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一家庭,益知女子立足人間大不易事。非有過不去處,不宜如此暴露,不急謀有存之計,而倚賴他人詎獲善果……”7月7日,正在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展出的“看萬山紅遍——佛山革命文物展”上,一份陳鐵軍親筆書寫的手稿透露其二十年的人生經歷,令不少觀者心緒久久不能平復。
1928年2月6日下午,年僅24歲的陳鐵軍與共產黨員周文雍被押往廣州東郊的紅花崗刑場。臨刑前,他們莊嚴宣布結婚,刑場成為禮堂,反動派的槍聲成為他們結婚的禮炮。寫這份《自述手稿》時,陳鐵軍年僅20歲,其20年花樣年華曾發生過怎樣的曲折故事?
“看萬山紅遍——佛山革命文物展”上展出的陳鐵軍《自述手稿》(仿制品)。該手稿原件藏于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攝影:束維)
良師循循善誘 求學志向非常堅定
展出的這份《自述手稿》僅有四頁,毛筆寫成,筆跡秀逸而有力,陳鐵軍從幼年寫起,寫下了20年的人生經歷。
1904年,陳鐵軍出生在佛山一個歸僑富商家庭,父母為她取名陳燮君。她9歲讀私塾,17歲進入由郭鑒冰在佛山創辦的第一間新學制的女子小學——季華兩等女子小學校(今鐵軍小學)就讀,逐漸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啟蒙教育。
在《自述手稿》中,陳鐵軍寫道:“余行年九歲,奉嚴慈之命,始入私塾。肄業稚氣未除,曾不知讀書之有益,加以資質遲鈍,管教亦不良,忽忽八年,可謂之虛拋歲月而已?!?/p>
陳鐵軍就讀季華兩等女子小學校時,校長郭鑒冰是她那屆的年級主任,通過郭鑒冰的循循善誘以及一言一行的影響,她的求學意志非常強烈。陳鐵軍重筆講述了郭鑒冰對其影響,令她認為“與入學前,判若兩人”。
據史料記載,郭鑒冰是民國時期佛山著名的教育家,因為目睹在帝國主義操縱下開辦的基督教會學校所進行的崇洋媚外的奴化教育,她與姑姑、侄女等人籌辦了季華兩等女子小學校。
通過郭校長的循循善誘,陳鐵軍的求學志向非常堅定。陳鐵軍借用孟子名言“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比喻郭鑒冰的教育理念,自感幸運遇到了一位好老師。
陳鐵軍《自述手稿》(仿制品)。(來源:佛山市祖廟博物館)
陳鐵軍《自述手稿》(仿制品)。(來源:佛山市祖廟博物館)
陳鐵軍《自述手稿》(仿制品)。(來源:佛山市祖廟博物館)
陳鐵軍《自述手稿》(仿制品)。(來源:佛山市祖廟博物館)
不斷深造求學 積極投身革命運動
讀二年級的陳鐵軍一心學習,并以此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答謝老師栽培之遇,但陳鐵軍的父母為她訂下婚約。陳鐵軍非常不情愿,認為父母并非不愛自己,但為何自己的終身大事、一生幸福,“竟秘密進行”,不問當事人同不同意,這是他們拘守舊習所致。
那段時間,陳鐵軍經歷了多番思想斗爭。她在《自述手稿》中寫道,不少同學因為讀書期間結婚,而放棄學業……她內心如焚,曾想過輟學,但想到老師對她說的教誨“素以境遇自造”,她堅信,世上無難事,就怕人心不堅定。
18歲的陳鐵軍不斷地思考:一個女子立足世間不容易,還是要想辦法,繼續讀書的想法不斷出現在她的腦海。
從內容來看,手稿并不完整,有缺失。寫這份手稿時,陳鐵軍已有20歲,已經考入廣東大學(現中山大學)文學院預科,完成了她不斷深造求學的夢想,并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革命的道路。
據史料記載,1922年,18歲的陳鐵軍考入廣州坤維女子中學,她的語文老師正是被后人稱為“革命三譚”之一的共產黨人譚天度。其間,陳鐵軍結識了中國婦女運動領導人蔡暢、鄧穎超,與黨組織建立了緊密聯系。1924年,20歲的陳鐵軍考入廣東大學(現中山大學)文學院預科就讀,積極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當中。
展出的這份《自述手稿》(仿制品)來自禪城區博物館。據禪城區博物館館藏研究部主任韓健介紹,近年來,禪城區博物館對陳鐵軍生平進行了考證,從各種渠道尋找有關陳鐵軍烈士的遺物以及相關資料,通過陳鐵軍故居立體呈現陳鐵軍烈士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英雄形象。此次展出,希望廣大市民通過看展,了解更多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
(作者單位:佛山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