坐在檔口里,或伏在案板上閉目養神,或找臨近的檔主相互攀談?!澳憧催@,”一個檔主指著攤位前空蕩蕩的走道說,“以前哪有這樣的?”
周門街市生意也不行
雷阿姨經營了十幾年的雞檔就在街市入口附近。她說,今年賣的雞明顯少了很多。原本每天可以賣三四十只,如今只能賣20只左右,但今年鋪位的租金卻漲了1700元,每個月的利潤幾乎都給了鋪租。還有不少的檔口連租金都付不上,被迫離開了?!跋裎覍γ娴臋n口,羊肉、豬肉、牛肉、冷凍雞腿都有賣過,都換了四五個人了?!?/p>
一些檔口已經關了
每當有人路過攤位,雷阿姨都會很熱情地把身子越過案臺向他們打招呼。市場里面競爭很大,同樣是賣雞的攤位有十多個,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看到,雷阿姨的攤位比其他攤位的生意要好。來雷阿姨攤位的基本上都是老顧客,阿姨都叫得出顧客的名字和他們常買的部位,他們來菜市場也都會幫襯雷阿姨。雷阿姨的服務也很好,盡量滿足街坊們的需求,雞腿去骨、去皮、雞爪剪指甲……有時候就算顧客沒要求,她也會主動提出幫忙切好,還要切得小塊一點,她覺得這樣能留住更多的顧客?!安慌骂櫩鸵蠖啵团骂櫩筒粊碣I。”
這樣的害怕不是沒有道理的。有十幾個以前常來光顧的老熟客,如今路過雷阿姨的攤位時,有時會匆匆瞟上一眼,然后擺擺手走過。“他們都說子女已經在網上買過雞了?!本瓦B餐廳也開始選擇在隨時能送達的互聯網買菜平臺上訂貨,固定在雷阿姨這里采購的大客戶從十幾家減少到如今只剩幾家。
穿過周門街市,旁邊還有一個面積小一點的東方街市,這里的氣氛也與周門街市相差無幾。東方街市原本有兩個出入口,由于疫情管控,其中一個出口被封了起來,旁邊一個賣芋頭、土豆和玉米的檔口就跟著遭了殃。檔主阿叔告訴記者,他已經在這個檔位做了十幾二十年,今年眼看著生意越來越差,五千塊的租金都快付不上了?!暗覜]有一技之長,只能繼續賣菜。”
阿叔還在檔口養了一只黑白相間的貓,下午沒有人的街市過道就成了它的樂園。它肆無忌憚地扒拉著對面菜檔的泡沫箱子,將周圍幾個原本昏昏欲睡的檔主引出一陣笑,過了一陣又慢悠悠地跑到出口去了。
記者還走訪了位于白云區的江南果菜批發市場。這里是廣州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場,無論是互聯網生鮮平臺、大型連鎖超市,還是菜市場的菜販,每天都會從這里進貨。市場管理人員說,因為大客戶增多,菜市場的不景氣對這里影響不大。不過有不少供貨商反映,這幾年來拿貨的個體菜販的確是變少了,拿貨的數量也減少了不少。
生鮮電商來勢兇猛
12月11日,京東集團表示將以7億美元戰略投資興盛優選,雙方將在數據、技術、倉儲和短鏈物流等領域開展緊密合作,更好地扎根于下沉市場。
對生鮮電商這一領域,無論是實體超市還是電商企業都開始加速布局,尤其是疫情發生之后,線上處于短板的傳統菜市場生存空間正在被擠壓。據了解,在生鮮電商方面,入京僅數月的叮咚買菜在6月公布計劃,預計今年將在北京開設超過200家前置倉,僅兩個月時間,叮咚買菜訂單量增長超過兩倍。
此外,互聯網巨頭企業如美團、拼多多、京東、滴滴等都紛紛涌入這一賽道,創建或投資社區團購平臺。騰訊投資了生鮮連鎖品牌誼品生鮮、生鮮電商平臺每日優鮮、社區團購平臺興盛優選,以及永輝超市。阿里巴巴和拼多多在本身的電商渠道上就有生鮮零售,現在也在布局社區團購。美團除了與生鮮超市、菜市場合作配送生鮮,今年7月成立優選事業部,將“社區團購”業務定為一級戰略項目,滴滴目前專攻社區團購,今年6月上線的橙心優選目前已經覆蓋7個省市,10月日訂單量超過280萬單。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有200多家社區團購企業。從2019年1月至今,國內社區團購類領域共發生26起投融資事件,共計融資上百億元。
打開美團優選,記者發現在短短一千米范圍內就有15個美團提貨點,“只要有實體店就可以做團長?!币晃槐憷甑曛髡f道。
在周門街市僅隔一個街區的小巷里,鄭團長經營著一家社區團購提貨點,不到20平方米的店面里已經堆滿了大包小包的生鮮和日用品,目前每天都會有500多件商品在這里流轉。據鄭老板介紹,他從5月份開始經營,目前同時代理了美團優選、橙心優選、興盛優選和廣州本地的十薈團這四個平臺的社區團購,他手上現在有一個280人的微信團購群,里面都是住在周門社區附近的居民,其中老年人并不在少數,年齡最大的甚至有八十多歲。
社區團購提貨點生意火爆
根據艾媒咨詢,2019年社區團購規模達到340億元,預計中國社區團購市場到2022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發展來勢兇猛。
記者將菜市場和多家互聯網生鮮平臺上的商品進行比較,發現相比傳統菜市場,團購平臺的確存在相當的價格優勢。平臺上的土豆、芋頭、山藥等蔬菜的特惠價格通常是菜市場的一半甚至更少,雞蛋、雞肉、豬肉、牛肉等也便宜不止一半,砂糖桔等水果甚至常常出現1.98元/斤跌破批發價的價格。
網上菜就是便宜
菜市場真的會消失嗎
不少菜市場的經營者在與記者的交談中,對市場的前途深感憂慮。他們認為,互聯網資本來勢洶洶,一些平臺本來就有流量優勢,為了搶占新客戶不惜重金補貼,在疫情的影響下,許多人也開始接受電商,改變了原有的消費習慣,菜市場會不會真的要走向消亡?
