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9月10日是我國第37個教師節。從春蠶到紅燭,從園丁到人梯,從為人師表到時代筑夢者,生動詮釋了教師立德樹人、默默奉獻的初心使命。在廣東大地上,他們有的是出身教育世家,有的選擇扎根鄉村學校,有的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用青春為學生圓夢,用汗水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讓更多人感受知識的澎湃力量。
師者傳承
堅守三尺講臺育人興學
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對汕頭市潮南區隴田鎮浩溪學校教師張丹敏來說,是一個快樂的選擇。她來自教育世家,一家三代人出了9名教師。
張丹敏的爺爺張候仕今年91歲,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代教育工作者。在生活窘迫的年代,張候仕夫婦雖然家境清貧,但毅然鼓勵4名退伍的孩子站上三尺講臺,成為人民教師。
“當一名老師很光榮!”張丹敏回憶,小時候父親張元龍半夜三更在油蠟紙上刻試卷,然后用油墨一張一張印出來,還不能重疊,一重疊看不清字,就作廢了。那時發到學生手中的每一份資料、每一張試卷,都是父親一個字一個字手刻出來的。
種子,就這樣在心中萌芽生長,如今,張丹敏已在這所鄉村學校教書超過20年,教過的許多學生已結婚生子,他們的孩子又再次成為她的學生。
張丹敏對教育事業的熱情,感染了女兒張璐。兩年前,張璐考入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全科教師專業,未來計劃也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教育情懷,薪火相傳。從老一輩的執著堅守,到新生代的自覺擔當,他們把教師的理想光芒播撒到更多的地方。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傳承的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股精神。廣州市番禺區市橋東風中學教師吳暉暉同樣來自教育世家,一家三代人都是老師。她說,很多教學習慣都是耳濡目染而習得,從長輩身上學到最多的是要愛護學生,“要把這份沉甸甸的愛繼續傳承下去”。
每年教師節,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金龍都會回到母校中山大學,看望導師林家有?!皩熃虝宋胰绾纬蔀橐幻麕熣摺!标惤瘕埢貞?,2001年他到中山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林家有的教學方式讓他頗受啟發,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去選擇論文的選題,現在他教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成為主體參與到科研中來?!芭囵B學生,傳承治學方法,對老師來講是一種莫大的安慰?!标惤瘕堈f。
產教融合
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推進產教融合,解決校企合作“兩張皮”問題,廣東高校教師正在迸發更大的能量。
“深圳有良好的科研土壤,在職業院校也能做科研?!比珖冗M工作者、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王新中說。作為集成電路技術團隊的骨干教師,他長期從事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封裝研究,目前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超過百篇學術論文,申請發明專利30余件,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教融合的育人價值在于把產業升級的先進技術、先進工藝等融入教育教學資源與教育教學過程中,使專業教學能夠不斷對接產業發展、服務產業發展。目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集成電路團隊與企業形成了良好互動。
在王新中的推動下,產業學院承擔了“第三代半導體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的建設,一方面,基地承接了企業的設備,在學校成立“校中廠”,提升學生的實訓效果;另一方面,依托“芯火”產業學院中的龍頭企業,集成電路團隊把“教師工作站”設在車間里,教師可以無縫對接參與企業的技術攻關,“以研促教”開展得紅紅火火。
產教融合在高校的落腳點,是面向企業和行業需求,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負責人黎旺星表示,“我們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電子信息產業人才需求,正在面向所在學院專業群積極開展職業教育改革探索”。
為了培養學生適應新一代電子信息的發展,物聯網項目管理等課程實施“校企聯合授課”?!白鳛槲磥淼膹臉I者,學生需要了解企業的需求,因此我們會尋找企業真實案例,將項目提煉并簡化,形成不同操作環節,讓學生在不同角色中進行體驗、學習和提升?!眻F隊主要成員潘必超說。
“會做、能講、懂學生、愛學生”是黎旺星對每個教師團隊成員的期盼?!拔覐睦蠋焸兊纳砩?,感受到一種情懷。他們在教學中的成就感來自學生成功時的歡欣,來自學生成長的喜悅,來自專業技術的力量,這也是教學相長的很好體現?!崩柰钦f。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5年前,廣東工業大學籌建環境健康與污染控制研究院團隊。團隊帶頭人是高層次人才安太成,他帶領團隊活躍在垃圾場、產業園、工業園和化工企業里,只為守護祖國的青山綠水,守護人民的身心健康。拼搏、團結、進取,是安太成團隊的精神內核,薪火相傳的精神力量推動團隊向前走,攀登科學的高峰。
當安太成來到廣東工業大學時,就立志要做“頂天立地”的環保研究?!绊斕臁敝卦凇碍h境健康”的基礎研究,“立地”是要把所研發的環保新技術成功實現產業化應用,與合作企業一起開展產學研合作,實現科學技術為社會服務?!耙颜撐膶懺谧鎳蟮厣?。”安太成常和團隊成員說。每一年,團隊都會帶領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們參與重大研究項目,到產業園、垃圾場等各類場所做一線的實際環保研究,讓他們將所學運用于真正的社會服務中,共同守護祖國的大好河山。大學是人才和科技重要結合點。
