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江門五邑僑鄉的年味愈來愈濃,臺山市四九鎮永隆村的寶世樓掛起紅色綢帶。近日,臺山華僑家庭文化體驗館在此揭牌,并迎來首批參觀者。
“我父親黃寶世在古巴打拼50余載,這座老屋是他唯一一次回國探親時設計興建的?!闭驹诮ㄓ诿駠鴷r期的雙層青磚僑房寶世樓前,暨南大學教授黃卓才思緒萬千。
黃卓才。
年過八旬的他將收藏大半輩子的僑批(銀信)、照片等反映古巴華僑的珍貴史料展示于此,希望通過父親背井離鄉仍心系家國的奮斗故事,讓艱苦創業、愛國愛鄉、無私奉獻的華僑精神得以傳播傳承。
近日,南方日報、南方+記者隨黃卓才重回故地,透過其手中的一封封僑批,重溫那一個個淳樸動人的華僑家國記憶。
一封封越洋僑批寄托家國濃情
沿著寶世樓的窄梯拾級而上,一幅幅老照片映入眼簾,古老的掛燈、厚實的窗欞、褪色的木門默默記錄著一頁頁華僑歷史。
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幕幕熟悉的情景,把黃卓才的記憶拉回48年前的春節。
“正月三號發來手札收妥了,得悉你合家返回廣州市渡(度)假,適逢春節,尤其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很多),當然非常高興??上页錾詠砦丛竭^廣州市,如果我生命許可,我終有一天返回廣州參觀……”1973年春節期間,這封僑批由古巴寄抵臺山。
“中國農歷新年歷來都是出洋華僑寄批的高峰期。這封僑批來自我的父親,那時他已經75歲了。”在二樓陽臺上,黃卓才娓娓道來家族往事。他的父親黃寶世1898年生于臺山。1925年,黃寶世遠赴古巴謀生,直至1975年客死異鄉。
黃卓才收藏的家族僑批。
期間,黃寶世只在上個世紀30年代回國一次,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起屋生子。1939年,因擔心水路不通,無法回去管理生意,他匆忙趕回古巴。之后的幾十年間,黃寶世和妻兒都未能夠團聚??恐环夥庠窖髢S批,家人間互訴衷腸,編織起特殊又濃郁的親情。
如今,寶世樓內設有古巴華僑歷史與華僑家書家風展覽,并有相關著作和資料陳列,講述了黃寶世從打工仔到雜貨店主,再到僑領的人生奮斗故事。
黃寶世從古巴寄回來的照片。
黃卓才指著墻上的展板向記者介紹,在父親寄回來的僑批中,時常可見“身體如?!薄斑€在工作”等語句?!袄弦惠叺娜A僑都喜歡報喜不報憂?!彼f,從寄回來的照片看得出,父親步入晚年后衰老得很快,為避免家鄉親友擔心,故在僑批中說些寬慰人的話。
“讓更多年輕人知道華僑奮斗精神”
在黃卓才看來,僑批反映出老一輩華僑樸實而偉大的愛國愛鄉愛家情感。“除了寄錢補貼家用外,父親也會叮囑我們支援家鄉建設,比如拿出一部分錢捐資修建水庫等。”他說,一封封僑批就像紐帶一樣,將華僑華人與家庭、家鄉、家國緊緊連在一起,這不僅是海外華僑對家鄉親人的一份牽掛,更彰顯他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赤子情懷。
為此,他整理父親的數十封家書,于2006年出版《古巴華僑家書故事》。這本著作2011年再版并更名為《鴻雁飛越加勒比——古巴華僑家書紀事》,現已出版了第三版,被譽為“填補了古巴當代華僑史的空白”。
“要讓更多年輕人知道那個年代的精神?!秉S卓才認為,華僑精神蘊含著拼搏、勇敢、勤儉、誠信、愛國愛鄉等諸多內涵,至今仍催人奮進,應世世代代傳承不息。
在黃卓才等華僑后人的支持下,臺山一座座華僑家庭文化體驗館串聯起當地華僑古村、僑墟、僑房,成為傳播華僑奮斗精神的重要載體。走進臺山市四九鎮上朗居委會永隆村,滿目僑鄉特色。一座座古樸的僑房、碉樓錯落矗立。近代以來,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出洋謀生,成為遠近聞名的僑村。
春節前夕,祖屋寶世樓變身華僑家庭文化體驗館。
臺山市委統戰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華僑家庭文化體驗館以家庭為單位,展示華僑華人族譜、家書、文集、僑批等記憶載體與物品,生動展現華僑先輩的生活及其奮斗足跡。
有海外華僑華人歷史“敦煌文書”之稱的僑批,2013年由廣東、福建兩省聯合申報并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2021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僑批文物保護和研究。如今,續寫百年僑批“不了情”,已成為廣東三大族群——廣府、潮汕、客家的共同心愿。
對話:
“父親一次次將回國機會讓給體弱老僑胞”
南方日報、南方+:1973年春節期間,您收到父親寄回的僑批后,有何打算?
黃卓才:父親那時已是古稀之年。我在國內四處打聽古巴華僑回國的辦法,同時,父親在古巴也不斷地跑動。但由于種種緣故,父親一直未能成行。1975 年,他因腦溢血在古巴去世。
父親每封信里都說自己身體好。老一輩的華僑都喜歡報喜不報憂,不想讓家人擔心。收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我非常痛苦,像是五雷轟頂一樣。
黃家祖孫三輩在祖屋合影。
南方日報、南方+:您年幼時,父親重回古巴,從此與家人兩地相隔,您覺得遺憾嗎?
黃卓才:我并不覺得遺憾。那時在僑鄉,父親出洋謀生、妻兒留守家鄉的現象比較普遍。一直以來,我都十分掛念父親。從識字的那天開始,我就試圖在一封封遠渡重洋的家書中,拼湊出父親的人生。很多同村的玩伴,父親也常年在海外打拼。
從小我就告訴自己,作為家里的獨子,更加要用功念書。小時候,我夢想成為作家,現在算是實現了心愿。
南方日報、南方+:您怎樣理解僑批背后的文化與精神?
黃卓才:僑批不只反映出華僑愛國愛鄉愛家的精神,還有很多傳統文化和優秀品德蘊藏其中。父親有樂善好施的性格,熱心幫助失業的華僑同胞。到他晚年時,古巴每年有少量免費乘搭中國貨船回國的機會。父親本有機會回國,但他一次次將難得的機會讓給了那些年老體弱、急切回國的老僑胞。
我認為,要讓更多年輕人知道僑批背后的故事,這會激勵他們成長成才。
統籌:趙楊 謝慶裕
采寫:龔春輝 黃堃媛 謝慶裕
圖片:梁鉅聰 姚志豪
實習生:黃曉彤 羅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