記者致電廣州市肉菜市場行業協會,工作人員表示暫時沒掌握詳細的市場數據。不過該協會日前曾向媒體透露,廣州共有620余家菜市場,如今正在以每年5家左右的速度消失。
在一家互聯網企業擔任高管的唐先生最近也對電商賣菜作了研究,他告訴記者,時下的互聯網巨頭的“賣菜熱”跟前幾年的“共享經濟熱”差不多,都是先拼命砸錢擠走對手然后借壟斷優勢牟利,這中間泡沫太大了。例如根據2020年Q3美團社區團購的財報來看,營業收入達到了82.3億元,但卻虧損了20.29億元。他介紹,在互聯網“菜市場”這個風口,風光進入、黯然退場的玩家不在少數,例如美菜網、易果生鮮以及上蔬永輝等。他認為,菜市場的功能不是電商可以取代的,例如它可以現場體驗、挑選,也更放心,而且它絕對不只是一個賣菜的地方,還是社交場景的重要承載地,不僅承擔著本地居民的信息交流,同樣也為個體之間情緒感染和鄰里互助提供了可能。
記者也注意到,僅在天河區楓葉路,半年來已經有如“蕃薯藤”、“我的菜籃”等四家賣菜的便利店倒閉。
“團購給予了年輕人更多的選擇以及貼合年輕人生活習慣的服務?!比A南現代服務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文丹楓博士認為,低價是所有互聯網企業的慣用手段,用低價吸引客戶,當客戶群穩定之后價格就會慢慢提升,所以長遠看來并不需要擔心價格上的競爭,最大的競爭在于服務。例如美團買菜將菜譜與原材料相結合,解決了年輕人“選擇困難癥”的問題,價格并不是主要吸引他們的原因,年輕人要求更多的是便利性,而對比之下菜市場就失去了競爭力。但如果菜市場最后走向了消亡,市場被壟斷,從多元選擇變為了單一選擇,最后受到傷害的還是消費者。菜市場原先都是“守株待兔”,服務現在已經不能滿足年輕消費者的需求了,想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生存,必然要尋找新的優勢抓住年輕群體。
原廣東省電子商務市場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財經大學碩士生導師李征坤博士認為,傳統行業和互聯網結合本身就是一個發展趨勢,社區團購發展迅速的原因是因為消費者有需求,有需求就會形成市場。社區團購這種形式本身也是一種變革,他并不是消滅傳統布局,而是讓傳統的東西以一種新的形態呈現,如果菜市場仍保持僅僅是線下的形式,一味地守舊,它最終也會成為一種落伍的形態,生命力會受到沖擊。他建議,對于扶持菜販,政府可以介入,例如減輕攤位租金、幫助菜販連接線上、線下等,但不能因為要保護舊事物而抑制新事物的發展。
暨南大學教授、廣東亞太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廣東省物流與供應鏈學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陳海權告訴記者,從長期長遠的角度來看,可能菜市場消失的局面會出現,但是短期內不會。因為中國當下絕大部分農產品沒有品牌、分散、毛利很低、損耗率高,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家有整合能力的互聯網公司,而且每個消費者需要的東西都不一樣,城市中買菜70%~80%是家庭主婦和老人來決定的,只要有這個群體存在,菜市場就不會消失。當前我們國家需要在制度上營造一種環境,讓賣菜的人也能活下來,例如國家的《反壟斷法》就是要保證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陳海權教授認為,生鮮到家還有蠻漫長的道路,消費習慣不是一天就可以改變的。這幾年的生鮮電商發展迅速,互聯網巨頭們都在瞄準最后一公里布局,想搶一杯羹,疫情確實讓這些巨頭們看到了商機,它們通過釋放流量、補貼吸引來爭取市場,但是疫情不是常態,我們巨頭的供應鏈能力也沒有那么強大,目前還是分散的增長。這個階段可能對農貿市場是有一個小小的沖擊,但是它沒有控制供應鏈,甚至沒有做到品牌優勢的時候,事實上是很難搶到先機的,就像過去的摩拜單車一樣,也是通過人海戰術,但它的成本很高,它的價格也會上來,菜市場這種價格優勢依然是存在的。
在由當年的走鬼市場改建成的天河區信華花園臨時菜市場,記者注意到檔口的上方,貼著這樣的標語:“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讓個人的小期盼,與城市的大情懷相融?!?/p>
南方日報記者 項仙君 實習生 陳昕杭 李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