面對新機遇,廣東高校教師積極主動融入社會,突破教育與產業之間的藩籬,將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為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
立德樹人
全方位呵護學生成長成才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如今,思政課越來越受重視,如何讓思政課入心入腦、潤物無聲,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成為許多教師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
多年來,陳金龍堅持為本科生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上好思政課,他有一套方法、技巧和心得。他反對課堂娛樂化,認為搞形式創新短時間可以贏得掌聲,但不可持續,一定要把道理說清楚,把問題講透徹,才能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困惑,“不解決問題,達不到效果”。在課堂上,他注重將研究過程中的新思考新角度與學生分享,侃侃而談、邏輯嚴密;在課后,他與學生深入交流,關注年輕人所思所想?!艾F在的學生視野開闊,知識面很廣,經常關注社會問題?!标惤瘕堈f,作為老師要用理論和真理的力量打動、引導學生,進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職責使命與擔當精神。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幼兒園是人生受教育的起點,有的家長想在幼兒園搶跑,希望贏在起跑線上。
新學年開學,廣東省育才幼兒院二院副院長吳玉瓊給家長上了特別一課:“幼兒園不是要學會多少知識,更多是要培養一種適應能力。幼兒園就是小社會,孩子要認識人,不僅學會交往,還要學會自己生活?!?/p>
“蹲下來,與孩子平視。”在幼兒教育行業工作超過30年,吳玉瓊不僅熟練地掌握了一整套和孩子打交道的技巧,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更是和家長建立互信,保持家?;?,共同呵護孩子的成長。守護心靈,才能健康成長。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正常的學習生活按下了“暫停鍵”,學子的心理經歷了一次小波動。關鍵時刻,東莞市紡織服裝學校心理教師許曉霞挺身而出,帶領團隊面向全市中小學生開通24小時援助熱線,錄制了一百多個心理健康科普視頻,培訓了中小學班主任2.74萬人次,做好學生復學前后的心理健康引導。
“看到學生從消極的情緒中走出來,一切都值得了!”許曉霞說,每一年她都會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提前進行心理預警和危機干預,讓學生能更好面對負面情緒。
每個特殊孩子都有可能撐起一片藍天。作為一名特教老師,廣東省培英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特殊教育教師李志云用“放大鏡”觀察學生的閃光點,用“顯微鏡”發現孩子的上進心,為孩子一點點進步欣慰且自豪。19年前,李志云進入特教行業。起初,為了更好給聽障學生上課,她還自學了手語。
特殊孩子更應該走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多年來,李志云總會去挖掘一些跟學生專業相適配的企業,讓孩子“見見世面”,比如帶著學生去和面包店的店員進行交流、品嘗面包。在她的學生之中,有的回到老家后開始創業做起了農村淘寶電商,不僅改善了生活,而且解決了農村最后一公里的產品銷售渠道?!皻埣埠⒆右材艹砷L成才,一樣在為社會為國家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李志云說。
扎根基層
點亮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
每一個孩子,都擁有享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
這些年來,廣東教師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點亮萬千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展示了當代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責任擔當。
“扎根山區教育,是我今生無悔的選擇!”彭小波從教17年,把青春和智慧奉獻在粵西邊遠山區。2004年,彭小波放棄城市收入豐厚的工作,來到化州市新安鎮新安中學任高中語文教師。由于非師范專業的出身,彭小波付出了比其他老師更多的努力,逐步成長為教學能手。他愛生如子,在農村一線教學崗位上,培養了一大批品學兼優的學生。
工作多年,彭小波堅守在山區教育的第一線,這份情懷從未改變。他曾經有多次機會可以離開山區回到城市,但是都被他一一婉拒了?!班l村孩子值得接受好教育,與其說他們離不開我,事實上是我離不開他們?!迸硇〔ㄕf。
24年來,張丹敏一直留在鄉村,從未想過要離開?!班l村孩子很淳樸,他們對知識有渴望?!币虼耍瑥埖っ艨偸窃诟陆虒W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一名兼任音樂、語文的小學教師,張丹敏嘗試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讓音樂走進語文課堂。她積極倡導通過音樂作見面禮縮短師生間的距離;用優美的音樂導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配樂朗誦,提高朗讀效果;學唱歌曲,增強記誦效果。
每一年,教師節的電話問候和短信祝福、春節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回來探望、孩子們自己動手做卡片表達自己的祝福和心意,這些都讓張丹敏感受到作為人民教師的幸福感。
有一次,張丹敏感冒了,不停地咳嗽,好幾個孩子給她送藥,一個孩子端來一杯四葉蓮涼茶,說是爺爺煲好的藥,一個孩子帶來從家里樹上摘下來的枇杷?!拔矣X得好感動,孩子們沒說什么,但是很質樸,很動人?!睆埖っ粽f。
吳暉暉至今還保留著幾封2006年教師節學生寫的信件:“時間過得真快,昨天好像還在吳老師燦爛溫暖的微笑包圍中”;“考試前一刻,您拍拍我的肩,說‘努力點,定能考出好成績!’您知道嗎,您的那一拍,給了我不知多少力量和勇氣!”
編后語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廣東教師將繼續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南方日報記者 黃錦輝 杜瑋淦 馬立敏 劉佳榮 關喜如意 實習生 陳純